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祥
(开化县开化水库建设中心,浙江 开化 324300)
开化水库工程是全国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水库淹没区共需征收土地约533.33 hm2(8 000 亩),涉及搬迁移民4 700 多人,结合移民意愿和开化县总体规划,规划采取外迁集中安置的搬迁安置方式,分别安置在星田安置点和上茨安置点,生产安置以社会保障为主,移民在自愿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投亲靠友、自谋职业等其他安置方式,同时,通过农村集体发展资金、促进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及其他保障措施进一步保证移民生产水平的恢复与提高。
在移民安置方案确定的过程中,开化水库建设中心严格按照国家对移民安置的相关规定及规程规范的要求,同时充分尊重移民安置意愿,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逐户征求意见,最终结合开化县总体规划及移民意愿确定安置方案。开化水库的移民生产安置方案与传统的农业安置模式不甚相同,在全省范围内走在前列,如何在创新模式下确保移民安置目标的实现成为开化水库建设应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结合库区现状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为更直观地反映安置效果,从移民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增收方式等指标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比较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库区搬迁村居住房屋以砖混和泥石木结构为主,其中砖混结构房屋基本为2000 年以来新建,占拆迁房屋总面积的70%;泥石木结构房屋基本为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可居住性差,占拆迁房屋总面积的30%。移民村均为山区性村庄,缺乏规划,集中于山坳盆地,建房密集,采光差。村内尚有部分道路未硬化,且只有少部分居民房屋临近道路,居住的便利性一般,库区基础建设条件相对落后。库区移民基本靠地表水解决人畜饮水,饮水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根据调查,库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社会事业存在“短板”,设施相当薄弱。库区仅有1 个村设教学点1 处,学生不足15 人,另一个村设有1 所民办幼儿园,现有学生不足30 人,办学条件较差,库区200 多名适学儿童均在开化城区及邻近乡镇就学,每天上下学路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若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经济负担较重。卫生设施方面,库区目前仅1 个村设有卫生站1 处,规模较小,库区居民就医主要到镇中心卫生院或开化县城医院,路途较远。库区基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
根据收入水平调查,现状收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2 个方面。一是家庭经济性收入不稳定,库区移民居住在交通欠发达的偏远山区,文化水平低,适应生产经营和外部就业的技能不强,虽然目前库区移民外出务工的较多,但大都以建筑劳工为主,收入不稳定,家庭妇女以在家带孩子读书为主,没有直接收入来源。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库区村虽然山地资源丰富,但流转力度不足,未形成特色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各村也没有个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村级物业经济十分有限,移民产业发展大多规模偏小(小型茶叶作坊)、效益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从村级经济获取收入的条件不足。
在开化水库移民安置过程中,开化县人民政府对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重点抓好移民安置点的前期规划设计,制定可落地、符合移民村组实际、兼有移民特色的建设规划方案。目前水库建设中心已经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完成2个安置点的规划设计方案,全力打造宜居花园。在安置点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综合考虑用地布局,结合开化百里黄金水库线自然景观、高速出口连接线交通便利等条件,选取徽派建筑风格,使移民安置小区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宜居空间。特别是位于开化县城的安置点定位性质为综合型社区,规划有普通住宅、商业网点、活动中心、文教设施等,设计中注重不同性质功能的有机融合,为移民安置户打造宜居花园。
在安置点规划过程中,开化水库建设中心积极对接县教育局、卫计局、文广旅体局等,在镇区安置点内设置幼儿园,在县城安置点设置幼儿园和小学,且选址过程中充分考虑初中就学的便利性,2 个安置点离初中学校均少于2 km,从而确保移民子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在医疗资源方面,搬迁到安置区后移民可就近享受镇中心卫生院和开化县人民医院等较库区更为先进的医疗资源。同时在小区规划中也统筹考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健身区域、文化礼堂等,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按照乡村振兴的要求,结合开化县移民工作实际,在开化水库移民安置实施阶段将采用以下对策增加移民的收入来源。
3.3.1 加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
做好移民培训工作计划,政府将免费为被征地农民提供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促进被征地农民自主就业或政府推荐就业的途径进行生产安置。力争使有需求的移民劳动力都得到相应的培训,掌握1 ~ 2 项就业实用技能,促进移民就业、增加收入。
3.3.2 积极构建移民创业就业服务体系
引导和帮助移民通过劳务输出、经商、办厂、旅游服务、物业经济等方式,有效增加工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同时利用库区优势,合理利用库区线上土地资源,鼓励发展移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移民专业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移民村组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对吸纳劳动年龄段内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的企事业单位,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鼓励企事业单位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的农民,自谋职业创办企业、从事个体经营,依法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政策支持。
3.3.3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根据《开化县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公布开化县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的通知》(开政发〔2017〕306 号)规定,开化县征收全县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需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排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集体发展资金应优先用于购买第二、第三产业物业,发展物业经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本工程投资估算中已经计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预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可用于购买第二、第三产业物业,通过物业出租获取收益分红,安置点在规划过程中也考虑相应的产业用房,可用于商铺购买及出租,预计可为移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
3.3.4 发挥党建统领,振兴先振心
移民离开故土搬迁到一个新的环境,心理落差反映明显,离开故土就标志着离开现有的各种资源要素,所以振兴关键还是在振人心。移民安置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在移民安置区推行“三个一”工作法。一是组建一个党组织,推动小区和谐发展,提升移民的归属感。原则上按照原有村落党支部,通过“三百工程”选派党建指导员的方式组建党组织,做到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在党组织的牵头下,建立安置点自我管理委员会,党员带头参与管理,实现安置点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格局,提升移民的参与感,从而在新的安置点获得归属感。二是建立一项好机制,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探索在安置点小区建立“党带群”帮带机制,对具备带动能力的党员,按能力大小分别结对帮扶一定数量的困难群众,通过制定帮扶措施,解决帮扶对象在思想、技术、就业等方面的难题。三是打造一个好环境,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由党组织牵头,组建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组织开展安置点小区文明知识培训、农民工维权知识培训、社交礼仪知识培训等,着力提升搬迁移民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依托移民后扶资金的项目扶持,积极探索和发展社区经济,力争小区环境更上一层楼。
深入推进农民富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是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结合以上分析,开化水库移民安置后,无论在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方面,还是在经济收入水平方面均会得到明显改善。移民采取基本生活保障安置辅以其他保障措施的方式进行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村集体发展资金可以保障移民有稳定的收入,而且移民通过政府培训后,明显提升其技能素养,并提高其抵抗风险能力,且安置在城区的移民通过房屋出租等方式,可获取更高的可支配收入。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可以实现移民安置“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同时镇区与城区有新居民的流入,将进一步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