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哲
【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农村文化落后、农民精神生活贫乏、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以增加供给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能力不足等问题,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扶贫、文化产业、地方发展等相协调。同时,还应为供给文化发展提供思想、制度及实践支持,解决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 供给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农村面临着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首先就应当解决这些问题。
化解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农村面临着文化设施匮乏、文化场馆较少、公共文化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多流于形式,不能很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文化需要。因此,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问题,设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提高中央、省市、县区等各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投入比重。如可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稳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比例。此外,还应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协同共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资金。
突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短缺问题。从总体上看,农村基层工作较为繁重,乡镇政府面临着环保执法、综合治理、社会维稳、社会保障等任务,很难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文化服务上,所以存在着农村公共文化场所被占用、文化服务专干缺位等问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应当按照“两归位,一到位”的原则开展专项治理活动,集中整治随意占用农村文化设施的问题,提高农村文化服务人员的到位率。比如可以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进行摸底排查,精确把握文化站、文化室被侵占、挪用情况,恢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文化服务本位。
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优质文化资源纷纷流向城市地区,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文化人才短缺、文化组织缺失等问题,导致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生活贫乏。所以可通过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解决农村文化供给短缺、农民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如依托妇联、文联、剧团等文化单位,建立市、县、乡、村相结合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为广大农民提供专业的、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可以建立农村文艺人才储备库,将专业文艺工作者、业余文艺爱好者等纳入人才储备队伍,为农村文艺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储备。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村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文艺爱好者参与文化下乡、民俗文化保护、农村书屋管理等活动,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它涉及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传统乡村文化保护、农民思想文化教育等内容。所以应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服务与农村产业振兴、社会治理融合发展。
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扶贫相协调。当前有些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都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应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文化扶贫、文化惠农等政策,改造落后地区的贫困文化,培育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具体来说,将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将农村文化扶贫列入脱贫攻坚绩效考核之中,促使扶贫资金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倾斜。比如可以有效整合扶贫资金和文化建设资金,推动文化扶贫项目、文化专项资金、公共文化平台建设等向农村地区倾斜,将贫困山区、偏远地区等作为农村精准文化扶贫的重点对象。此外,还可以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先进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現代农民培养等结合起来,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服务、提供文化产品,实现文化扶贫和思想扶贫的目标。
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地方发展相协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基础设施等出发,积极灵活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如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祠堂、戏台、古宅等传统文化遗址,灵活地建设农村文化室、乡镇文化站等,而不能盲目地求新求洋、大拆大建。再如可以将文艺下乡、科技下乡、法制教育、体育健身等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文化供给的多元化、综合性发展。此外,还可以将村规村约建设、家风家训传承、民风民俗传播等融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比如可以开展“家家晒家训”“村村无上访”的文明家庭、文明村创建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引领农村文化发展。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可以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要加大农村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健身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下乡、教育下乡、文化下乡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还可以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通过民俗文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农村文艺汇演等方式支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从总体上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实施等内容。所以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当加强思想、组织及制度建设,为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充分保障。
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思想保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应认真学习文化惠农、文化扶贫的政策文件,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落实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农村文化振兴的政策文件,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发展意识。此外,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列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并制定科学、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
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地方政府可以成立由分管文化领导牵头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导小组,建立市、县、乡、村联动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及实施细则。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应当明确各级政府以及文化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等责、权、利,解决好责权不分、推诿扯皮等问题。此外,还可以从当地发展现状出发开展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能定位。
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实践保障。政府可积极推动村文化室、乡镇文化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电影下乡、农村支教、教育下乡等公共文化活动。还可以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文化服务模式,以灵活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实现文化服务供需“零距离”对接。比如可以开展农村书画摄影展、民间艺术大赛、读书朗诵比赛、非物质文化节、青年才艺大赛、中老年文艺汇演等农村文化实践活动,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需要。
(作者为长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康月敏、刘静:《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年第1期。
②程杨松、李明良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地方文化振兴探究——以上饶“三力叠加”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实践为例》,《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③孙掌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前沿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可视化分析》,《图书馆建设》,2016年第9期。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