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粤北特色智慧小镇的战略路径探析

2020-01-19 16:09梁瑞明徐艟刘娟娇
关键词:小镇特色智慧

梁瑞明 徐艟 刘娟娇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河源作为广东西北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密布着很多各具特色的县乡小镇,在推进粤北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将特色智慧小镇的建设纳入一体化城市工程规划,采用正确的方法营造乡镇的特色文化,在尊重各个乡镇固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互联网思维,兼顾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让粤北特色智慧小镇的规划能够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个蓝图,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点面结合、特色鲜明的城镇一体化的规划前景。

1 创新力应成粤北特色智慧小镇的“少数派”标签

要推进粤北同城化的特色智慧小镇建设,首先应该有人无我有的创新意识,如此才能够避免一体化的城市建设中乡镇规划的雷同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与众不同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集聚相关产业资金和人才,实现乡镇经济的传承式发展。

1.1 “精致化”的智慧小镇创新力构建思路

对于特色智慧小镇如何构建热门的富有创新力的产业孵化器,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完成好这一课题,一是要搞好智慧小镇商业模式的创新;二是搞好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产业配套;三是当地的政府要对上述创业孵化器的开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提高投资在成果最终孵化后的回报率,同时要考虑依托在以上创新产业基础上的当地乡镇生态环境的建设方案。综合而言,建设一个富有创新力的特色智慧小镇必须要有小且强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方面应保持精致实用原则,在环境配套方面应该小而全。因此在粤北特色智慧小镇的建设上应该摒弃过去片面追求GDP的观念,将人力、物力、财力、科技、信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在观念、制度、科技等诸多方面要不断地进行全方位创新,从而探索出前人所没有走过的适合当地特色智慧小镇发展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推动粤北一体化建设的特色智慧小镇规划走上一条发展创新型企业的正确道路[1]。

1.2 以良好的生态营造智慧特色小镇的优势

当前区域竞争的关键在于生态,良好生态营造的不仅是地区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也会对外界的高端资源要素形成强大吸引力。一个充满着创业、创新生态活力的特色智慧小镇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毕竟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的追求正是基于创新所激发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新型乡镇社区机构对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这种改变造成了城乡差别,促使现代人在市场大潮中激情创新,在优美生态环境中追求浪漫的生活,而这一切正是特色智慧小镇创新的努力所带来的新型城市化新风景的魅力所在[2]。

1.3 粤北河源 “生命谷”特色小镇的运作模式

以河源江东新区“生命谷”小镇的创新运作模式为例。这个特色小镇实施突出了政府导向的创新规划,以打造集生命科技、健康产业、美丽产业、康复疗养、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区域生命健康创新综合体为目标,同步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各类项目总计投资约91亿元左右。

河源“生命谷”小镇打造立足本地、服务周边、辐射全国的生命核源,成为新区跨越发展核心引擎、区域生命健康服务中心、生物科技转化应用基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典范。以“生命健康特色小镇”建设为平台,打造大健康产业链。到2020年,其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将达80亿元,各种企业成长通道不断完善,吸引一批生命健康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企业入驻;集聚一批生命健康创新载体,吸引3家以上高水平医学机构、1家以上特色学院,新建1家以上国家级研究平台;吸引若干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团队落户,将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对河源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3]。

2 河源特色智慧小镇的发展应彰显区域经济的产业融合

随着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规划的推出,河源作为大湾区边缘的重要生态资源城市,对于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后备支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产业经济的结构来看,其与大湾区诸多城市之间有着较强的互补效应。首先固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4A级旅游景点6家,5A旅游景点1家,因此河源市在旅游资源的区域经济融合中应注意品牌共创、客人共享,放大其在粤北地区的名城效应,使其成为国家级的旅游目的地。还可以挖掘不同智慧小镇旅游特色,譬如古竹镇榄溪村位于东江两岸,江边排列了一大片温室大棚,棚内种着河源市农业龙头企业——河源市东江农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的各种葡萄;另外古竹镇上洞村从2015年开始种植中药材牛大力,现有种植面积200多亩,2019年12月,近90亩进入收获期,预计亩产产值约13万元左右。到2020年全部进入收获期后,预计总产值将达2 600万元左右。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丰诚集团旗下企业——东莞市丰泰建设房地产有限公司拟在古竹镇竹溪湾投资20亿元,建造潮沙洲田园主题公园及其配套项目;依托古竹镇的优美自然环境,以及南越王山景区和深厚的南越文化底蕴,融创集团拟投资200亿元,建设国际文旅城项目,着力打造5A级“体验式游乐+文旅”景区,实现以旅兴城、以文带旅、以城成文,开创了文旅4.0时代[4]。

作为粤北重镇河源应依靠已经成型的当地区域经济模式,以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来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避免重复投资、项目雷同、产业发展路径相近的误区,采用长远的发展目光来统筹规划,利用现有各地乡镇的有效资源,构建虽广泛但不类似、虽布局宽广但产业纵深互相补充、行业链条可以上下衔接的乡镇工业蓝图。

3 将“三生融合”贯穿河源特色智慧小镇的规划理念中

在以往乡镇建设的主政者心目中,更多的是考虑农村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作为城市菜篮子工程的配套工程,特别是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小镇,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生态智慧型城镇的要求,坚持“三生融合”的发展方向,让生态、生产、生活的现代化小镇治理迈上创新台阶。因此,智慧产业区、智慧社区、智慧景区应该占据未来的“三生融合”的智慧小镇的核心价值区,以此为核心打造养老、健康、文创等综合产业链,带动节能环保、金融保险、智慧化营销旅游等诸多智慧产业集群的共同发展[5]。

3.1 将高科技产业嵌入“三生融合”的智慧小镇

本着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所规划的智慧小镇社区将大大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观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特色小镇最基本的街道管理应该具备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物业、智慧家庭这四个方面理念,同时构建智慧政务、智慧物业、智慧家庭的智慧平台,从而能够使“三生融合”的生活环节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生产方面应该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孵化园,在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积极展开招商引资工作,并强调资金的到位率,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应该占整个特色小镇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应大力引入带有互联网特质的高新企业,让特色智慧小镇的产业经济获得更快、更高、更新的发展[6]。

小镇的特色生态景区建设应该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景城融合的生态理念,逐步打造自然风景秀丽的特色小镇。在小镇各类景区的建设中辅以各类高科技的运用,譬如引入RFID射频识别技术、云计算技术、可穿戴设备,实现景区WIFI全覆盖等,让人们不仅可以在小镇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还可以享受智慧生活所带来的方便,从而真正感受到“三生融合”特色小镇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3.2 粤北“三生融合”智慧小镇的建设实践

近年来,河源古竹镇依托东江“黄金岸线”资源,打造出了临港产业带的“三生融合”特色小镇。在生产上力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各类创新产业园区开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当地品牌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本地规模企业寻求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实现各类特色企业的入驻,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实现了合作共赢。 小镇生活上主推一系列重点工程,紧抓新市镇建设,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确保集镇区域1 000余户居民饮上直供水,力争两年内实现镇域供水全覆盖。筹备资金建设垃圾中转站、污水厂处理、消防站等市政配套工程。按照建设宜业、宜居水乡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来完善全镇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的水平[7]。

4 建立企业为主角的市场化导向的政策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智慧小镇的建设应该秉承企业主导、政府为辅的方针,在互联网+和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让各类企业在乡镇发展的道路上扮演主要角色。

4.1 创新企业的建设质量应是重中之重

国家倡导的万众创新理念让诸多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这就客观地要求各乡镇把扶持当地的创新企业作为施政要务,积极出台各类扶持政策,促进新兴企业能够健康成长,并使其逐步实现自负盈亏,为当地带来就业,为小镇提供良好服务。政府应避免片面追求注册企业的数量而忽视企业运营的质量,用炫目的数字为政府贴金,用虚假的报表来彰显行政组织的能力,否则只能为小镇未来的衰落埋下伏笔。政府应该遵从市场发展规律,出台适应市场规律并可以为创新企业带来实惠的政策,让新兴企业作为小镇经济发展的原创动力,以其所能带来的真正实绩推动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所以从企业创新的角度看,应该实行企业主导的乡镇建设的经济战略。

4.2 真正落实政府为企业服务的行政理念

小镇的经济发展当然离不开企业的贡献,GDP的辉煌成果毕竟是由很多企业实际经济效益的累积而成。应更加重视小镇当地企业传统上对本地经济的贡献,并以小镇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外地优秀企业入驻,并让进驻企业感受到小镇政府的真正优待,感受到当地政府真正是出于内心的关怀而扶持经济实体,让企业经营者在经营和建设中都感受到自己的主人公地位,这就要求政府的领导者应该牢牢树立企业主导的行政理念[8]。

4.3 应倡导企业为先的政企合作模式

必须强调的是,特色小镇建设之所以强调企业为导向,主要在于其建设的很多方面需要企业的参与,相关资金更需要企业的投入,不仅很多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引入诸多企业的资金股份,而且涉及到小镇民生的很多方面都会看到企业的身影。随着PPP模式的大力推广,企业参与到过去只有政府才能介入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多,毕竟现在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大众创新理念的普及,政府对于新投入的产业经济项目,应更多地考虑企业的合作参与方能保证投入的产出效益,也唯有政企合作才能提高项目的市场适应能力,双方的主次安排更应强调企业的主导作用,在明晰产权归属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约定政企双方的利润比例,从而保证特色小镇的所有投入项目按照市场化的运营规范操作,并最终可以朝着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共赢方向发展。

5 以PPP模式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正规化

PPP模式,又称为公私合营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起源于英国的“公共私营合作”的融资机制,是私人组织与政府之间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双方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权利和义务,最终使合同签署的各方实现共赢结果。

5.1 顺应世界潮流,助推智慧小镇建设

未来特色小镇以PPP模式进行建设,完全是基于世界的城市化规律。以大湾区城市群为主题的城镇协调化发展都是发生在其内部,在现在的基础设施网络、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核心的城市群以及周边的乡镇形成一种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关系,在这种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市场应该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而政府部门应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确立城市群内部的市场规则。目前特色小镇的建设就是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与当地资源相吻合的特色产业,不断地吸引人才、企业、资本的集聚而逐步发展壮大,PPP模式正是适应当下形势的一种可行且实用的制度,毫无疑问它可以助推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

5.2 以合同的规范化保证政企合作的长期稳定

国务院2018年出台文件大力推动PPP模式在特色乡镇建设的应用。随着国家所倡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增加有效供给,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PPP模式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被定位为政府在增加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时,采取公平竞争的模式让诸多资本按照公平的方式来积极投入,通过签署有效合同,以其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结果来给予社会资本以恰当的回报。如此一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而且这种合作关系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合同的存在降低了风险,并且基于生命周期的管理,政府可以依据公共设施管理绩效来考虑对社会资本进行回报。当然在具体执行时必须避免借用PPP模式名义来为地方小镇政府融资的假象[9]。

5.3 促进PPP模式的立法以保证公平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加强PPP模式的立法十分必要。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从本国的实践出发来决定采取怎样的立法体制和结构,更加注重最终的实施目标。因此对于国内采用PPP模式展开立法程序的探讨,应该首先统一认识,杜绝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从而保证社会资本能够有序、安全、稳定、持续地进入小镇的公共建设领域。明确立法规范,对政府的权利进行有效限制,从而保证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确立PPP模式的法定标准。一旦完善规范的PPP模式在法律上得以确定,很多小镇政府能力不足的问题将通过借助社会资本得到弥补,同时也促进了乡镇政府自身的改革,实现小镇政府转变自身职能,促进政府自身建设和职能的现代化,从而对当前特色小镇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都会有积极作用[10]。

6 结语

综上所述,要构建河源一体化的特色智慧小镇,就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导、政府协助的原则,借鉴国外发展的成熟模式,依托本地资源整合当地的区域经济,走布局合理、综合发展的特色智慧小镇的建设之路,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涂上一笔亮色。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智慧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