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德视角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20-01-20 03:48李昆临李睿春李善勇葛洪刚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医德医者医学院校

李昆临,王 敏,李睿春,李善勇,葛洪刚**

(1 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jxyzmsxq@163.com;2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宁 272029;3 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在当今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在祖国大地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其中汲取其思想的精华,为当代社会服务,使其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医德中所蕴含的许多优秀医学大家倡导和践行的优秀品德值得我们传承[2]。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身心健康”医学人才为目标的医学院校,应牢记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把传统医德教育成为培养当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1 传统医德与医学生“爱国”价值观的关联与培养

1.1 中国传统医德中“仁爱济世”的责任意识与医学生“爱国”价值观的关联

传统医德文化中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概括为行医的首要准则,“仁术”乃是他们对医者行医作出的最为深刻而精辟的概括。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作为悬壶济世的医者,首先要具备仁德,“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林逋:《省心录》)。世代名医皆以救死扶伤、解黎民生命垂危为己任,悬壶济世,富有仁爱之德,能够发自内心地体恤患者疾苦,从而触发内心的慈悲恻隐之心,全身心投入治病救人。正是因为忘我为他的仁心,古代医者才“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曾世荣:《活幼心书》)。即使患者“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孙思邈:《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也能同情怜悯,一心赴救。由“仁爱”进而“济世”,古代医者把“济世活人”作为自己崇高的社会责任。古代医者“仁爱至善,济世救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内涵密切相关,对于培养当代医学生树立医者仁心、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和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及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致力于建设和服务于“健康中国”等国家医药卫生战略、造福人民大众的健康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3]。

1.2 基于传统医德的医学生“爱国”价值观的提升

医学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将来要做广大群众的“健康守护神”,并承担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广大医学生必须具有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情怀,并将“爱国”价值观提升到社会高度。其一,医学院校要充分挖掘传统医德文化中的“爱国”内涵,注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古今贯穿。中国古代医术和思想道德精华的杏林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伦理道德和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培养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重要资源。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为指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规范今后医学生的行医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以后出现的“橘井流香”“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表现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典故,对引导和加强医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树立了榜样。其二,医学院校应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努力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开设“大爱讲堂”等医学人文教育讲座,邀请医学教育家、优秀校友,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等为医学生做专题报告,学习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让医学生近距离聆听他(她)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大爱情怀,培养医学生的仁爱责任,建设“尊医重卫”的和谐校园[4]。其三,医学院校应当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赴革命烈士纪念馆、展览馆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基地等实地考察和参观,了解广大爱国人士投身国家建设的伟大事迹,亲身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对医学生自身成长所起的关键作用;可以通过利用休息日及寒暑假等时间,发挥医学专业优势,组织医学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基层开展“送医下乡”“健康助力扶贫脱贫”等义诊和健康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2 传统医德中“严谨勤勉”与医学生“敬业”的教育

2.1 传统医德中“严谨勤勉”的职业态度与“敬业”的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

严谨勤勉、身体力行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古有“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事迹,也有张仲景“勤求古训”、孙思邈“精勤不倦”的佳话等,均阐述了严谨勤勉的重要性。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道:“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因为医术乃“至精至微之事”“微则不能不深究”,且疾病变化多端难以预料,如果没有精湛的医术,就无法洞察其中深奥幽微的道理。也唯有严谨勤勉,方可小心之翼翼,因为“药能活人,亦能杀人”,容不得半点含糊。这些都道出了严谨的重要性[5]。可见,严谨勤勉的习医态度是医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源泉,更是为民造福的必要条件。

2.2 医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

“敬业”价值观既是当今广大医务工作者必须坚守的职业精神,也是医疗活动中的道德约束。《黄帝内经》中讲到“道甚明察”“临事以适道术”,这充分体现医术对古代医者的严苛要求,对于指导培育医学生的敬业精神具有现实意义[6]。其一,要重视课堂教育对医学生“敬业”价值观培养的作用。在通识教育阶段,医学院要注重医学生的基础教育,着重从学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着手,开设“医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帮助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人生发展方向,让他们学会和领悟树立“敬业”精神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医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其二,医学院校要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医学生“第二课堂”“敬业”价值观教育新模式。 结合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史等课程的学习,组织医学生到医疗单位参加见习活动、编排课堂剧、话剧以及医德医风朗诵比赛等全员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 汲取传统医德“严谨勤勉”的文化精髓,让“敬业”的核心价值观在医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培育医学生的“敬业”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医学院校利用融媒体技术将李时珍、扁鹊等医学先哲的行医准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的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制作成小视频,并将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工作日记”和医疗队员写给家属的“家书”等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大力弘扬医学大家和医务工作者“大医精诚、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激励医学生勤奋学习、精研医术;勇于创新,执着求索;忠诚医学,坚守医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博施济众”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3 传统医德中“求实不欺”的精髓与医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相关性

3.1 传统医德的“求实不欺”的品德对医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起表率作用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更是行医的根本准则。只有医术精湛与诚实不欺兼备,仁爱世人与学术精妙结合,才能做一名好医者。作为医生,诚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欺人[7]。“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备急千金要方》),即告诫行医之人不能因为病者富贵而妄自开贵重的药方,也不能因为自己有治病的本领而掠夺病者的钱财。二是不自欺。所谓不欺,即不自欺欺人,不自欺,就是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求实的行医态度。古代医学家对待患者“求实不欺”的医德医风,对培养引导医学生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实守信作为医学道德的崇高追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8]。它不仅可以提升诚信品德在医学生价值观培育中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养成求真务实、崇尚理性、追求卓越的科学养质,树立诚信待患、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

3.2 医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养

医学生未来将肩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因此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对医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其一,要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对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培养。医学院校要针对医学教育的特点,开设“中国传统医学教育”“中国文化英语教程”等相关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医学生传授儒家文化中关于诚信的教育思想。其二,医学院校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教师对“诚信”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医学生做好诚信表率。医学院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应做好实守信的榜样,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程,仔细按时批改作业,及时解答学生疑惑,严格遵守教师行为准则,遵守学术道德操守,做到“尊严而惮”“躬先表率”,使医学生在无声中受到“诚信”的洗礼[5]。其三,开展以诚信为主体的实践教育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诚信”的价值观。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学术行为,对于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开展“诚信考试月-拒绝60分”诚信考试活动,通过自上而下开展诚信问答、题写诚信签名并转发朋友圈等活动,在医学生群体中开展“诚信”价值观的教育;建立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将在校学生的考勤情况、考试诚信信息以及学生见实习情况等详细记录并进行量化统计,形成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动态的学生诚信评估机制,让医学生恪守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其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要注重社会诚信规范力度与医学院校的诚信教育相统一,坚持医学生的学术道德与踏上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相结合,规范医疗行为,杜绝医务工作者“唯利是图”的不正之风,消除当今医疗领域的学术不端和腐败问题,让“诚信”价值观成为医学生立业之身,处世之道。

4 传统医德中“友善和合”的风范与医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关联性

4.1 中国传统医德中“友善和合”的风范对医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借鉴作用

一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德要求医者对待患者态度要谦恭,举止要得体,“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则为此理(李中梓:《医宗必读》)。反对举止不当,“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上述礼仪规范包含着对病患及家属的尊重和抚慰。二是在行医过程中,强调一视同仁,不可因患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而有所区别对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中也强调医生对待患者要“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要时刻谨记“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医者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不得厚此薄彼。三是对待“同道之士”也“以和为贵”,不可为一己私利,同道相斥,也不能诋毁他人抬高自己。《医家五戒十要》提倡:凡同乡同道之人,一定要抱着谦和谨慎的态度。年尊者要对他恭敬,有学问者要以他为师,骄傲者要对他逊让,不如自己者要极力荐拔他,这样才能处理好同行之间的关系。这种“友善和合”的风范,为医学生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时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医疗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4.2 医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养

“友善”价值观要求医学生走向临床岗位后秉持宽容忠恕、谦恭友善的态度,让医患在就医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乐观心态,从而维持和谐的医患关系。其一,优化社会风气,助力“友善”价值观的培养。医疗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素养,规范医务工作人员行医行为,对伤害医务工作者的犯罪行为坚决打击,让医务工作者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行医[9]。其二,要加强友善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医学生“友善”价值观的重要力量。重视家庭教育在医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的主观性,构建和谐互助、宽容融洽的家庭氛围,培养医学生基本的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品质。家长要注重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及时了解医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强与高校辅导员之间的沟通联系,了解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防范和化解医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友善观。其三,规范互联网信息,构建和谐的舆论平台。主流媒体要发挥互联网平台对思想宣传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医务工作者恪尽职守、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客观评价和报道有关医学热点问题,营造友善的网络舆论氛围[10]。学校宣传部门要善于利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途径,弘扬中国古代传统医德中的友善思想,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古代医学大家“友善和合”的处世态度。

中国优秀传统医德中蕴含的古代名医大家在处理病患过程中所秉持的“仁爱济世”“严谨勤勉”“求实不欺”和“友善和合”的风范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对于培养有灵魂、有温度的卓越医学人才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于当代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更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应该大力弘扬。

猜你喜欢
医德医者医学院校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