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亮 青海民族大学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等方面都面临着供需失衡的问题。供给侧改革要求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发展动力不断持续。所谓供给侧改革,也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投资等经济生产源头入手,通过调整经济生产结构,实现生产要素最优化配置,在满足消费端需求的基础上,裁撤多余生产力,实现供需平衡,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的过程。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绿色经济是以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既要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经济形态,又要形成生态、经济以及社会三种效益最佳统一的绿色发展模式。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都朝着绿色化发展的共同目标前进,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绿色发展转型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绿色发展,必须是致力于服务社会的供给侧优化,例如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交通、绿色餐饮等新业态,保证社会经济沿着绿色轨道发展。只有切实保障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加大供给侧改革实施力度,才能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①协调发展。既推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的协调发展,切忌顾此失彼,或者一味追求经济建设,应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放在发展的首要地位;②生态功能。突出绿色经济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而且要以生态效益为重,通过林业发展带动当地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地域色彩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学习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等;③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绿色经济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推动绿色建设;④优胜劣汰。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一批新型“绿色企业”,形成各个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⑤技术支撑。依托新技术打造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特别要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开创绿色互联网经济新模式。
目前,供给侧改革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成惯例,部分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仍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忽略了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统一;其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创新驱动力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最后,企业绿色经济发展意识薄弱,绿色供给不足。进行供供给侧改革的绿色发展,能够很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最后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把生态、经济、社会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系统,供给侧改革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科技、文教综合的协调发展,以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人文和谐共生的社会,最终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关系。供给侧改革与绿色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供给侧改革需做到以下几点:一、供给侧改革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即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生态需要,提高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二、供给侧改革要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供给侧改革要保证绿色经济优先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经济优先发展,建立绿色、生态、环保型经济形态。
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资金的不断投入,供给侧改革以科技创新为重要目标,以科技创新打通绿色科技发展的通道,通过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加速科技进步,才能促进绿色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通过供给侧科技创新改革,加强基础性创新带动企业的应用性科技创新,通过经济政策来扶持企业进行绿色科技创新,为绿色科技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提高我国的绿色科技水平,形成良好的绿色科技发展道路。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变时期,我国的人口红利在不断的消失,同时全要素的生产效率以及潜在的增长率都在不断地下降,这也就造成了数量型的扩张模式很难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推动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首先就需要坚持供给侧要素的绿色化导向,也就需要加强整个全要素的绿色化产出效率。为了更好地使我国的供给侧要素绿色化配置的效率得到提高,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投资体制的改革,重点发展绿色的投资和循环经济。
扩大经济能源绿色供给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能源绿色化,大力提高绿色产品和清洁能源供应比例。要以改革和科技推动经济体系绿色低碳零碳转型和时空变革上的突破,节能优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服务经济和智能经济比重,形成生态化、可持续的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提高可再生和清洁能源,以及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节能环保产品的供应比例,提高过度替代能源的供应比例,降低或限制污染环境、安全度低的产品和非清洁能源在市场的流通和供应。以能源互联网重构能源供需生态、推动能源产业链变革,实现整个能源网络的“可再生和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节能优先、整合创新,提高能源总体效率。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供给侧改革、绿色发展等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期成果多为规范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期成果多集中在企业和产业层面,缺乏区域层面差异性的研究;虽然已经认识到区域绿色发展的空间相关性,但缺乏对绿色协同发展的进一步探讨;虽然已经分析了个别供给侧要素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但缺乏对供给侧要素间内在关系及其与绿色发展间关系的系统研究。
因此,基于供给侧改革与绿色发展的互动机制,探讨供给侧改革驱动区域工业绿色发展的异质性,论证绿色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炼能够实现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共进的绿色发展路径,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动态的梳理,探讨重点区域的工业绿色发展问题。目前关于绿色发展评价的研究,大多基于权威部门的指标体系对国家、区域、省域等层面的单元开展实证分析,对细分行业的绿色发展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有鉴于此,未来研究将基于已有成果,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工业绿色革命等现实背景,评价重点区域工业分行业绿色发展的相对水平和绝对水平。
基于供给侧改革分析框架的构建,揭示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目前关于绿色发展动力的研究,大多将各因子作为独立的变量比较分析其影响效应,对各因子间的内在关系缺乏全面系统的剖析。有鉴于此,未来研究将立足供给侧改革的主线地位,梳理绿色发展的供给侧驱动因子,并测算各因子对绿色发展的直接驱动效应以及通过其他因子产生的间接驱动效应,提炼各因子的驱动路径。
基于绿色发展异质性的分析,设计区域绿色协同发展的方案。目前关于区域绿色发展的研究,大多将其纳入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框架进行粗线条勾勒,对深层次具体问题缺乏针对性探索。有鉴于此,未来研究将立足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基于绿色发展的异质性,论证绿色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炼绿色协同发展的重点行业、路径及其保障措施。
绿色经济发展的提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具有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质性意义,充分遵循了市场导向原则,是新时期为保障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生活环境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环节。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以,供给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的绿色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