刘小依
【摘要】1870年三社四边协定签订,沃尔夫社、哈瓦斯社、路透社以及美联社瓜分全球信息通讯市场,时至今日,全球新闻市场几乎还是由西方国家垄断,东方世界的话语权还是像马克思百年之前所说的那样“他们不能表述自己,只能被别人表述”。2020年以来,在西方媒体强势的舆论宣传下,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加恶劣,中国率先恢复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既面临困境,又有突围的可能性。因此,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要直面文化差异、传播语境等困境,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世界性全球传播平台,建立高素质的全球传播人才队伍,以此讲述真实而生动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中国故事;全球传播;国际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3.053
1. 中国故事全球传播面临的困境
传播学的先驱者之一拉斯韦尔曾提出5W模式来解读整个传播的过程,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本文决定用这样的解释路径探讨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困境。同时笔者认为分析当前的传播困境是无法离开时代大背景来讨论的,因此笔者在此公式上稍加增添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in what background with what effect.
首先,文化差异困境(in what background)。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曾一度狂欢,认为这是“制度优越性”的胜利,弗朗西斯·福山也曾撰写《历史的终结》来赞美,认为世界文化历史的终点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再存在矛盾与冲突。但是哈佛教授亨廷顿在分析国际局势之后提出,人类的冲突将还会继续,而这正是文明的差异,在书中他将世界文明分为:西方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拉美文明、东正教文明和非洲文明。这种文明的冲突体现出来的就是文化差异的碰撞,表现形式就是语言差异、思维模式和理解方法的不同。而中国故事的全球性的传播就需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能用其理解的方式去讲述,这是需要面对的第一重困境。
其次,讲述主体(who says what)的语境困境。承接第一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语言的不同,中国故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融汇千年的民族智慧,我们的文化形成了意韵而谦逊的内涵和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跨文化传播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的高语境传播特点。这与西方直白,信息丰富的低语境表达完全不同,因此如何让中国故事用更加清楚、明白的话语方式呈现出来是走向全球传播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
第三,传播路径(in which channel)的困境。这里所要阐释的传播路径是指,中国现在希望融入世界传播体系并掌控话语权的传播大环境。1870年,当中国还苦于被外敌入侵时,世界就已经被路透社、哈瓦斯社、沃尔夫社、美联社划分成四大传播势力范围。一直到今天,西方依旧掌控着强势话语权,正如马克思在雾月政变中说到的法国农民那样,“他们不能表述自己、只能被别人表述”。中国故事如何从他人云云变成自我讲述将是对传播硬势力的一大考验,而当下我国亟待搭建强有力的传播平台以及吸纳更多传播人才。
其四,传播对象(to whom)定位困境与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获取困境。准确的定位传播受众是现在所有信息传播必须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因此不能一刀切,要为受众量身定做传播方案,注意到受众本身的主动性,斯图亚特·霍尔在《解码与编码》一书中提出受众对文本的解读有三种模式即顺从式解读、协商式解读和对抗式解读,若我们在传播中国故事时不注重传播方法和效果,那么受众就可能会产生对抗式解读,这只能曲解甚至妖魔化中国故事与形象,无益其传播。此外,即使中国故事已经通过一定路径到达外国受众,能够传播依然不等于有良好传播效果,当下我国的全球传播中没有一套完善的传播反馈机制,难以获得反馈即无法获知中国故事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亦难以自我调整,中国故事的传播就更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
2. 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路径探析
虽然争夺话语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让中国故事实现全球传播并非不可能,俄罗斯的RT在Youtube上的点击量已经破亿,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成为在美国除BBC之后最受欢迎的电视台等等,这些例子都证明西方话语权并不是不可打破的。因此,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首先,继续发展经济,增强硬实力。当今世界上,拥有话语权的还是最具有雄厚经济势力的国家。比如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当今的欧洲火车德国、美洲支柱美利坚、亚洲小龙新加坡等,这些经济强国在众多问题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发言权,经济实力的强弱与否也决定了一国在国际事务上发言被重视的程度。尽管哈佛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一词,强调软实力将比硬实力更为在国际活动中发挥作用,但是,这一点实现的必要条件提就是拥有绝对量的经济硬实力,中国2010年超过日本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第二的国家,一时全世界都在惊叹中国经济的奇迹;中国在2013年先后提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亚至欧洲,东南亚甚至非洲国家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因此,中国近年来的主场外交也是中国争夺话语权的绝好办法,近年来分别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厦门第九次金砖会晤、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等,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基础之上。在今年,中国率先全面复工恢复经济,更是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众多外媒也纷纷报道中国的经验。
第二,打造世界性国际媒体。平台是重要的传播载体,尤其需要一个能媲美BBC、CNN这样的世界性国际媒体。俄罗斯在总统普金的支持下于2005年成立了“今日俄罗斯”(简称:RT)电视台,目前在100个国家有6.3亿观众。在英国,RT成为继半岛电视台之后最受欢迎的外国英语频道,在美国RT也是仅次BBC的第二个最受欢迎的外国电视台。成功打入西方新闻世界。同样,“中东火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立足于伊斯兰世界,背靠“世界火药桶”中东,因此有大量的新闻可以报道,于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专注“异见与意见”发掘不同的观点,也在欧美垄断的话语天地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2016年12月中国CGTN成立采用了央视大楼一号演播厅,以“See the Difference”为定位,下设英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和阿拉伯语这5个频道,希望打造成中国海外传播的旗舰媒体平台,这是“自己表述自己”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建立完善的全球传播机制,一方面对传播受众进行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还要定期的对传播效果进行反馈调查,并基于此进行传播调整。
第三,培养优秀全球传播人才。中国故事全球传播的困境首先就是文化差异,因此需要优秀的传播人才将中国故事用受众更能明白的方式传递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当下,多语种能力是全球传播人才的必要技能,BBC中的员工有一半以上是双语人才,精通三到四门语言的人才也占有相当比例;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同样也是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美联社驻外记者有时甚至可以一人就能完成录制剪辑信号传回这样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央视记者徐德智在叙利亚的系列报道,刘骁骞在巴西上帝之城的寻访毒枭报道,王冠就南海问题舌战群儒。2019年,美国FOX电视台女主播“约辩”CGTN刘欣,两人就一系列中美议题公开讨论,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刘欣从容淡定地阐述立场,用清楚的逻辑进行辩驳,显示出中国自信。中国故事的传播需要更多能够用国际受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传播,才能真正的将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传播全球。
3. 总结
经济形势的发展让全球都陷入暂时性的停滞,各国面临着严重的卫生健康和经济发展危机,原本全世界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渡过难关的时刻,国际环境却格外复杂,在西方媒体持续不断的片面报道和弯曲报道下,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舆论形势。
因此如何講述真实的中国,传播真实的中国形象和生动的中国故事显得更加的必要和迫切。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不仅要传地出去,也要传地更广,更能让别人听得懂。面对文化差异、高语境传播、不健全的传播路径、模糊的传播受众和不成熟的传播效果反馈机制等困境,中国要想在西方垄断的话语世界中突围就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一方面是继续发展经济,提高硬实力,另一方面要建设世界性的国际传播平台和打造高素质全球传播人才队伍,用清晰的受众定位和成熟的反馈机制不断优化平台建设,在国际社会中能发声,更敢于直面西方媒体的歪曲,敢于发出中国声音,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讲述真实而生动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戴竺芯.5W模式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6(12):47-48.
[2]屈中正.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与消除机制浅析[J].湖湘论坛,2011,24(03):126-128.
[3]叶枝梅.浅析对外交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现代国际关系,2016(09):39-45.
[4]刘笑盈.再论一流媒体与中国的话语权时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