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闻禅

2020-01-20 02:44李欣
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香客信众雪域

李欣

“未知苦处,不信神佛。”未经历过世间太多的苦楚与劫难,难道就不祈愿福泽与庇佑,不期待于喧嚣中寻得禅意的生活吗?我思索着,心底的禅思忽而抽芽生长,绽出一朵小花。

不同于西方诸神,用信条约束着信众,佛意味着普渡,而信与不信,只在人心空明的一念之间。

曾观影《朝圣》,片中的故事节奏毫无刻意煽情的停留,只是一伙信众平静地翻山越岭,其中妇人平静地诞下新生命,老者亦是平静地告别人世,只有平静。可是我却分明感受得到,心底灰暗的一隅被注入了一股纯粹的力量,它发源于雪域,发源于山巅,发源于五色经幡招展处那湾不息的泉流。与其说那是一条朝圣之路,倒不如说是一条真正触及生命的路。所有的热烈皆在雪域路上化为无垠的黑白,但却又孕育着一切至纯至美的色彩。

“朝圣”中身死不悔的虔诚予我以震撼,又予我一种超然世外,无法触及的距离感。而我渴望于平凡的世俗里寻到一分睿智的禅意。

后来我又多次去到南岳,也见到了僧人的日常起居,自然是极简朴的,也不带半分的清高与疏离。僧人与香客共同穿行在苔痕肆意的石阶回廊处,除却身上的僧袍和不疾不徐的步子,二者无甚分别。殿里都有僧人,他们坐侍一旁,解着来人的惑,时不时也会出声止住香客的喧哗。因而,寺庙总是清静的,却又不显得冷清。

信众聚集之地不乏细碎的声响,然而当无数境遇各异的人们抛却包袱,抛却戾气,抛却重重声色,一齐闭眼祈福时,我甚至希望浮尘静止,只求描摹得这刹那间的静默为永恒的澄明,只余下那些香雾缭绕,飘作神明与世间的一点相通。

漫步寺院,里面不见求之不得的怨愤,也不见竭力粉饰的痴诚。人们自然而然地经行和来去,僧人与老树都在这里生长,与人作荫凉。禅意于无声间,也繁茂成荫。

忽而想起林清玄写悟道的一篇文章《去作人间雨》,我以为,悟禅与文中所言的得道也有通融之处。“道之追求正如一朵无心出岫、长空不碍的云,但如果没有化作人间雨的立志,便会飘向不可知的远方。”闻禅也是此番道理。真正的禅道,是愿授蒙昧无解之人以出世之方,而自身却愿返千重尘浪,好济天下苍生。

于芸芸众生而言,禅也并不是飘浮的空中楼阁,对福运的期望并不是为保未来无虞的智穷力竭。我们所感知的禅,来源于我们所热爱的世界,来源于我们每一次利益权衡时守住的那份初心与清明。

因而朝圣与拜佛其实都不过是一场富有仪式感的自我修行。生活中我们常会因太多的不如意而怨声载道,但又唯有自己平静下来,修一方淡然的心境,方能予自己的情绪一个明亮的出口,也才可以让所有的困厄成為沧海一粟。

未知苦处,的确不必迷信神佛的存在与否,但必须于这行云流水的世间保有一份物欲之上的精神寄托。我们因这份寄托而存在,也因为存在,更如信仰。

面对所有的纷扰嘈杂,我也愿以被护佑的勇气活在当下,活得生动,再于来世化为一颗菩提子,听禅音梵语,看寂灭涅槃。

(指导老师:唐玲)

寒云留言

这篇文章禅意十足,作者想表达一种超然物外、不被世俗束缚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历史上,文人们往往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轮番排解着自己人生的际遇,佛家思想总是失意时的一种寄托。我们应该有淡然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的平静才是最大的幸福。

猜你喜欢
香客信众雪域
百忍寺
雪域家园
雪域高原长歌行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点灯
雪域高原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年轻男子
雪域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