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李平,杨柳,雷丹,黄海午,谢琳
(1.衡阳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2.长沙市周南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8)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教育开始面临转型发展。高校转型发展就是高校从不同维度主动应对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内部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调适,以形成新的结构、形态及运转模式的变革过程。2015年11 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明确: “地方高校应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及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 。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转型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提升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它更强调人才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而非创造和研究能力。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当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了解地方企(行)业的开放程度以及对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培养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
近年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很好的成果[1-3]。由这些成果可以看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界定一般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美国的教育产业化、MBA、校企合作,英国的校校模式、企业模式和综合模式等。
我国学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同样也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4-24]。由这些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学界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界定主要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界定可归纳为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模式、协同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模式等。但是我们注意到国内外上述研究中关于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成果还不多见[25-30],且成果比较零散、不系统。为此,我们对之展开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比较全面、系统、深刻的成果,为地方高校构建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的实施途径。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1 组织保障不到位。从组织保障方面而言,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基本上是学校教务处作为管理协调机构,各二级学院作为具体执行机构,即便有专门机构,一般也是采取半独立或者挂靠其他部门的方式,真正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独立设置的组织机构很少,甚至没有。在此状况下,当然也就难得有专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一般都是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兼任。至于相关管理制度或规定一般散见于一些教学文件之中,很少有专门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
1.2 专业相对老化、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专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缺少生产生活应用背景的教学案例等是困扰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在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又总是要面临教学内容多、要求高而教学学时少之间的矛盾。为此,进行专业改造及课程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1.3 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强。地方高校大都以教学为主,相对而言,教师的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相当一部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是为了晋升职称,纵向科研项目居多,横向科研项目很少,大多数研究属于低水平重复性的理论研究,真正立足于地方经济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很少,水平也不高,加之科研成果转化所需的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且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教师在转化科研成果方面的积极性不高,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致使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一般都很低。
1.4 “双师型” 教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地方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双师型” 教师是其必要的保障条件。但从目前地方高校的实际状况来看,大多数教师缺乏企(行)业工作背景,无相关企(行)业的技术职称,并不具备有效指导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满足 “双师型” 条件的教师很少,而国家要求地方高校 “双师型” 教师比例达到30%左右,因此,地方高校 “双师型” 教师的比例普遍偏低,离国家要求的差距还较大。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要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既要在微观层面对内实行改革,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等,又要在宏观层面对外寻求支持,如推行 “工学交替” 做法、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联合实验室等。
2.1 推行 “工学交替” 做法。 “工学交替” 是指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分别在学校与企(行)业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其特点是能实现学校与企(行)业深度融合,与企业 “零距离” 无缝对接,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工作。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企(行)业的实训资源和生产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和创业精神,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比较适宜的。
2.2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地方高校担负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理应按地方企(行)业组织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动态地改造专业和整合课程。地方高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学科应该与地方企(行)业发展相适应,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特点在这些专业下专门设置若干有针对性的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更要灵活地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增加一些实践性突出的特色课程及产业应用背景的教学案例。课程讲授可淡化理论的系统性,加强与后续专业课程及生产生活应用相关的内容铺垫,有选择性地压缩经典内容,简化论证推导,加强例题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应用性。
2.3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地方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依托地方企(行)业组织,与企(行)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将一些实践教学环节灵活地安排到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中,以弥补校内实践教学模拟性较差的缺陷,且其培养过程易于控制,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地方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与拥有雄厚资金的相关知名企(行)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在共建过程中企(行)业借助高校的学科专业平台实现研发项目的快速发展,高校则借助企(行)业研发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2.4 加强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其重点是大力培养 “双师型” 教师,建立一支具有企(行)业实践经历的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是在积极引进博士的同时,要适当引进一些具有多年企(行)业工作经历且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的专门人才。二是要鼓励和支持校内的教师走出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对口的企业挂职锻炼,尽可能地取得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各类资格证,提高其专业业务水平。三是在重视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面向企(行)业适当聘请一些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以充实教师队伍。2.5 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尤其是实践课程),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结合校院督导及教师的评价、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完成情况、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项目的工作程度等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以学生的素质及能力培养为主线,从考核 “学习成绩” 向评价 “学习成效” 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 “考试结果” 向注重 “学习过程” 转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效果评价,应从理论讲授、实验实训指导及与企(行)业开展合作研发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既要担负理论及实践课程教学,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承担相关科研项目、与企(行)业开展产学研用项目等;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适时有效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数学的发展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同步,为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大量的中外教育实践事实充分表明,大学数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的大学数学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数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忽略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必须的运用数学理论、数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基于此,我们积极探索在转型发展背景下适合我国地方高校的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下面以衡阳师范学院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典型案例对上述提出的构建路径给予实证,以期提供一点参考借鉴作用。
目前衡阳师范学院数学类专业有3个: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及统计学专业。按照 “一师范专业对接一省级示范中学、一非师范专业对接一国内一流企业” 的要求,这3 个专业所依托的数学与统计学院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借助 “国/省培计划” 、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数学实验班等平台与省市教科院(所)、中小学开展产教融合,以实训为切入点与省市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以地方专项统计工作为切入点与衡阳市区(县)统计局开展产教融合,利用湖南省自然科学-衡阳联合基金项目与衡阳市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数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效。
3.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衡阳县第五中学——省优秀校外实习基地,衡阳市第三中学——省优秀校外实习基地,长沙市周南中学——省示范性高级中学,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及学校建立的 “教师教育联盟学校” 的资源和效应,与之在中学数学教师培养培训、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数学实验班、 “国培计划” 、 “省培计划” 及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保持经常性联系与合作,积极与省市县教科院(所)合作培训省内中小学骨干教师,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地方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互动合作、机构管理一体化,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的教育过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机制,同时,借助该机制开展数学教育教学研究,以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反哺中小学校,进而达到地方师范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赢的目的。如采用的国培学员与本科生 “一对一结对子的影子学生” 计划受到教育部国培办的好评,2013年、2014年国培计划绩效考评中有3 个项目为全省第1 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5 年 “初中数学学科” 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中小学教师学科培训基地,2018 年学科教学(数学)成功获得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资格,2019 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为 “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采用 “中国好声音” 的模式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技能,2015-2019 年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能一等奖5 项,二等奖4 项,三等奖2 项,全国师范技能竞赛三等奖、优胜奖各1项;2013 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卓越班毕业30 位同学,有2 位分别考取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的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考编录用10 余位,其中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高新区各1人,衡阳市第八中学1人;2014 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卓越班毕业生30 位同学,有1 位考取华南师范大学的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1 人参军入伍,考编录用10余人,其中衡阳市城区3人,其余分布在佛山市、邵东县、怀化市、宁远县、益阳桃江。
3.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长沙达内集团——上市公司,湖南省青鸟博宇互联网有限公司)的资源和效应,与之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教师挂职锻炼、网络工程师及软件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软件研发等方面保持经常性联系与合作,已在学生的课程兼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就业及教师的培训、实践锻炼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如2014 年、2015 年、2017 年该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居全校第1、第2、第1;利用项目平台,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2016 年该专业选派两位老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挂职训练,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 项(虚拟牙齿矫正系统V1.0),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 项(一种数学教学用直角坐标尺)。依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申报的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和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获教育部2017 年第一批和第二批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项目立项(由达内时代科技集团资助),这些项目的立项为该专业及数学与统计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和支点,该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该专业学生的获奖数占学校总获奖数的50 %。
3.3 统计学专业。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衡阳市统计局,衡阳市蒸湘区统计局)的资源和效应,与之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及招考、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地方专项统计工作(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方面保持经常性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以大幅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该专业学生协助衡阳市石鼓区统计局和蒸湘区统计局完成所管辖区201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负责被调查社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以及居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从2016 年开始,连续4 年选派统计学专业150余名学生协助衡阳市统计局民意调查中心完成 “公众安全感” 调查任务,为进一步健全衡阳市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矛盾和隐患排查、风险评估以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工作等提供了参考依据;衡阳市统计局、石鼓区统计局及蒸湘区统计局领导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及专业素质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外,我校依托统计学专业与衡阳市统计局合作申报了衡阳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衡阳市统计与决策研究中心” 。
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不断实践,才能趋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地方高校的 “专利”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与地方企(行)业的科技创新密切相关。为此,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只有紧密结合地方企(行)业的实际状况及学校自身长期以来积淀的学科专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