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贯通校企共育化工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探索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与京博控股集团“五即”模式的实践

2020-01-19 14:48宋学礼岳晓彤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化工校企育人

宋学礼 岳晓彤

(1.山 东化工职业学院五年高职学院,山东 潍坊261108;2.山 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256500)

1 引言

中高职贯通、校企共育“长学制”化工技术技能人才的“五即”模式(招生即招工、岗位即课堂、劳动即学习、师徒即师生、毕业即就业),旨在发挥企业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借鉴“双元制”和“现代学徒制”,融入“1+X”理念,通过校企联合双主体、双师培养,为化工企业输送认同化工、热爱化工、具有工匠精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熟练岗位操作技能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创办,潍坊市人民政府承接续办的,省内唯一冠名“化工”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现位于省部共建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基地—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多年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依靠中央企业的雄厚实力和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创建了化工特色品牌,与各大化工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毕业生优质就业的突出优势。

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博”)是中国企业 500强,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先期重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山东省第一批产教融合型入库培育企业、山东省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优质企业。企业的N1N教学实训基地不仅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紧贴实际的实训设备,专业的管理和技能教学团队,还具有完备的理论课、体育课教学场所和教学条件,具有化工行业多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与京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及山东省和潍坊市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件精神[2],于2020年4月9日签订校企合作育人协议,确定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五年高职学院2018、2019两级五年一贯制大专班及中职班在校生为目标群体,成立“共育实验班”,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分别于2019—2020学年第2学期和2020—2021学年第 1学期开始进行共育实践探索。第一批 2018级学生已于 6月3日到达京博,第二批 2019级 学生将于 9月初新学期开学时到达京博,校企还将从 2020级开始联合招生,进入“五即”模式全面、实质性实践探索阶段,使人才培养方案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得到验证和不断完善。

2 “五即”模式的总体设计

“五即”模式采取分阶段培养的形式。第一学年,夯实基础阶段。本阶段在校学习,以强化学生思想行为、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第二学年,认知实习、岗位专业知识学习、跟岗实习阶段。本阶段到京博的N1N商校学习,在参观认知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岗位集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模拟工艺操作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本阶段校企双方会对学生的理论、技能操作进行综合考核并设置相应的奖助学金。第三学年,开始进入轮岗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阶段。本阶段五年一贯制学生时长为 3年,3+3学制的学生时长为4年。其中 3+3中高职贯通长学制设计,既发挥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优势,又具有单独招生资格的政策支持。3年后学生需参加本学院组织的单独招生转段考试。本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获得一个岗位的专业知识、一种技能,而是要获取本专业多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要利用工余时间强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达到相应学历水平,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种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3]中“规范课程设置”“合理安排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要求,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4]中“实习组织”“实习管理”等相关要求具体制定。将工余时间和部分寒暑假作为学习时间保障,由企业提供完备的教学场所,校企共同派出联合教学团队,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保障。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可参照企业正式员工获得一定比例的报酬。

3 “五即”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是校企双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5],以及《山东省教育厅等 11部门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2]《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6]等文件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优势专业对接优势产业,由山东省唯一冠名“化工”的职业院校与山东省“十强”高端化工领军企业强强联合,深入探索校企共育实践,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和用工方式改革的创新路径。

三是着力破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与职业教育发展瓶颈、职业学校的教师与教学现状、学生学习现状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的必然要求。

四是促进职教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课堂革命,促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必要途径。

五是建立扶贫助学制度,对贫困学子进行精准扶贫的有力手段;积极培养紧缺的化工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

4 “五即”模式的创新点

4.1 办学思路的创新

“五即”人才培养模式就好比一个人要学习驾驶技术,应到马路上去学,应在驾驶室内手握方向盘练习。马路是教学场所,驾驶室就是实训课堂。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校企共育,就等于把学校搬进工厂,把课堂搬进车间,使育人融进企业文化,使教学融进岗位知识,使实训融进生产设备,使专业人才具有专业的培养场所,使育人过程更具科学性,教学实训更具针对性,培养的人才更具实用性。学生和家长对化工类企业的“敬而远之”与长期以来化工被“妖魔化”有关,只有走进化工企业,才能认识化工生产,才能认同和热爱化工事业、进而投身化工事业。校企共育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不仅要育人教书、指导实践,而且要为学生做好人生导航、职业规划、成长设计。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育人特点和教学特点,探索出一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新途径,可开启职教办学新思路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4.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就育人而言,将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训实习过程有机融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5]“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将育人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使所培养的人才更“接地气”。

就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五即”模式不同于现代学徒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强化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在企业的优秀文化氛围中浸润式的学习实践,实现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态度、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全方位育人质量的提升。

“五即”模式也不同于订单培养,不对学生进行就业定位,打消学生和家长对未来难以预期的顾虑,仅对学生的行业和专业定向,不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留在培养企业工作,但企业与学生双方可进行优先选择,为学生实现就业兜底。这也符合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市场要素的流动性特点。“五即”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体现出来的劳动价值能够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又使学生获得学习资助,这也符合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属性,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实现“共赢”。

4.3 物质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创新

“五即”模式使企业不仅产出“物质产品”,还能产出“学习产品”,使生产和育人形成立体化循环,以生产促进育人,以育人促进生产,这类同于立体化养殖和立体化种植,可称之为生产育人“立体化”。

总之,此模式更加注重立德树人、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追求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提升,使学生成长更有后劲,更好的保证育人质量。

4.4 “三教”改革的创新

以行业标准为遵循、实际工作为导向,开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打破传统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以岗位师傅为老师,以生产现场为教室,以操作手册为活页式教材,专业课老师的理论引导与现场眼见为实的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形成一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探索的新途径。使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师更专业,教学场所更专业,教学内容更专业,培养方式更专业。

4.5 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借助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手段,统筹利用日常教学时间和周末、部分寒暑假、晚上等时间,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双注重。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促进课堂革命。将原来的勤工俭学,用业余时间获取的劳动报酬方式资助学生学习,变为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保障更好的工作和个人发展,把“为了学习需要工作”变成“为了工作需要学习”。将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变成自身的需要,化为自觉行动,有利于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时间顺序上突破先理论后实践,在教学计划安排上突破以学年、学期分段的教学设计。改变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需求关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反转工作与学习的时间顺序安排。

4.6 学生成才与企业求才对接的创新

一方面,将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从入学源头开始,促进学生和家长求学、成才、就业观念转变,这样有利于学生思想稳定,有利于加强校企育人全过程的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另一方面,把学生的学习成才过程和工作成长过程有机融合,学龄计入工龄,让学生享受职业发展快速通道,使其尽快成长成才,有利于实现学生身份与社会职业人身份无过渡转换。这有利于破解目前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青黄不接、求才若渴的困难局面,促成学生成才与企业求才的对接,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7 教学设计和激励手段的创新

教学分段“考核闯关”设计与带薪分阶段“梯次”设计有机结合,建立学习激励机制,将学习知识、磨练技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带薪设计结合,实际职业岗位的历练,可为学生不断注入学习动力。

4.8 职教扶贫路径的创新

带薪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不断注入学习动力,还可以借此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建立扶贫助学制度。前两年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其办理缓交学费,后三年带薪阶段分期补交,实现无需家庭资助自主完成高等教的学业,变给“钱”为给“路”。不仅对家庭困难学生实行精准扶贫,而且可培养学生用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将会弥补很多由于基础教育不均衡造成的教育机会事实上的不均等问题,造福乡村农民家庭,让他们以最早的定向、最明确的定位、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改变最困难的家庭境地,实现子女最有价值的阶层跃升。

5 “五即”模式对学生成长提出了新要求

“五即”模式对学生成长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两个学会”“四个改变”“两个证书”“一个目的”。

5.1 两个学会

两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和学会工作。

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正念、充满正能量的人,人品是人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最高学历。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定要先学会做人。学会工作才能创造美好生活,担负起家庭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学会工作是对个人、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5.2 四个改变

四个改变,即实现“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四个改变。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思想引导正确的行为,正确的行为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转变求学、成才和就业观念,尽快适应职教办学新思路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客观地认识自己,友善地对待他人,正确地面对社会,积极地面向未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努力改变自己的精神风貌,注意培育自己的爱商,开发自己的情商,团结同学同事,尊重老师、师傅,多与人沟通,主动向老师和师傅请教,培养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热爱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展现出青年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要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一切生产活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不能惧怕,只要加强组织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厂规厂纪,遵循操作规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健康之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健康理念,改掉不讲卫生、抽烟、喝酒、聚众打闹等不良行为习惯,就能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是一个人情感的表现,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是人生态度的表现。改变情感是基础,改变态度是目的,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学习态度、劳动态度,要快乐生活、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因为改变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才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5.3 两个证书

两个证书,即获取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不仅要拿到两个证书,更要保证学历证书的知识含量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能含量。此模式学生尽管第二年要到企业去,在企业时间较长,且从第三年要以学徒工身份长期跟班或倒班,但不能混同于打工和实习,学校、学生,特别是企业要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本分,学习是第一要务;工作是为了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要学习什么,为了更好的学习知识,磨练技能。获得双证书是首要目标,尽快工作获取报酬只是培养劳动观念注入学习动力的助学手段。因此学生必需注重并充分利用工余时间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方案应确保学生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授课时间,利用现代化多种手段,多时间段,安排好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5.4 一个目的

一个目的,即成为毕业即上岗的高端“化工”技术技能人才。

“两个学会、四个转变”是工匠精神对工匠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两个目标”是岗位操作对工匠人才提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一个目的”是“五即”共育新模式的目标要求。

校企双方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企业文化提升育人质量,以工作氛围转变学习态度,以岗位知识确立学习目标,以工作体验激发学习欲望,以带薪学习注入学习动力,使学生尽快成长成才。

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注重加强学生特色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尽快适应厂规厂纪的约束、工作状态的要求,树立安全健康的生活工作观念,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工作习惯,使自己成为适应企业环境,适应社会环境,接地气的,高素质的,具有工匠精神、扎实理论基础、过硬操作本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完成学生与社会职业人无缝衔接和无过渡转换,达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6 结语

职业教育尽管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党和政府的要求、时代要求、企业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学生及家长的求学、成才、就业观念与企业的用工需求已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化工类企业非常盼着来;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和家长非常不情愿去从事化工操作。“五即”模式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探索中职与高职贯通“长学制”设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和育人主体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同和热爱,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专业理论、岗位操作技能的实用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五即”模式对于满足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新形势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课堂革命,对与破解化工职业教育供需矛盾,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化工中小企业的用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化工校企育人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