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印 庞峰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水利水电工程密不可分,同时,对于水利工程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水利工程除了具有防洪防灾的作用,更是一个巨大的发电工程,使用环保的方式来为周遭地区提供大量的电力支持。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初期,设计人员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来实现建筑设计合理性的提高,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施工建设造成的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否则,在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的同时,甚至会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因此,水利工程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做到与生态环境相和谐。
对水利工程而言,其根本原理就是对水的流向进行改变,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水温。由于水温条件的改变会改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水体的库存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进而影响鱼类繁衍等。例如,水坝工程会截断鱼类的繁衍路径,造成鱼类难以生殖;水坝拦截的水体由于流速急剧减小,其自我净化能力也会大大降低,进而造成水体污染等问题。
水电开发对关键生源要素碳、氮、磷、硅的影响最为直接显著。其中对碳、氮的关注重点是水库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磷、硅的关注重点是水库的拦截,重点对象包括库内水体和消落带。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后将会减少区域的绿地面积,由此将增加水汽的蒸发量,使得区域的降水不断增加,同时还会带来雾霾天气,增加当地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
水利水电工程涉及范围较广,会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使得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农田、草地、林地减少,植被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在物种迁移的过程中,会导致当地生态失衡,加上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废气等也会进一步增加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此外蓄水期间的水利工程库区还会淹没周围区域的土地,在水压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会加剧地壳的运动,增加地震的发生频率
现有研究表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会对周围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很大一部分目的是改善农业灌溉环境,提高粮食产量,但是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农田周围的自然河流会被拦截改造,进而使得土壤中的水分结构和养分结构发生改变,使得水利水电工程下游的平原肥沃淤泥逐渐减少,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加剧下游周围土壤的盐碱化程度。
首先,需要培养正确的生态保护理念,让设计工作人员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设计人员的理念创新。使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在满足工程各项功能的同时,降低施工和工程运行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其次,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保护环境的意识,将专业知识与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不能墨守成规,只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活学活用,将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向着环保型方向转变和发展。
在生态水程工程设计过程中,做好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措施,并且要充分考虑到生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深入探究其自我修复的可能性。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好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工作,没有自然环境的良好支撑,水源将得不到高程度净化,水量的波动也会不断增大,从而影响发电和航运等经济活动,最终影响整体的经济收益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因而在生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以此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同时也能让流域环境更好地恢复。
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施工单位和建设部门加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检测,提高对环境变化的重视程度。对水利水电工程导致的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要定期检测,检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即停止施工,避免继续施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水利水电工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以及废气要经过统一处理后再排放,尽可能减轻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方案需要进行合理规划,避免施工期间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在农田灌溉、生活用水和发电上的平衡。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最后在必要的情况下,要制定完善的移民政策,避免出现移民纠纷,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补偿机制还比较缺乏。所谓生态补偿机制,就是在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遵循“谁破坏、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和建设。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法治补偿机制,通过制度来弥补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天然弊端。例如,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可以通过法律约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者与管理者必须定期实施增值放流等生态补偿措施,以不断协调和促进生态和人类环境的融合,遏制生物资源的衰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无疑是错误和落后的。因此,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应用,需要在工程建设之中引入生态理念,降低水电工程建设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推动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