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谢泽
“渭”字因渭水而生,中国人拿“渭”字组词,十有八九组的都是“泾渭分明”。而十有八九的人不知道,站在“泾渭分明”处西南望,便是古都西安。
若你坐绿皮火车到西安,一出站便会看到一堵高大恢弘的城墙横亘在眼前。出站的人们大多会稍作停留,欣赏一下这堵城墙,然后整理一下行装,准备进城。
其实在建西安火车站的时候,这段城墙被拆开了一个大豁口,方便城内的人、车进出火车站。2004 年,豁口被改造成一个主跨达几十米的城门,西安城墙终于完成闭合。尽管是这么古老的城墙、这么现代的工艺、这么混搭的造型。
城墙支撑着西安人内心的一大片世界。城墙围着的老城里,钟楼以及旁边的鼓楼,敲击着晨钟与暮鼓,记录着西安古时的岁月。革命公园、新城广场,挥洒着豪情和鲜血,书写着西安的现代风云。西安人每天从这些名胜古迹旁经过,日益增加着对先祖的崇拜。
在外人看来,西安城墙是千年古都的地标,是盛唐气象的意象。但西安人都知道,这城墙其实是规模远小于唐城墙的明城墙。而老西安人更会告诉你,你看到的甚至都不算明城墙,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保护老城墙夯土而砌上的城砖,“老城墙包在里面呢!”
前几日我微信问西安的同学秦王府城墙垮塌的情况,被他一句话怼回来:“啥垮了嘛?啥垮了嘛?就是外面新砌的城砖倒了,里面老城墙好着哩!”
我的不少西安旧识,在古与今、旧与新的问题上挺纠结的。
也是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在南门指着城墙内外,叹了一口气对我说:“里面是长安,外面是西安。”我知道,他看不惯城墙外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他怀念古意长安,“吃个泡馍,后生们都懒得把馍掰成黄豆大,西安还剩个啥?”
渭水在西安北面流淌了千万年,见多了盛衰兴亡,依然深沉平静。即使经历“泾渭分明”处那般的矛盾对立,它最终还是包容了一切,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坚定地向着东边的黄河奔去。
看看明朝的“小”城墙:夯土里面也有隋唐、五代、宋元的基础,外面又有当代加固处理的修葺层,这见证着历史;看看盛唐的“大”城墙:长安再大也没大过今日的西安,曾经“一旦起楼高百尺”的夸张,也都是西安早已成就的现实,这见证着盛世。
所以,火车站前那古意加新风的“惊世一跨”,再过几百年,就又成了先祖的成就,享受后世的膜拜,没有什么好值得纠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