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旗
摘要:习近平有关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并非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现实、文艺现实的土壤之中,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体化的方法论特性。对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文艺观的具体内容,领悟其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艺论述;方法论
探讨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方法论问题,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领悟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很有帮助。本文认为,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从方法论上看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习近平这里并没有流于抽象的论述或对一般概念的解读,而是将其落实到了对于具體的中国问题、时代问题、文艺问题的阐释与解决上来。可以说,问题的具体化、办法的具体化、理论的具体化,使习近平有关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精神、问题意识。因此,笔者认为,具体化也是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方法论之一,与其他三个方法论维度一起,共同构成其文艺系列论述方法的重要维度。
一 作为文艺系列重要论述前提的中国化
所谓“中国化”,就是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方位、中国的基本国情及社会现实、人民的生活情状等为研究对象,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将国外先进的文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思想以指导中国实践。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习近平有关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无论是谈文艺的使命对象、价值意义,还是谈文艺的创作接受、理论原则,都始终坚持中国立场,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其鲜明的“中国化”特征,有力指导并推动了我国文艺的健康发展。
(一)民族复兴需要文艺繁荣兴盛
习近平谈文艺,是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的。早在2014年,他就对当代中国作出了三个“前所未有”的论断:“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①三个“前所未有”明确指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责任使命,也为他思考治国理政诸问题提供了目标和指向。然而,一方面我们面临着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崛起,光有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物质的富足并不能抵消精神的贫困,如果没有精神,人很容易步入歧途、走上邪路。而要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精神文化境界,需要大力发挥文艺的作用,正如习近平引用鲁迅的话所强调的,“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②自古以来,我国便有重视文艺教化功能的传统,“诗言志”“美刺说”“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等,所传达的都是文艺对人的思想精神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习近平重视文艺的化育功能,既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也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文艺特性所提出来的具体要求。当下民族复兴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理解和认识习近平有关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将其纳入民族复兴的大格局、面对的大问题中。
(二)继承文化传统是文艺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个民族,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能丢掉自己的东西。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创造。”③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这样,很难丢弃也无法丢弃。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规范,都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尤其是近代以来,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的土地。不过我们依然顽强地挺了过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④就文艺来说,无论文艺工作者是否有意识地去吸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命元素、思想精神、思维方式,它都像融入血液中一样,从作品开始孕育时便已深深影响着作者的情感倾向与审美取向,影响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因此,文艺作为文化存在的重要形态和精神体现,始终无法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正如习近平所说的,“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2017年,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⑥因此,文艺的创作与发展在立足现实生活的同时,也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当然,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对过去的照抄照搬,而是要跟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结合当下、服务当下。
(三)加强国际沟通,提供“中国方案”
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这就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我国文艺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⑧文艺在这方面的作用的确是不可替代的,恩格斯曾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编了一部完整的法国社会的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⑨,而列宁之所以将列夫·托尔斯泰比作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也正是由于他的创作勾勒出了一幅“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⑩,既全面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社会情状,也反映出了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习近平强调以文艺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就是看到了文艺在增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消除误会与偏见、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优势所在。当然,对于文艺文化而言,只有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事实上,如果不立足本国,而一味借鉴抄袭他国文化经验,不仅不能在世界文化中有立足之地,还将会危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安全。所以只有从中国自身问题出发,立足中华文化传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实力,才能更好地抵御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并取其长避其短,进而提升自身文化魅力,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所说:“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11这就是我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交往中所应依循和守持的态度和立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习近平有关文艺问题和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始终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着眼于以文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是习近平所要坚持的“中国人的世界观”,也是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所体现出来的方法上的思考,即中国化。这一思考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就是要跟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要在中国现实中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要有中国立场,要有文化自信,要宣传好中华文化,弘扬好中国精神,这些构成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基本前提。
二 作為文艺系列重要论述根本的时代化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2习近平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3从古至今,文艺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与时代的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不断,催生出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而《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样式的不同呈现,则无不与其所处时代的精神气度、人文追求紧密相连,如此等等。可见,文艺诞生于现实也有着深刻的时代性特征。强调文艺的时代特征及其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是习近平探讨文艺问题的重要尺度。
(一)文艺要反映伟大时代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造就了许多值得讴歌的英雄,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成就。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这种史诗般的变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库和丰厚滋养,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使命去反映这一伟大时代,写出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习近平指出:“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4从更深层次上说,伟大的时代孕育出伟大的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孕育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凝结成为具有向心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时代表达。因此,文艺要反映这一伟大的时代,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那些投身于国家科学事业的科学家、潜心修复文物的大国工匠以及当下投身抗击新冠肺炎最前线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民族的功臣和英雄,他们伟大的事迹和崇高的品格值得文艺工作者去书写、去歌颂。然而从我国文艺现实来看,当下文艺创作与文艺需要表现伟大时代的实际要求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还没有很好地去书写歌颂这些可敬可爱的功臣英雄,还没有很好地去反映他们丰富精彩的人生经历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格魅力、时代精神。另外,当下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对当下文艺创作指导乏力,也存在与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和我国文艺取得的巨大成绩无法适应的情况,以至于常常出现理论与批评滞后,不能与我国当下的文艺发展相契合,丧失了生命力、阐释力,这一点对于推动文艺更好地反映伟大时代是极为不利的,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二)反映时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艺反映时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15通常而言,人们很容易产生厚古薄今、舍近求远的心理,对于文艺而言,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古代的、西方的作品就是好的、优秀的,而当下的、中国自己的作品可能就是水平低的、索然无味的,这一观念的形成,与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是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6我们一定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和认识我们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反观当下,现在许多文艺作品躲避生活、逃避崇高,难以真实地反映时代,致使那些虚无历史、丑化人民、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的作品反而大行其道,泛滥成灾。很多作家不能或不愿反映时代、正视时代,是由于他们看不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形成的文化的先进性,看不到在革命、建设和民族发展过程中已经凝聚出来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同样是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现。习近平强调:“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17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文化自信,不仅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要多写中国当代故事,将美丽的中国、昌盛的中国、有担当的中国展现出来,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
(三)反映时代是文艺繁荣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18反映当代社会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现实生活,文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动人感人的,这是由文艺的本质规律所规定的。历史已经证明,能够千古流传的文艺作品,比如《诗经》《史记》《三国演义》《荷马史诗》《神曲》等,无一不是立足于其所产生的时代,并对这一时代做出深刻反映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批评拉萨尔的作品《弗兰茨·冯·济金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19,其中“席勒式”就是指从观念和思想精神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去创作,即不是从真实地反映时代出发。可以说,无论是注重反映客观现实的现实主义,还是注重抒发作者情感的浪漫主义,它们创作的首要原则都应是立足现实、反映生活,这是任何文艺创作都不能违背的原则。习近平要求文艺反映时代,是结合文艺的本质属性所提出的现实要求。实际上,只有反映了时代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从而推动文艺发展和繁荣。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今天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成就,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发展,这些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积累了宝贵的素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时代应该成为今天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因为我们不缺乏这样的生活、不缺乏这样的人物、不缺乏这样的故事。习近平在文艺系列论述中之所以重视文艺创作的时代化,就是因为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辉煌伟大的时代之中,文艺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这是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根本所在。
三 作为文艺系列重要论述核心的大众化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0人民在习近平文艺系列论述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艺生产到文艺消费再到文艺评论,贯穿于其文艺论述的全过程。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和总原则,也是新时代习近平文艺系列论述最重要的贡献。本文这里将习近平的文艺人民观称为“人民主体观”。
(一)人民是文艺的表现主体
在现实世界中,人从事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及改造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1这就从理论上确立了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艺反映现实,根本上说,就是要表现人,要反映以人为核心的历史和现实。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22可以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3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阐述文艺的人民性时,习近平并不是抽象地去看待“人民”这一概念,而是将其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他认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24人民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个人的集合,这一论述为文艺如何表现人民指明了方向。因此,习近平认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5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这是文艺创作的一个基本要求。人民是文艺的表现主体,表现人民,就是要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歌颂和赞扬他们身上所有美好的东西。正如习近平所提到的,“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26
(二)人民是文艺的消费主体
从创作角度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最首要的就是要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强,对文艺产品的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民已经成为文艺产品消费的真正主体,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切实把创作文艺精品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27据相关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前十七年,我国长篇小说新作出版总共只有320部,28而现在仅2018年一年的长篇小说出版量就已接近1万部。29我们固然不能说现在的文艺作品在数量上不够充足,但事实上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30,今天的文艺创作已经不是发愁量的问题,而是要强调质的问题。文艺离不开人民,人民需要文艺,这里的“文艺”指的是质量高的文艺,我们一定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31习近平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最终落实到文艺精品的创作上,与当下人们对于文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充分一致的。
(三)人民是文艺鉴赏和评判的主体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32强调文艺作品的“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是习近平提出的有关文艺批评的重要见解和观点。他将文艺鉴赏家、评判者的身份赋予人民,与马克思所说的“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33一脉相承,体现出对人民群众艺术水平、品鉴能力的充分信任与肯定。习近平的这一论述,进一步强化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总原则,丰富了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消费主体的基本内容,是对人民群众文化权力的切实尊重。让消费者来评判作品的好坏,既给创作带来了压力也给创作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文艺精品的出现,能够推动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繁荣。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从方法论上讲,所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的思想观念。“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表现人民大众、服务人民大众、相信人民大众,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敬畏和尊重,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切实践行,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诉求。
四 作为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灵魂的具体化
任何理论思考如果只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其价值也许不可否认,但倘若最终无法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无法接受实践的检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终究会沦为纸上的空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4本文对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分析论述清楚地表明,將理论置于现实实践中进行考虑,即理论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是始终贯穿习近平文艺系列论述的基本精神。针对文艺具体现象,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是习近平文艺系列论述的目的所在,本文将此称作其文艺论述的“具体化”,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直面国家、社会、人民的现实需求
前文已经谈到,习近平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始终将文艺放到国家的发展大势、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人民的具体需求中来展开。例如,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方面,习近平始终强调文艺文化对于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他将文艺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将文艺战线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要求文艺助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繁荣。再如,在社会生活的现实方面,习近平看到,当今时代,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部分人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背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价值导向,在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中不断挑战人们的伦理道德底线。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习近平要求文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让人们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凝神聚气。又如,在人民的文化需求方面,习近平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5总之,从整体来看,习近平的文艺论述始终没有离开文艺所面对的这些具体问题,并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办法中提出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二)直指当下文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推动民族的复兴、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还是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最终都要具体落实到文艺文化的发展上来。习近平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直指当下文艺发展存在的诸种问题,他认为当前文艺界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浮躁”。关于这一点,从文艺创作上看,“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36从文艺批评上看,习近平看到了当下文艺批评中存在的各种批评乱象,为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真批评的具体要求:“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37这些正是当下我国文艺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的论述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事实上,越是面向具体问题,便越是具有针砭时弊的力量,也就越能达到振聋发聩、给人以警示警醒的作用。习近平对当下我国文艺存在的问题是清楚的,他的分析评判是中肯的。
(三)针对文艺具体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针对我国文艺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具体问题和不足,习近平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例如,为了扭转文艺界存在的不良风气,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提出了文艺精品的创作问题,不仅给出了什么是文艺精品的标准,同时还为文艺精品的打造指明了出路。习近平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38而在面对具体文艺创作方面,他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解决办法。如在理念方法上,他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展和美的创造”39;在创作素养方面,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努力磨练创作能力,“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40;在社会担当方面,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41;在创作氛围营造方面,他要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42,等等。可以说习近平提出的这一系列具体要求,立足文艺现实状况,遵循文艺创作规律,给中国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指出了切实可行的道路和途径。
具体化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根本保证。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43任何理论的创新创造,任何问题的真正解决,都是建立在对具体问题和现实条件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而得以实现的。习近平有关文艺的系列论述认真践行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方法论原则,客观真实地分析了我国文艺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办法,为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南。
结 语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理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关于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探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于方法论的探讨,而只是借助“方法论”这一概念,试图通过对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分析与评介,来寻求其文艺系列论述背后那些之所以推动和激发他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寻找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有关文艺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提出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有关文艺系列论述的现实立场、时代反映与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便分别对应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它们既有机统一,又彼此呼应,相互支撑。当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的落实落地,最终需要通过具体化而得以实现,这样也就可以比较完整地将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整体面貌呈现出来。概括地说,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体现了习近平文艺系列论述的空间格局、现实情怀和敢于直面现实的“求实”精神,着重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而具体化则体现了其强烈的解决问题、提出方案的决心和意志,是一种“求是”的精神,着重的是紧盯问题、解决问题。总之,通过对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方法論探讨,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习近平为彻底解决我国文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最终实现,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和途径;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文艺生产与消费的双健康、高质量,构筑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新理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3页。
②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原文出自鲁迅《呐喊·自序》,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417页。原文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时,对这段话的意思做了概括。
③2133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页,第137页,第90页,第134页。
④⑤⑧1320222324252630323637383942習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第25页,第14-15页,第5页,第13-14页,第13页,第15-16页,第17页,第19页,第17页,第9页,第20页,第9页,第29页,第10页,第17页,第11页。
⑥⑦1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页,第17页,第19页。
⑨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1页,第437页。
⑩《列宁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页。
12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载《文心雕龙注释》,周振甫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9页。
141516171827404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第6页,第4-5页,第6页,第7页,第15页,第19页,第19页。
28数据参见丛子珏《中国文学走向人民文学大繁荣的时代——访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文艺报》2019年6月26日,第1版。
29数据参见陈泽宇《2018年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度值得铭记——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暨第二十届<当代>文学拉力赛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124/c403994-30588792.html)
313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3页,第43-44页。
4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5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AZW002)
责任编辑:刘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