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铃风动颂吉祥

2020-01-19 13:14杜永彬
西藏人文地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班禅藏传佛教大师

杜永彬

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正门。 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市郊尼色山麓,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庙宇佛殿疏密均衡,和谐对称,与尼色山融为一体,远处眺望,金碧辉煌,雄伟壮丽。

清朝驻藏大臣和琳曾写诗赞美扎什伦布寺:﹁塔铃风动韵东丁,一派生机静空生。山吐湿云痴作雨,水吞活石怒为声。﹂意思是说,扎什伦布寺殿塔上的铃在风中作响,铃声悦耳动听,从寺中远望年楚河谷充满生机,身处寺中宁静之感油然而生,空中云彩从山坳缓缓飘来,云朵堆积浓密如雾中之雨,从宁静中忽然生起水吞活石的怒涛声。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主寺之一,历代班禅大师都是爱国爱教的高僧大德。

措钦大殿经堂。 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措钦大殿内景。 曾涛 摄

十世班禅大师灵塔殿。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第一尊佛像——释迦牟尼佛像。 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伦布寺历代班禅驻锡地

扎什伦布寺系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主寺之一(其他五大主寺为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湟中的塔尔寺,甘肃甘南的拉卜楞寺)。藏文“扎什伦布”,意为“吉祥须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1447年,宗喀巴的弟子、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1391——1474)在后藏贵族索南桑波等人的资助下兴建,历时12年建成大经堂等佛殿,并定名为“扎什伦布寺”,根敦珠巴自任法台。后又陆续建成弥勒殿、度母殿、展佛台。措钦大经堂正中间,班禅大师的法座右前侧,有一块锃亮的圆形石板。这一块曾经的天葬石,是扎什伦布寺最初的起点。措钦大经堂旁的释迦牟尼佛殿,是扎什伦布寺最早的建筑,已有500多年历史。

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1570——1662)进行大规模扩建,建成两座金瓦殿和大拉章坚赞同布佛殿,新建密宗学院阿巴扎仓和多座佛堂,殿堂僧舍总数达3000余间,属寺51座,属寺庄园和牧场30多处,奠定了该寺现在的规模。

四世班禅成为该寺第十六任法台。此后该寺成为班禅驻锡地,历代班禅成为该寺的终身法台。后世班禅又不斷扩建和维修。

现在该寺建筑总面积为30万平方米,有经堂56座,殿宇236间,其中大经堂高3层、宽48根立柱(柱与柱之间面积约16平方米)。殿内主供有根敦珠巴主持精制的高3米的释迦牟尼铜佛,装藏有巴思巴的舍利、宗喀巴的头发、根敦珠巴的师父喜饶僧格的头盖骨等圣物。殿前有约500平方米的讲经和辩经大广场。大殿左右为弥勒殿和度母殿,分别供奉着高11米的弥勒佛像和高2米多的白度母铜像。

扎什伦布寺僧舍。 曾涛 摄

扎什伦布寺僧舍。 曾涛 摄

七世班禅时期

七世班禅丹白尼玛(1781——1853)建汉佛殿,仿大昭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的传统,供奉清帝牌位。九世班禅曲吉尼玛(1883——1937)于1914年新建弥勒佛殿。1989年,十世班禅大师主持建成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班禅东陵“扎什南捷”(吉祥尊胜塔)。1993年,在中央政府支持下,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扎什伦布寺建成十世班禅的灵塔殿“释颂南捷”(三界尊胜塔)。

历史上,班禅下设扎萨克喇嘛一人,领导堪布会议厅(又称“班禅朗玛岗”),管理寺内外政教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寺庙管理的新机构扎什伦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下设文物组、宗教组、财政组、保卫组、生产组,分管寺内各项事务。扎什伦布寺与桑珠孜城堡珠联璧合,对藏传佛教在后藏的传播与日喀则的兴起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扎什伦布寺的布局是在山坡上的五座高大建筑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依次为强巴佛殿、十世班禅灵塔殿、四世班禅灵塔殿、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展佛台,山麓偏东矗立着大经堂和附属殿堂。

该寺建筑充分运用了藏传佛教寺庙的传统建筑技艺,并融合了汉地和印度、尼泊尔的建筑技巧和风格,主建筑群的歇山式金顶、飞檐和雕饰,仿照汉地宫殿样式而建,壁画的技法和色彩运用、佛像和塑造艺术则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

扎什伦布寺的喇嘛们在展佛台展出释迦牟尼佛像。 扎什伦布寺供图

措钦大殿

措钦大殿(措钦杜康钦莫),也称大经堂,是举行佛事活动和讲经传法的主要场所,可容纳2000名僧人诵经,大殿的北墙有门与释迦牟尼佛殿相通。出大经堂东侧门,经回廊,下台阶便是辩经场,面积约600平方米。

度母殿

度母殿(玉鲁卓玛拉康)位于大经堂的东北角,与弥勒佛殿遥遥相对。汉佛堂(甲纳拉康)初建于1817年七世班禅时期,清代驻藏大臣在此会晤班禅。弥勒佛殿(强康)位于寺院西侧,内供高26.7米的弥勒佛坐像。铸造这尊铜佛用去紫铜23万余斤、黄金6700余两、钻石32粒、珍珠和宝石1400多颗,制作这尊弥勒佛的袈裟,用去绸缎3100米、丝线13公斤,堪称世界佛教造像之一绝。寺院建有托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大扎仓,16个康村。

寺内还有尊胜殿(噶丹朗杰拉康)、无量寿佛殿(孜巴拉康)、兜率殿(噶丹拉康)、聚会殿(贡堆拉康)、喜金刚殿(恩噶拉康)、时轮殿、班禅拉章(寝宫)、尼德神女殿、印经院、藏医院等。

扎什伦布寺建筑群。 徐志文 摄

展佛台

展佛台位于寺院东北方尼色山山腰处,初建于1468年,每年藏历5月14——16日3天,要在这里展示巨幅佛像。

寺内建有3座历代班禅灵塔:第一至第三世班禅的灵塔没有建在扎什伦布寺内,一世班禅曾任甘丹寺第三任赤巴(住持),圆寂后灵塔建在甘丹寺;二世、三世班禅曾任安贡寺(位于今日喀则江当乡)赤巴,圆寂后灵塔均建在安贡寺。四世班禅灵塔殿(曲康吉),建成于1667年。“扎什南捷”,系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亦称班禅东陵,于1989年1月22日落成开光。“释颂南捷”,系十世班禅大师的灵塔殿,也称班禅西陵。

爱国爱教护国利民

“活佛转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藏传佛教解决教派和活佛传承问题的特有制度。

班禅额尔德尼是梵语、藏语、满语的合称。“班”是梵语,“禅”是藏语,二字合起来意为大师。“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珍宝,相当于藏语中的“仁波切”。1645年,蒙古固始汗入藏,尊四世班禅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是蒙古语(意即“睿智英武”),即为第四世班禅。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追认以前各世班禅,从此这一活佛系统得此封号。

一世班禅克珠杰(1385——1438)。1407年,拜宗喀巴为师,成为宗喀巴的八大弟子之一。1431年,接替继承宗喀巴法统的嘉曹杰,担任甘丹寺的第三任甘丹赤巴。他建立了甘丹寺的第一座金瓦殿,撰寫了《宗喀巴传》。嘉曹杰和克珠杰作为宗喀巴的两大助手,对于创立格鲁派奠定了基础,藏传佛教僧众把宗喀巴、嘉曹杰和克珠杰合称为“师徒三尊”。

二世班禅索南却朗(1439——1504)。曾在甘丹寺学经多年,返回家乡住持安贡寺,被称为“安贡珠古”。

三世班禅罗桑丹珠(1505——1566)。1538年,在哲蚌寺从该寺法台更敦嘉措受比丘戒并在该寺学修佛法。晚年回到家乡温萨寺,撰写的佛学著作被后人汇集成《温萨文集》。

一世至三世班禅都是后人追认的,他们都是爱国爱教的大活佛。

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1570——1662)。清朝中央王朝建立后,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喇嘛与固始汗一同派代表到京致贺,表示归顺,为促进藏、满、蒙、汉民族的友爱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世班禅罗桑益西贝桑布(1663——1737)。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清中央政府还赐五世班禅金册和金印,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从此其地位得到中央政府确认,历代班禅须报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雍正初年,阿尔布巴挑起西藏内乱,五世班禅积极奔走调解,并犒劳入藏清军。清朝命七世达赖喇嘛移驻康区惠远寺,诏五世班禅到拉萨主持全藏黄教事务,日喀则以西至阿里全归班禅管理。但是五世班禅以团结和睦为重,仅领拉孜、昂仁、彭措林3个宗为其辖区。

六世班禅罗桑班丹益西(1738——1780)。1766 年,清乾隆皇帝遣使到扎什伦布寺,册封罗桑班丹益西为六世班禅,颁给金册和金印。1780年,六世班禅奉旨进京朝觐清朝高宗乾隆皇帝,并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祝寿。为隆重接待六世班禅,乾隆皇帝下旨在热河(今承德)仿扎什伦布寺建造须弥福寿之庙,在北京建立香山昭庙。后来六世班禅因染天花在北京黄寺圆寂。为了纪念六世班禅,乾隆皇帝特命在他住过的黄寺西侧,建立宏伟的“清净化城塔”,并亲撰汉、满、蒙、藏4 种文字碑文,成為民族团结的象征。

七世班禅丹白尼玛(1781——1853)。七世班禅时期,廓尔喀人(尼泊尔人)两次攻入西藏,洗劫扎什伦布寺,清朝中央政府及时派兵进藏,将廓尔喀人驱逐出境。清朝中央政府还颁布了《钦定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立了“金瓶掣签”等重大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七世班禅一生经历了清朝高宗、仁宗、宣宗和文宗四个皇帝,始终坚定拥护清中央在西藏施政,凡是扎什伦布寺等大事,都通过驻藏大臣请示皇帝批准,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世班禅“护国宣化广慧大师班禅之印”铜印。扎什伦布寺供图

八世班禅丹白旺修(1855——1882)。1875年,经过在布达拉宫举行“金瓶掣签”,并报清朝中央政府批准,确定丹白旺修为第八世班禅。八世班禅成为世班禅系统中第一位通过“金瓶掣签”产生的班禅。

九世班禅确吉尼玛(1883——1937)是西藏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反帝爱国的藏传佛教领袖。1892年正月初三,九世班禅在扎什伦布寺坐床,为祝贺九世班禅坐床,清朝政府特赐白银1万两,由四川总督刘秉璋从司库提领,“派员迅速解往”。九世班禅坐床后,特派堪布洛桑云丹前往北京,向慈禧太后和清德宗光绪皇帝“谢恩”。

33措钦大殿经堂内的班禅大师宝座。 曾涛 摄

藏族百姓在扎什伦布寺内休息。 曾涛 摄

1903年,荣赫鹏统率英军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九世班禅率领扎什伦布寺僧众奋起抵抗。1932年,国民政府委任九世班禅为“西陲宣化使”。“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九世班禅奔走于我国东北、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贯彻五族共和,共同抵御强邻之侵略”。1937年,抗战形势日趋严重,九世班禅虽患重病,仍从玉树捐献3万元,购公债2万元,并动员行辕全体同仁捐款,汇寄前方,慰劳抗战将士和救济伤员难民,并在玉树结古寺诵经,祈祷抗战早日胜利。1937年12月1日九世班禅圆寂于玉树寺甲拉颇章宫。

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1938——1989)。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十世班禅致电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明确表示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愿为解放西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1951年5月29日发表声明,热烈拥护5月23日签订《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改革开放以来,十世班禅大师身体力行,对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出了重要贡献:引导僧尼和信众爱党爱国、反对分裂,增强藏传佛教的向心力;引导僧尼和信众变革藏传佛教、创新寺庙管理,增强藏传佛教的适应力;引导僧尼和信众爱教爱民族、持戒守法,增强藏传佛教的凝聚力;引导僧尼和信众以寺养寺、发展经济,增强藏传佛教的生存力;引导僧尼和信众继承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增强藏传佛教的吸引力。十世班禅大师努力增强广大藏传佛教僧尼和信众的向心力、适应力、凝聚力、生存力、吸引力,形成从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合力,热爱祖国,反对分裂,关心西藏和祖国的稳定和发展,护国利民,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世班禅大师灵塔殿外景。曾涛 摄

十世班禅大师灵塔。 曾涛 摄

十世班禅大师灵塔殿建造时的情境。 扎什伦布寺供图

十一世班禅大师确吉杰布,1990年2月13日出生于那曲市嘉黎县。1995年11月29日,在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经过“金瓶掣签”,并经国务院批准,被确认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十一世班禅大师继承扎什伦布寺及历代班禅、尤其是十世班禅大师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爱国爱教爱家乡,潜心佛法,关心西藏工作和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对藏传佛教的健康传播、对西藏社会的发展稳定、对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由于历代班禅坚定维护西藏地区和平稳定和祖国统一,尽心竭力为群众谋福祉,扎什伦布寺和历代班禅在广大僧众心中拥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历代班禅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藏传佛教的中国化方向,提高藏传佛教事务的法治化水平,充分发挥广大藏传佛教僧尼和信众在“小康西藏”(经济建设)、“平安西藏”(政治建设)、“和谐西藏”(社会建设)、“人文西藏”(文化建设)、“吉祥西藏”(宗教和顺)、“幸福西藏”(民心凝聚)和“美丽西藏”(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藏传佛教在促进西藏乡村振兴、强边兴边、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和西藏走进中国现代化前列的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班禅藏传佛教大师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大师剪我也剪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我给十世班禅大师当翻译
《六世班禅洛桑班丹益西传》的史料价值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