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华 陈英茂 郑 容 姚树林 彭 程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疫情[1]。在临床诊断中,使用核医学显像设备包括伽玛相机、SPECT、SPECT/CT、PET/CT及PET/MR等中均涉及疫情防控问题。由于核医学显像使用非密封放射性核素,在使用核医学显像设备中,其流程、质量控制及放射防护与其他显像设备相比更为复杂。在NCP疫情下,如何兼顾核医学显像设备使用流程、质量控制、放射防护和NCP防控,为核医学科使用核医学显像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NCP的诊治及预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多个指南,对NCP疫情下核医学工作人员及患者的防护要求已有研究报道[2]。本研究根据我国现行的核医学显像设备质量控制、放射防护及NCP防控的要求,探讨NCP疫情下核医学显像设备使用中注意的问题,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NCP疫情下,更需要保证核医学显像设备的质量,避免在为患者显像检查过程中出现设备故障或图像质量问题导致显像检查失败。核医学显像需要多个环节多人完成,一旦显像检查失败,会造成多个环节中的多位工作人员及患者遭受无谓的NCP感染及放射风险[2-4]。因此,核医学科应更严格按标准对使用的显像设备进行质量控制稳定性检测,保证设备质量及图像质量,避免显像检查失败发生[5]。
按照现行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伽玛照相机、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设备(SPECT)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523-2019)[5]的要求,在使用中应对下列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稳定性检测。
1.1.1 每日检测
每日进行伽玛相机、SPECT系统本底及能峰检测。系统本底是探头安装准直器的条件下,视野中无任何放射源时,探头在一定时间内的计数。系统本底会叠加到图像中,而系统本底超标会导致图像伪影及定量值的失真,影响诊断结果,且造成影像检查失败。系统本底可能是放射性污染造成,也可能是设备问题,每日可能会有不同的污染情况及设备状态,因此,系统本底要求每日检测。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 523-2019)[5]要求,每个探头的系统本底≤2.0×03计数/1 min。
能峰检测是确定探头的能峰是否有漂移,能峰的漂移超标会导致探头的灵敏度下降,导致图像信息量不足,影响诊断结果而造成影像检查失败。多种因素(如环境温湿度、观点倍增管性能、电路性能等)会造成能峰漂移,因此,能峰漂移要求每日检测。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 523-2019)[5]要求,对锝99(99Tcm)显像,每个探头的能峰偏差≤3 keV。
在NCP疫情下,应在每日开始对患者显像检查前进行系统本底及能峰检测,如果机房中可能有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经历了消毒处理及一夜时间,此时存活的病毒数量为一日中最低值;并且如果有放射性污染,经历了一夜的衰变,此时的放射性污染的活度也是最低的,可最大限度降低质量控制人员的NCP及放射的风险,并且保证质量控制检测的结果正确性。
1.1.2 每周检测
每周进行伽玛相机、SPECT固有均匀性检测。固有均匀性探测确定无准直器时探头对一均匀泛源的响应是否均匀。固有均匀性超标会导致图像伪影及定量值的失真,影响诊断结果,可造成影像检查失败。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 523-2019)[5]要求,每周进行固有均匀性探测,每个探头的固有均匀性要求为:有效视野积分均匀性≤5.5%,中心视野积分均匀性≤4.5%,有效视野微分均匀性≤3.5%,中心视野微分均匀性≤3.0%。
在NCP疫情下,应在每周一上午开始对患者显像检查前进行固有均匀性检测检测,经历了消毒处理及周六和周日2 d时间,此时存活的病毒数量及放射性污染是一周中最低值。最大限度降低进行质量控制人员的NCP及放射风险,并且保证质量控制检测的结果正确性。
1.1.3 每半年检测
半年进行伽玛相机、SPECT固有空间分辨力、固有空间线性、固有最大计数率和系统平面灵敏度检测。固有空间分辨力、固有空间线性、固有最大计数率和系统平面灵敏度4项指标较稳定,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 523-2019[5]要求半年检测一次。在NCP疫情下,建议这4个项目的检测可以适当推迟躲开NCP疫期,或者在周一上午开始对患者显像检查前进行检测,保证将质量控制人员的NCP及放射的风险降到最低。这4个项目的合格值参阅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 523-2019)[5]。
1.2.1 每周检测
每周进行PET探测器工作状态检测。PET探测器工作状态检测是确定PET探测器各探测单元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探测器工作状态由多个参数描述,不同品牌的PET其参数略有不同。使用PET设备配备的校准源(锗-68、钠-22等)进行检测,PET探测器工作状态受多因素影响,易漂移,最好是每日开始工作前检测一次,各种品牌的PET/CT、PET/MR系统均自带每日质量控制(Daily QC)程序,按照程序可自动完成,得到检测结果并给出是否通过的判断。如果PET探测器工作状态中多项参数未通过,会导致图像质量及定量值的失真等问题,影响诊断结果而造成影像检查失败。按照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2015年发布的《北京市核医学大型设备稳定性检测指南》的要求,至少每周进行一次PET探测器工作状态检测。
1.2.2 每半年检测
每半年进行PET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验证、空间分辨力和灵敏度检测。SUV验证、空间分辨力和灵敏度3项指标较稳定,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2015年发布的《北京市核医学大型设备稳定性检测指南》要求半年检测一次。在NCP疫情下,这3个项目的检测应适当推迟躲开NCP疫期。
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2015年发布的《北京市核医学大型设备稳定性检测指南》要求每半年检测SPECT/CT和PET/CT融合精度一次。在NCP疫情下检测应适当推迟躲开疫期。
核医学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和通过空气传染的疾病防控上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在放射防护中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在通过空气传染的疾病防控中场所分为污染区和潜在污染区[6-8]。核医学显像设备使用场所中的注射室、机房和注射后候诊室是患者停留区域也是放射性活度较高的区域,为放射防护中的控制区,在NCP防控中,这些区域为污染区;在放射防护中核医学显像设备操作室为监督区,在NCP防控中,为潜在污染区。因此,在这些区域中放射防护和NCP防控应同时进行。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在核医学科注射前候诊室无放射性,但由于患者和其家属均在该区域,该区域应该为污染区,是NCP防控重点,在防控中应注意该区域,可以在预约环节控制该区域的人员,预约不同的患者到达核医学科的时间有一定间隔,避免在该区域中人员聚集,同时加强该区域的通风。
机房摆位的技师及为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的人员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时,应先穿戴放射防护铅服,在铅服外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9]《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10]和《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与使用技术指引》[11]穿戴NCP防护服及使用防护用品,并且按照该指引对用品进行消毒。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T313—201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2]进行洗手和手消毒。
技师为患者摆位时,嘱患者检查时需全程佩戴口罩,尽量加大与患者的距离,对有活动能力的患者,尽量采取远距离指导其自主上下检查床的方式摆位。这样既可减少NCP感染风险又可降低放射性照射。
为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嘱患者全程佩戴口罩。为了放射防护,有些核医学科配备隔室注射窗口,这种放射防护窗口对NCP也起到了防护作用。有些核医学科未设置放射防护窗口,要求注射时使用放射防护注射车,特别是在机房进行床旁注射时,放射防护注射车对NCP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核医学显像设备使用场所良好的通风也是放射防护的要求。按照《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卫生防护指南》[13]的要求,场所内应当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未使用空调时应关闭回风通道。但是,为了便于核医学科非密封源的放射防护,一些核医学科建设在了建筑物的地下无自然通风,并且多数使用中央空调,因此应确保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对无足够通风设施的核医学科,应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在工作场所配备空气净化器及排风扇等,改善场所的空气状况。
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4]和《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卫生防护指南》[13]对显像设备使用场所进行消毒。核医学显像设备机房建议采取无接触方式的紫外线消毒,减少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及感染性废物的数量。核医学显像设备不适宜采用喷雾方式消毒,因为喷雾会进入设备内部,可能会损坏配件,可采用75%酒精或卡瓦液擦拭的方式消毒。由于核医学显像设备使用场所可能会有放射性污染,优先考虑场所消毒并兼顾放射性污染处理。如果确定有放射性污染,应首选封闭场所使其自然衰变,待放射性污染达标后再进行消毒。
NCP疫情下应重视核医学显像设备的质量控制,保证设备质量及图像质量。在使用核医学显像设备过程中,优先进行NCP感染防控,并在NCP防控的同时兼顾放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