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研究

2020-01-19 11:15门宏悦辽宁职业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2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德育

门宏悦 辽宁职业学院

2016年12月7日,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初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的理论概念,阐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理论关系。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至此,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被推上了历史的至高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共同育人的理论范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领域作用十分重要,怎样培养出技术过硬,思想政治素养更过硬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专技人才成为了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深入研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并势必发挥巨大作用。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耦合机制

(一)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正向推动

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专业技术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往往流向第一线工作,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无论学校意愿还是学生个人意愿,掌握一门较强的专业技术是双方共同的心理预期。思政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学生的“主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课程思政的发展。从作用机理上看,随着思政课程授课水平的提升,学生以正确的意识形态角度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会不断增多,在具体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这种正确意识形态思考问题的角度会潜在影响专业技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促使德育与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隐性的推动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同时,课程思政发挥更大的效果,需要思政课程提供更多的“能量”,逐步使影响作用从隐性走向显性。从作用效果上看,思政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本不局限于课内,其目的意义是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术素养是其立世的根本所在。换句话说,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程要发挥作用更为广阔的范围即在专业技术课程中,这为课程思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思政课程发挥的作用直接推动了课程思政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是高职院校德育学生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搭配使用,共同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尽管高职院校学生通常被视作一线工作者,承担的管理职能相对较少,但思政育人十分重要。在同等专业技术水平下,更高品德水平的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值得信赖。思政课程在直接培育更高品德水平的高职院校学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累正确的理论基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意识形态等培养目标,都离不开思政课程的授业解惑。同时,课程思政从侧面筑实了高水平品德的建设和培育,打破了思政课程的“孤岛效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出发,立体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理论素养。两者一方直接,一方间接,一方显性,一方隐性,共同搭起了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立体架构。

(三)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反向拉动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发挥德育作用的过程中,势必要深度结合专业课程,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对操作实践要求较高,相对理论要求则显的少了一些。这是高职院校的特点,这种特点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挑战。因为从理论上德育比较直接,从动手实践中德育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发挥课程思政的巨大作用,需要不同专业教师结合本专业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门课程思政教学可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势必在具体授课中存在差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出现的这种挑战或问题,从思政专业角度看,为思政领域知识的再丰富、再扩大带来了契机,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具体操作看,要求更高水平的思政课程给予更为贴合各技术专业实际情况的指导和实践,为思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实践途径和操作空间。因此,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具体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挑战,反向拉动了思政课程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影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目前,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着课程思政开展不够,处于初期摸索阶段。思政课程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孤岛效应”,“单兵作战”式思政育人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式上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下列主观因素。

部分专业课教师秉持狭隘的“思政无用论”。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角度出发,思政课程无法直接、显性的增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资历,用于德育教育花费的单位时间成本要远远高于专业技术的单位时间成本,思政教育的投入回报比更是远远低于专业技术的投入回报比。在以工资水平衡量学生价值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费尽心思在专业技术课中加入思政内容所带来的经济产出较低,从而造成“理性选择”的对课程思政产生抵触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育人理解不深。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以“应付差事”混完学分为目的,浪费了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程的教育投入。由于对思政教育的淡漠和忽视,对道德素养的培养不能形成有效自觉,这些学生会产生对思政育人内容的自动过滤机制,因此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完全忽视了德育培养,仅仅收获了专业技术知识,极大的拉长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距离。

高职院校的生存压力导向。当前,生源愈发短缺,而吸引招生的重要手段就是打造或拥有特色、知名专业。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用于提升专业课水平中,用于思政育人的花费就会大打折扣。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思政育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不变的是,业务方向的优先级始终高于思政方向。在高职院校的思维惯式主导作用下,思政课程的发展不瘟不火,课程思政由于花费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保持了较低的推进速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不并行、非同向发展,甚至互占资源,从某种意义上出现了影响深度融合的问题。

(二)客观因素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发展,不仅要从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政府的偏向政策导向。政府制定政策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严格符合各阶段发展的不同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输出的主要单位,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要符合当前时期经济社会的迫切需求。换句话说,社会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但是,当地方政府出现片面追求经济的偏向政策时,就会影响高职院校培育专业人才的授课动作,思政课程被放大忽视,课程思政甚至完全不被重视。另外,部分家长的思维模式也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挥思政育人产生副作用影响。一些家长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会出现“短视”现象。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职责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技术专家,至于德育的作用充耳不闻,甚至对把思政纳入业务课程开展课程思政产生反感情绪,认为延迟了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熟练掌握,造成了学习时间的浪费。尽管这种阻力对高职院校正常开展思政课程、推进课程思政造成的影响很小,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势必会影响学生,由客观因素阻碍导向成主观因素拒绝。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创新途径选择

(一)思政“新三全育人”模式的引入

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合力发挥思政育人最大作用,可以创新开展“全员思政、全过程思政、全体系思政”的思政“新三全育人”模式。推进全员思政,重点推进全体教师的思政育人模式建设,可以采取思政课程教师与其它专业课程教师共同教研、备课等模式,积极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统领作用,在教学前共同探讨专业课程灵活引入德育育人的方法和路径,用较为前沿的思政理论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产生共鸣,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潜移默化完成德育教育。推进全过程思政,要紧紧抓住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学习包括所有理论课程,都要直接或间接讲思政,做好思维渗透;实践操作包括在校实训、实践课,非在校的实习,以及其他课余时间,随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秉持正确的三观做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打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模糊界限,在高职院校学生就学的全过程时间内随时开展德育教育。推进全体系思政,要树立高职院校全体部门的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无论教学部门,还是行政管理、后勤保障部门,共同把思政育人作为核心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步骤、分节点推进思政育人全体系展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全体系育人中发挥基石作用,共同推进思政全体系育人建设。

(二)打造第三方思政育人平台

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巨大作用,可以试图寻找、搭建第三方思政育人平台作为串联。笔者从高职院校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引入第三方思政育人平台,例如开办青马学会、组织思政社团、组织思政社会实践等方式,可以极大发挥思政育人功效,甚至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串联结点,第三方思政育人平台可有效衔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高职学生在平台中接受到的思政教育,势必会带到专业课程之中,进而自主推进课程思政,第三方思政育人平台发挥了“中转站”的传递作用。另外,第三方思政育人平台会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分别形成引力作用,一方面汲取思政课程内容,一方面启迪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平台中相互交叉,相互交融,有利于两者在这里形成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