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平
【关键词】 幼儿;行为习惯;榜样;家園共育;矫正
【中图分类号】 G61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 13—0048—01
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通过长期、广泛地接触幼儿,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日常生活中教他们明辨是非
1. 在进行活动前,教师就应该告诉幼儿要安静地倾听教师提出的要求。当他们完成这些要求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其他要求。比如,生活中待人要有礼貌,懂得怎样和小伙伴合作,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学会与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不打人、不说脏话等。在给幼儿提要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目标合理渐进。
2.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在教他们唱儿歌、听故事或参与各种情境表演、做游戏等活动时,要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要让幼儿从这些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进一步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如果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等于拥有了“一把成功的钥匙”。
3. 在肯定幼儿的好行为和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应以积极评价为主,多给予幼儿鼓励和赞扬。即使是对能力习惯相对较差的幼儿,教师也要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给他们提供一些新的机会,让他们多尝试,把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
二、教师要做好榜样
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而成人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座等机会让家长从自身做起,引导家长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影响幼儿,感染幼儿,努力做好幼儿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当然教师也要为幼儿做好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三、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促进家园共育
1. 重视家庭教育。“父严母爱爷奶宠”的现象在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中屡见不鲜,因此家长应该自觉加强与幼儿园的沟通交流,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
2.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要同步。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太小就一味迁就,导致幼儿从小就对长辈不尊重,对家长的言行也不理会。可在幼儿园,他们又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做值日时非常认真,课堂上纪律好,发言时时处处表现得很优秀,对老师也很有礼貌。对此,就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配合。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育儿讲座等形式提高家长的认识,促进家园共育。
四、 克服家园合作教育的误区,矫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也造成了家庭和学校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很多误区。笔者认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1. 优越的家庭物质条件给了幼儿相对封闭的生长环境,无形中阻碍了幼儿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机会,也使得幼儿失去了很多向社会学习行为规范的机会。
2. 家庭成员的溺爱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依赖心理。
3. 家长对幼儿不良习惯的过度纵容弱化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及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可见,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把握好幼儿生活与学习中的“第一次”。如果幼儿的不良行为在第一次出现时就被及时提醒或教育,那么以后再次出现,只要稍作提醒,幼儿就知对错了,自然以后犯错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家长在责罚完或者教师在对幼儿小小的批评之后不能不理不睬,而是要等幼儿情绪稳定后,蹲下身来用温和的语气与幼儿谈心。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以及父母或老师责罚他们、批评他们的原因,教给幼儿明辨事非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抓重点,有坚持。先针对幼儿突出的不良行为制订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再反复让幼儿体验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影响,从而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
总之,教育是心灵的事业,良心的工程。只要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中心,及时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和积极的鼓励,就会在他们天真纯洁的心灵里播下良好行为习惯的种子,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