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莉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先进文化。它高度提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品质,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思想旗帜,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财富。回顾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世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上,欧洲用的是商品和殖民,美国用的是美元和武器,而中国运用的则是代表人类进步方向的红色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让世界仰止,而吸收其营养的红色文化,当之无愧的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流文化”[1]。“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必然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文化氛围。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和社会效益,其重中之重应在于研究如何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的效用,如何推动红色文化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大众化;而大力推广和弘扬校园红色文化,则是创新育人机制与德育形式,切实推动和实现红色文化的大众化、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也是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手段,更是努力做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的有效路径。
寿县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20世纪上半叶,寿县红色文化孕育和滋养了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革命风暴,无数寿县英烈们谱写了一曲曲勇敢顽强、不懈奋斗的壮丽凯歌。在这里出现了安徽最早的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安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正阳关人高语罕写成的通俗易懂的《白话书信》;这里有安徽省及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党组织——1923年冬,薛卓汉、曹蕴真、徐梦秋、鲁平阶等回到家乡寿县,建立了直属中共中央的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这里有寿县人组织的安徽省第一次工人大罢工——1922年3月2日,在“二农”读书的薛卓汉、胡金台等发动和组织芜湖人力车工人大罢工,揭开了安徽现代工人运动的序幕,初步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安徽传播后的巨大威力。这些革命活动极大地震撼了反动当局,在全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安徽农民起义也发生于此——1931年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运炽直接领导的瓦埠武装起义;另外,还有早年入黄埔军校的寿县小甸人曹广化,曾参加过万里长征,人称“两袖清风兴善举,一身正气拒邪侵”,是久经考验的“百岁将军”;曹云露领导寿县人民坚持抗日斗争,组建皖北抗日游击大队,攻进凤阳城——这是安徽省党组织领导的游击武装首次对日作战;孙津川参与领导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英勇顽强,指挥有方,最后为工人运动壮烈牺牲,等等。
无数英雄事迹无不昭示了寿县革命先辈们高度的民族意识、昂扬的爱国热情和不懈的奋斗精神,展现了革命英烈胸怀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一心为国为民,不断追求真理的高度政治站位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深入整理这些珍贵而原始的第一手鲜活资料与素材,把寿县所拥有的宝贵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深度阐发其中蕴含的深刻政治思想内涵,是当今我们思政工作者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而传承红色基因首先就要牢牢坚守校园文化这一重要阵地,要注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研、参观实践等各种渠道,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等各种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导向与政治认同功能,引导学生从中切身感受寿县先辈们“忧国忘身”“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豪迈壮志;引领学生生切感受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怀,深入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教育青年学生应学习革命先辈刻苦钻研、追求真理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坚定信念,进一步坚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励学生增强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征程中,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让红色文化春风化雨,浸润校园、滋养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将红色革命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主动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尽责尽力。
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 一些“文化”断层以及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思想空虚和精神失落等社会现象,因而社会迫切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和红色精神的引领。宣传和继承红色文化,可以感召、凝聚和净化人心,向人们传递一种高尚的精神、一种执着的追求、一种坚定的信仰,从思想层面来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情感归依和心灵期盼,解决人们的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精神危机。
寿县红色文化本身所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等宝贵的“红色文化精神”,就是当前我们开展政治教育和思想塑造的最佳素材。时至今日,半个多世纪前那一幕幕激情燃烧的岁月依旧历久弥新、历历在目:五四先驱高语罕,红色拓荒者茅延桢,一门三烈士的曹少修、曹渊、曹云露,一代抗日名将方振武,还有安徽省及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党组织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中共领导的第一次安徽农民暴动瓦埠农民起义,等等。瞻仰一处处鲜活的革命遗址,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先烈们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爱国爱民、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怀以及追求真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盘活寿县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应做到“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
一是“第一课堂”应成为弘扬红色文化、净化校园育人环境的主要渠道。在当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应重视利用寿县相关红色资源,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宣传革命道德典范,传播理想信念火种和红色传统基因,用红色革命资源涵养校园文化、净化育人环境。
二是作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是优化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环境的有效形式。结合高校实际,充分利用小甸寿县革命烈士陵园、特支成立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寻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和珍贵的红色记忆,充分发挥其润物无声、教化育人的功能,重视校内外红色文化研究及教育基地的价值功能和精神财富的开发与利用。
三是“第三课堂”,即互联网的运用是优化红色文化育人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尤其应重视并运用校园网、易班、校园智慧平台、微博、网络直播等网络平台,密切联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网络研究与信息平台,带动学生更多地用“互联网+”形式来宣传、弘扬淮寿地区的红色文化,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精神,构筑中国力量。
通过课上与课下的互动、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大力创新校园文化,搭建红色文化交流平台,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寝室,渗透到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之中,使之潜移默化起到净化校园、教化育人的作用。用红色文化塑造校园文化,用红色精神熏陶师生,重建师生的精神家园,让红色校园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让红色思想和精神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切实发挥红色文化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中的有效功能与作用,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经过近现代历史风云的激荡和血雨腥风的洗礼,寿县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财富,它是一种根植于人们血脉之中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财富。这其中包含: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严守纪律、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谦虚谨慎、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和力量造就了历史上名垂青史的无数仁人志士,也正是这种精神和力量激励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赴汤蹈火:北伐名将曹渊热血洒疆场,成就“一门三烈士”的英名壮举;爱国名将方振武“毁家纾难,抗日救国”,收复失地,鼓舞抗战士气人心;抗战英雄赵达源及其九团的爱国官兵“誓死保卫城防,坚决与城共存亡”,为国捐躯,浩气长存。无数寿县英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了一曲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凯歌。这些宝贵的精神资源具有无形的思想感染、精神教化的力量与作用,可以感化人心、激励人们向上向善,鼓舞我们创建和谐社会。通过宣讲这些感人故事,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去思考新时代我们大学生应该树立起什么样的信仰以及如何坚守和传承我们的信仰。引导学生学习先辈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寿县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动性、鲜活性,可以让我们真切领悟到革命者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引起思想上的深深共鸣,增强以德育人的可信性和亲和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实现教育、引导和思想塑造的目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重视发掘并阐释寿县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极发挥其理想信念及爱国主义等价值导向功能,激活寿县红色文化基因,揭示其时代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用红色革命精神激励学生,用红色文化精神引领学生,让红色革命氛围浸润校园、滋养师生;引导学生从革命者身上深刻领悟到信仰的力量源于真理熏陶和战争洗礼,引导学生自觉塑造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大力汲取红色文化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营养,积极推动先进革命文化的传播和红色精神的薪火相传,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4](P41),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和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尤其是思政课堂更应成为传播、弘扬红色文化的主渠道,广大思政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着力活化校园红色文化育人环境,营造红色文化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实践育人;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5](P30),让校园充满红色氛围,让红色精神渗透到校园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寿县红色文化“具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6]。早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上海、芜湖等地求学的寿县爱国青年曹蕴真与方运炽、薛卓汉等人较早接受并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走上革命道路,他们学习和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与当时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相结合,积极组织、发动进步教师、学生和农民,带领学生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推动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探索寿县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从中不难看出寿县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一方面,它生成于古韵悠久而又具有勇于创新精神的淮寿地区,渊源于楚风汉韵的丰厚滋养,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革命传统;同时它又是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传播及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结果。寿县红色文化的孕育与发展历程,也充分印证了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角度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更向世人揭示了信仰的源泉与真理的力量。它昭示后人:红色文化是价值传播的有效载体,是塑造信仰的重要路径;它启示和教育我们要从中汲取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从而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培育和践行校园红色文化,要借鉴和创新寿县红色文化的传承力量。首先要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大力开展寿县红色文化等先进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推出每年一度的红色文化节,举办红色故事诵读会、红色歌会、红色电影展以及红色研学活动,大力宣传寿县等红色故事,营建红色教育氛围,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师生的精气神;鼓励广大师生,特别是音乐表演、文化传媒、文化产业、产品包装等专业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及特长,通过舞台剧、动漫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现红色故事和讲述红色人物的英雄事迹,将红色文化的先进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采用比赛、展演等形式,让红色人物、红色故事“活”起来、“动”起来,使其走进师生的心里,让学生从中体味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今天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环境。
其次,要拓展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建设和发展各类更多更好的红色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学校相关部门和思政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同学们深入到寿县革命老区,寻访革命前辈及其后人,调查革命遗迹,尽可能收集、挖掘和整理一些最原始、鲜活的文物资源和文献史料;充分重视并利用淮南、寿县等地的好人馆、党史馆、安徽省早期党组织研究中心等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使专题讲座、举办展览、组织参观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常态化,让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越发生动、活泼起来;在校内开展“红色文化校园行”志愿活动,让学生担任志愿者走进好人馆、党史馆,自愿担任讲解员,在宣讲传播革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实现自我教育与提升。
再次,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大力开发和发展区域红色产业,对淮南、寿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保护与开发,打造红色文化及风光旅游经典游、专题游,将红色文化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名人故居、旅游观光有机结合串联起来,比如上窑新四军纪念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寿县古城墙——世界第一人工大塘安丰塘——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红色景区小甸集。同时,结合本地区优质的地理与历史资源,如天下豆腐的发源地、《淮南子》文化的摇篮、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古战场等,精心打造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积极推进红色文化的产业化,助推区域红色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红色文化长廊,如“红色文化,健康人生”“学习红色精神,践行红色文化”“英雄在心中,好人在身边”等,积极推介和传播革命人物英雄事迹,宣传身边学英雄见行动的好人好事,用红色文化来滋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中美贸易摩擦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与民族文化强国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作为民族的血脉、国家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得以延续和形成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P3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红色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主流文化,它所具有的高度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涵养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牢牢坚守校园文化这一重要阵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用好身边红色资源,讲好身边革命故事,把寿县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时代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充分加以发掘和弘扬,用红色文化的内涵教育学生,用红色文化的思想鼓舞学生;同时,应加强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和传播、弘扬,把这些静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变成动态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以提升城市的良好形象,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助推地方经济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增强国家文化自觉和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应有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