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双 侯艳秋
血液病大多在早期不会出现典型的症状表现,临床很难通过无特异性的症状来准确判别患者是否患有血液病以及血液病的类型,此时仅能通过检测血清、血浆内各指标来进行简单的筛查和诊断,但是不同类型血液病、病情轻重程度不同,患者的相关血液指标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很容易带来误诊或漏诊等结果[1]。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血液病患者和经健康体检被确诊为无血液病的50例健康体检者,试评价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对血液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血液病患者,设为研究组;择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8岁,平均(48.88±12.19)岁;血液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1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9~77岁,平均(48.76±12.06)岁。将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资料纳入软件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学对比在两组之间具有可行性。
纳入标准:(1)研究组患者均经骨髓穿刺+涂片病理细胞生物学检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血液病;(2)对照组经健康体检确认未患有任何血液疾病;(3)所有研究对象均充分了解研究内容,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原则[2-4]。排除标准:(1)合并有恶性肿瘤;(2)患有其他影响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疾病,如感染[5-6]。
准备好试剂和仪器:(1)试剂:含有甲醇和甲醛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固定液,含有固紫B等成分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Ⅰ液,含有稳定剂、丙二醇等成分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Ⅱ液,苏木素复染液。(2)仪器:电子计数仪,显微镜。
首先,为两组采集血液标本,制成涂片;随后,进行细胞染色,将固定液滴加到新鲜涂片上,温度4 ℃,时间30 s,给予水洗,待其干燥后,将Ⅰ液溶入Ⅱ液,二者混合形成基质液,将涂片放入基质液中,温度37 ℃,时间30 min,以连缸流水进行数分钟的冲洗,将其取出后待其干燥,以苏木素进行1~2 min的复染,再次水洗,待其干燥后给予镜检。
对比研究组内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以及两组研究对象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以显微镜油镜对中性粒细胞进行观察,观察数量为100个,若是细胞浆中无阳性染色颗粒,则积分0分,若仅有少量则计1分,若染色颗粒中量或细胞浆呈弥散受色则计2分,若染色颗粒量较大且细胞浆弥散呈深色、细胞核清晰则计3分,染色颗粒量多且粗大、填满细胞浆,弥散呈深色则计4分[7]。
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中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计量数据以()表示,以F来检验,两两比较用t检验,若统计分析结果为P<0.05,则组间或组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为(40.25±11.27)分,研究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阳性积分为(23.29±18.55)分,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阳性积分为(26.65±10.54)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阳性积分为(58.29±21.52)分,缺铁性贫血的阳性积分为(50.71±10.65)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阳性积分为(74.43±18.54)分。研究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阳性积分低于对照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阳性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10.323,P=0.000<0.05;t=6.989,P=0.000<0.05;t=7.883,P=0.000 < 0.05;t=6.642,P=0.000 < 0.05;t=6.034,P=0.000<0.05;t=14.090,P=0.000<0.05)。
碱性磷酸酶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均有广泛分布,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磷酸单酯酶,其对绝大部分磷酸单酯均有催化水解反应的效果,可以使机体产生大量的无机磷酸及相应的糖、酚、醇等物质[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是指在成熟中性粒细胞中存在的胞内水解酶,有20%分布在中性粒细胞胞膜中,80%分布在分泌囊泡腔侧,可以作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标志酶,用于血液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9]。
本文中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未患有血液疾病或感染性疾病,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仅存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中,故其阳性率低、阳性积分低;而研究组均患有血液疾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可能增高也可能降低,活性与健康者不同,结果中对照组阳性积分与研究组各类型血液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可以证明这一点。当然,本文对研究组中患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种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的阳性积分进行了对比,从结果可以发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低于缺铁性贫血(P<0.05),这证明可以通过检验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来鉴别其是患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还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而上述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之所以阳性积分存在明显不同,原因主要是:急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会导致粒细胞发生病变,存在于粒细胞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将会发生变化,特异性激酶p55c-fgr呈下调状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因此其阳性积分比较低,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非肿瘤病变,粒细胞并非发病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几乎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其属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增加状态,并且无论早期晚期还是典型不典型,其活性都处于极高的峰点状态,因此阳性积分高[10-11]。对比姜方毅[12]的研究结果,其研究报告中也是“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积分低于缺铁性贫血(P<0.05)”,可见本文结果真实可靠。
综上所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对于诊断血液病、鉴别血液病类型有着非常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应充分利用其鉴别诊断价值,以实现对血液病的筛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