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韬宇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信息的总和。[1](P99)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划分为不同类型,一般常见的,是按照覆盖范围,将其划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播环境等,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活动及全体成员,具有决定性作用;微观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社区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产生直接影响,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相较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易于把握和创造,因此,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提高个体思想品德水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有以下三方面特征:整体性与有序性的结构特征;阶级性与社会性的本质特征;广泛性、复杂性、动态性、渗透性与可塑性的外在特征。[2]这些特征全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对教育对象产生直接影响,它还具备宏观环境所不明显具备的特点。
1.基础性和长久性。家庭是儿童最初社会化的基本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为人处世方面的表现,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子女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入学后,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校会遵循教育规律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向受教育者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儿童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就是在入学初期开始培养形成。早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习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因而家庭和学校对人的影响具有突出的长久性特征。基础性和长久性特点要求我们要充分注意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并对其调控,使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相一致。
2.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体系。[1](P101)这一表述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也体现了环境因素间的交互性,由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自身的不同性质,交互性在微观环境中尤为突出。不同类型的微观环境并非隔绝独立,而是彼此互有关联,共同发挥着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教师通过通讯软件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随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也能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状况,家庭和学校间共享信息与合作,能更好地针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家庭和学校应格外关注受教育者所处的同辈群体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主动打听或认识与他们有交际的同龄人;家庭环境又位于社区环境范围内,同一社区的邻里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对家庭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受教育者在生活中也会处于社会组织环境(如政府机关、银行、商店等)的影响下,为未成年人未来踏入社会打下基础。这些彼此折叠彼此渗透的环境状况说明了各种微观环境彼此交接互有影响。微观环境的交互性特点要求我们要从整体看待微观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能只分析某个类型的微观环境,要突出重点,着重把握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3.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在众多类型的微观教育环境中,最为明显直接的是主动教育的方式,其具有显性教育的特征,但同时也具有间接的隐性教育的存在。如: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学校环境中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及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同辈群体环境中同龄人的兴趣爱好、社区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中塑造的具备自身特色的文化,都会潜移默化地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与启迪,使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品德。微观环境的显性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求,隐性教育则是辅助显性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得到系统、全面的提高。微观环境教育中显性与隐性的统一性要求教育者要注意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各种因素,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4.可创性。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质量,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和创造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环境是互相创造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P172)一方面,人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人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环境。对于宏观环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去改变,但可以采取措施去强化其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如推出利国利民的政策、加强文化建设、优化大众传媒等。对于个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小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辈群体环境、单位环境等会有较大的直接影响。微观环境范围有限,参与人数波及面较小,有利于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因此,教育者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任务规定为依据,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可营造良好的微观环境,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导向、规范、感染和强化作用,[1](P115)而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存在的问题则影响社会成员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直接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优化微观教育环境能快速精准地针对教育对象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培养儿童尊老爱幼的礼貌素质、独立自强的坚韧品质、勤劳自觉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规范学生遵守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能润物细无声般地将优质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良好的工作环境的氛围对个体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仅使个体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会使个体的思想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4]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使社区成员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个性的养成;良好的同辈群体环境能促进同辈群体成员共同在成长中进步,在交流中反思自身的思想品行,提高思想品德进而与群体思想政治水平趋于一致。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使环境的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并迅速取得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环境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在矛盾突出、问题层出不穷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困难重重,疲于应付,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而在积极健康、秩序规范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有序进行,其影响也能得到和谐环境的积极强化,较易取得良好效果。微观教育环境亦是如此,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家长难以将精力注重于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风不严的学校难以令学生遵守校园规范、难以严肃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没有凝聚力的社会工作组织难以留下员工的心、难以长久生存发展;没有组织力的社区难以号召社区成员组织活动,也就难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无组织无纪律的同辈群体不仅不能提高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反而会使群体内消极思想蔓延,对成员产生恶劣的影响。因此,只有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才能集结资源专注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并且在微观环境这样的“小环境”中更容易快速取得实际效果。
3.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特点存在差异、教育主体和客体并不一致、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完全相同,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相结合,对于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进行。社会大环境是由无数个小环境所组成的,若多数微观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并以良好的趋势发展,则人民的总体素质便会提高,再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优化,则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得到改善,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其达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效果。在新时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生态建设,距离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更进一步。
研究者在研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时,大多提出了优化的措施。而笔者认为,在优化的措施上,应先考虑优化措施的有效性即措施是否能达到优化的目的和效果,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时应首先考虑优化的思维。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5]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优化措施的思维方式:
第一,在思想上要主动采取措施,认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P302)优化微观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从一直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清晰地看到,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使其适合受教育者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有利于他们更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不断对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和效用。第二,在观念上要从培育积极的文化入手来改善微观环境。积极向上的观念文化将人们的理想观、价值观、道德观牢牢绑定在一起,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明事理、守章纪、自强不息、奋发图强,自觉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这种观念文化就是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对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培养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除此之外,这种观念文化还能对那些违背诚信、规则和正义的思想与行为起到一种精神压力,起到强制和约束的作用。第三,在方法上培育优良的制度文化,使良性的氛围和环境得到巩固与发展。制度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制度建设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进行制度建设,就是把微观环境内部各要素进行重构,整合各方面力量,创造积极有序的规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规章制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从优化家庭物质环境和优化家庭精神文化环境两方面进行。优化家庭物质环境需从改善居住环境入手,将家居物品布置整齐得体,与房屋款式协调一致。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有一种和谐感,会使人心旷神怡、感到放松,能提高家长的工作效率及孩子的学习效率。改善居住环境不只是家长的事,也应让孩子参与其中进行规划,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也能培养他们创造美好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点是提高家长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其责任感。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通过日常中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而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对孩子施加良好的影响。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摈弃“成绩至上”的错误教育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注重诚信教育,传播正能量,践行正确的道德观;宣扬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倡导正确的金钱观;培养孩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观。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注意倡导民主、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重视家庭心理环境的和谐。家长在管教子女时,还要注意方式的使用。美国心理学家黛安娜·鲍姆林德将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四种类型: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拒绝+容许),这四种类型中只有权威性是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而当前也只有少部分家长能做到权威性的教养方式。因此,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他们从孩子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教,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应尊重他们,平等对待,心平气和的沟通,宽严适度,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理性、和谐的家庭氛围。当然,家庭教育环境不是孤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交互性要求在优化教育环境时要注意和其他类型教育环境的结合。家庭教育也要与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有机结合,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双向的联系,一方面,积极将孩子的思想动态反馈给学校,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从学校获取孩子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家长也可从社会教育环境的积极变化中引导孩子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学习社会技能。
2.营造好学上进的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内部的一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有形的和无形的多种因素构成的育人体系是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优化学校环境对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优化学校环境,一方面,大力美化校园物质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联,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外在的促进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7]除了美化校园环境,还要大力整治校园周围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营业性场所,学校可与工商部门和公安部门通力合作,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学校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满足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8]首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采取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学生扮演角色开展教学活动、适当穿插游戏、鼓励学生准备资料主讲课程内容、教师改变严肃形象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其次,加强校风、班风建设,重视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开展多样丰富的班级活动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班主任或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树立良好班风;以良好班风为榜样,有利于带动良好校园风气的建设;[9]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热情,易于营造积极进取的学风,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再次,强化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教师作为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的主导者,其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优秀教师榜样,有利于实际教学的效果提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要培养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的风气,还要树立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职业道德观。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广泛开展素质拓展、社会实践、讲座、读书会、校园比赛等活动,也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和社会成功人士来校进行演讲,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知识,又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3.打造共同进步的同辈群体环境。优化同辈群体环境,首先,应该注重引导方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群体意识。例如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群体意识,教会他们选择适合且正确的群体,如何与群体成员保持良好和谐的关系,如何看待和评价自身与其他群体成员的关系,在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等等。[10]其次,对不同类型的同辈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健康积极向上的同辈环境,应鼓励其继续发展,并创造充分条件发挥其作用;对于中间型群体,要注意发展其积极因素,采取措施如学习教育等方式抑制其消极因素,引导其向积极型群体转化;对于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破坏型群体,要用制度或舆论压力甚至行为严重的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制裁,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和改造,帮助他们转变观念,使其回归正常社会。另外,还要抓住典型,加强对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教育引导,无论是积极型群体还是消极型群体,同辈群体的核心人物对整个群体的性质和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对核心人物进行重点教育有利于带动同辈群体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在管理同辈群体时需要发掘群体中的优秀成员,将他们培养成为班级或学校骨干,通过群体提高班级和学校的凝聚力,有利于班级或学校整体活动的开展。
4.建设团结凝聚的工作环境。优化社会组织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民主、公平、具有凝聚力的工作环境。有调查显示,当今的毕业生更关注工作单位的物质环境,如:是否有健身房、是否有上下午的茶歇时间等。[11]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热爱工作,热爱组织,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领导者必须要具有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确立领导干部的权威性,使各项工作能顺利完成,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营造富有凝聚力的工作环境。
5.创造群众满意的社区环境。首先,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建设,突出社区发展的核心,在社区发展过程中起带头引领作用。其次,打造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如种植花草树木,不仅赏心悦目还有利于身体健康;还可以建造适合中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设施及游玩设施,增强其身体素质,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建成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另外,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举办跳舞、朗诵等比赛,这些活动有利于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有利于促进社区成员的交往,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力,有利于拓宽居民的知识面,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总之,促进教育与环境、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教育对象与环境的和谐互动,能在有形和无形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建设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我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去应对面临的挑战,并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