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生鲜乳产量稳步增长,奶牛单产显著提高,行业素质持续改善,但我国奶牛养殖和生鲜乳生产与市场供应仍受到区域环境与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根据近年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盛夏6~8 月份奶牛单产普遍降低,生鲜乳产量减少,影响市场供应。
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奶牛生产性能,温湿度超过一定阈值导致奶牛出现热应激。我国1951年至2009 年期间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4 ℃,而且冬季和夏季在逐渐变暖。据农业农村部生鲜乳收购站监测,生鲜乳产量80%主要集中在北方优势产区,其中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和河南等省区生鲜乳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但这些地区奶牛热应激的程度到底有多严重并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木本资源发掘与农林复合系统构建团队许建初课题组的专家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全国畜牧总站奶牛生产监测专家组,根据反映奶牛热应激敏感指标温湿度指数(THI),构建了不同时期和地点THI 与牛奶产量损失之间的模型,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奶业的潜在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气候变化》期刊。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北方奶业主产区,每年7 月份由于热应激,奶牛日产奶量损失在0.7~4.0 公斤,模型预计到2050 年夏季牛奶产量将急剧下降,到2070 年情况严重时损失可能高达50%。
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预警热应激影响奶业生产的易感地区,也为合理布局奶牛养殖、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奶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