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强 吴思思 詹 兰 胡立强 黄梦珠 蔡 玥 皮晋魁
创建研究型医院是医院管理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理念[1-2]。医院的科学研究对医院乃至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医学科学研究不仅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促进临床问题尽快转化为科学问题,以科学研究支持主要疾病的病因学研究,解决限制医学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一所大型研究型综合医院,到2013年,已建成近36个院建基础研究室,实验室占地面积近24 000平方米。与此同时,医院科研基地的快速发展与医院科研能力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医生申报科研课题中有80%以上涉及基础研究相关实验,基础实验室需求量较大;分散在不同基础研究室的高端设备难以实现高效共享;基础研究室与临床科室合作不紧密等。科研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5]。为了集中资源优化结构、协调创新带动整体,必须探索新的科研平台建设途径,促进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推动临床学科发展。
为满足临床医生、医学生开展常规实验技术需求,提供共享实验空间需求,提升贵重设备共享率,医院制定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明确公共服务平台是由医院直接投入建设并进行运行管理的开放性公共服务机构,集中基础研究的共享资源,为科研和临床研究人员提供服务。根据不同实验需求和技术体系,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1.1.1 传统支撑服务平台——生物样本库和动物实验中心 此类公共科研平台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支撑服务机构,由于资质特殊以及建设运行成本高,医院一般只建设一个。生物样本库提供全院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人群样本收集、预处理、储存及相关信息管理,服务于基础或临床研究。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从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大小鼠、兔、犬、羊、猪及灵长类动物的入室代养及动物实验、手术辅助等服务。
1.1.2 常规技术实验平台——公共实验技术中心 共设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显微图像4个技术平台,以满足大多数临床科室的基础实验需求。实际运行由专业技术骨干负责,从入室学生的安全培训入手,每月定期开展仪器使用、基本技术以及专题技术培训;执行周末值班制度;为获得国家级基金的青年医生提供委托合作的技术支持;建立实验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细胞库、抗体引物、实验方案和特殊试剂等。
1.1.3 高精技术公共平台 包括基因测序技术平台(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共建共管)、动物影像技术平台(临床磁共振研究中心共建共管)、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线粒体与代谢研究中心共建共管)、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线粒体与代谢研究中心共建共管)、双光子-电生理联用技术平台(转化神经科学中心共建共管)等。以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平台为例,由专家团队主导进行原创性技术方法的开发、应用及推广,并挖掘深层次的技术应用,为高水平科技攻关提供支持。另外,由医院配置实验技术人员操作相关大型贵重设备,实现网上公开预约,提供技术服务。
1.1.4 院企合建共享平台 “赛默飞-病理研究中心”“BD与医院共建的COE(Center of Excellence,卓越中心)”等,在医院提供场地和配套设施的条件下,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技术人员聘用资金等,向全院提供病理和流式实验技术服务。此类公共平台是医院现有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进一步推动了病理与流式检测与诊断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与基础研究相比,临床研究实验室建设难度更大[6]。为解决这一问题,医院通过招收博士后和海外引进人才予以解决。临床学科研究室依托公共平台开展专业实验工作。临床科室直接管理相应研究室,该研究室的专职科研人员须与临床医学结合,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设计课题,协助临床医生培养其科研能力,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验研究平台和技术支持。
2014年底,该院启动建设临床学科研究室,制定《临床学科研究所/研究室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医院提供相应配套支持,如提供启动科研经费;提供专用办公空间;提供专用开放实验室单元;配置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等。临床学科研究室是临床学科吸引与培养专职科研人员、复合型临床人才的场所。该学科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实验室开展,依托公共科研平台完成;临床学科研究室的人财物管理归属临床科室,专职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与该学科临床医生合作,更有可能实现技术的临床转化。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从基本实验技能、常规仪器维护向创新性实验设计及高端设备管理与应用转变,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越来越高[7]。对此,该院于2006年开始建设科研实验技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近年来逐步形成了系统、科学和有效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建成了一支与先进实验室匹配的高水平、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年均留院比率70.41%,目前已有通过规范化培训留院科研技师112名,占医院总实验技术人员的75.68%。根据技能掌握、培养潜力及学历等情况,留院科研技师分布在不同实验技术岗位,是科研基地安全运行和技术平台高效运转的保证。
在医院的大力建设下,实验室面积从2013年的2.4万平方米扩增到2018年的6万余平方米,截止2018年底共建有科研实验室65个,其中包含29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
经过5年建设,该院新增建成包括公共实验技术中心、代谢组学技术平台、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等在内的10余个公共科研平台。公共科研平台的建设和运行,较好地解决了临床学生无地方开展实验的问题,实现了有限的空间资源与人力资源更好地共享使用。大型设备集中管理,放置在公共平台开放共享使用,减少了同类设备的重复购置,使得有限的经费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截止2018年,医院公共平台总面积达7 159平方米,入室人数每年达700余人,人员覆盖60余个临床与基础科室;50万以上大型贵重设备总值5 000万,共计15件,共享时长10 972小时;公共服务平台平均每个月开展1次专题实验技术培训,累计培训临床师生600余人。
经过多年建设,该院由原来仅6个临床科室有对应研究室发展到27个科室拥有对应临床学科研究室,覆盖医院77%的临床学科,拥有专职科研人员70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40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0名,为临床科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保障。通过对《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进行分析发现,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排名前三的临床科室由2013年的4个增加到2018年的11个,这其中,临床学科研究室的建立功不可没。
医院医学生命科学普及和科研交流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每年面向广大学生开展科普活动,仅2018年面向青少年学生举办生命科学活动达5次,共计397人参加;接待来自国内外各高校/医院190余名专家教授参观交流;还与众多其他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医院公共平台作为当地先进的开放技术平台,2014年-2018年共承接校外15个单位委托课题15项。
如何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如何以科学研究成果推动临床学科发展,是综合型医院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医院近年来在公共平台及临床学科研究室建设转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建设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公共平台是华西医学促进临床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公共平台建设与许多重要学科发展有关,肩负着高层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多层科研服务的重任。生物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临床学科内涵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型药物和新型设备的参与[8]。常规技术基础公共平台的搭建、专业技术队伍配备、临床学生入室实验基本培训、入室实验流程简化等,解决了大部分临床学生无地方做实验的问题。基因技术、活体液相检测技术和新型基因疗法等临床路径推广和使用日新月异[9],为满足临床学科需求,建设高端人才参与运行的贵重设备公共平台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共享院企合作平台势在必行。这一探索实现了华西医院公共平台结构性改革,节约了实验资源,保障了设备最大化利用,提升了实验公共平台的功能性服务能力,保障了临床学科的发展。
公共实验平台服务效率与需求的矛盾突出,专业人员稀缺,使传统科研体系人员特别是高端实验技术人员扩充与招聘面临巨大挑战[10]。我国各高校、科研院所常年招聘技术专业人才,但仍然无法满足科研平台发展需求。医院通过建立科研实验技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大大补给了公共平台需求,并采用专家+优秀技术人员组建团队的做法,合力培养技术专才。医院各类公共平台运行良好,在规模与质量上不断提升,更好地保障了临床学科对基础与前沿实验技术的需求。
基础研究推动临床学科的发展在医院得到广泛认可,临床学科研究室建设与发展是适应临床学科发展的策略[11]。在建设临床学科研究室过程中,给予临床学科研究室实验空间,吸引与聚集人才;使既往零星分散、少数薄弱的临床学科研究室重点依托公共平台设备、技术与人员,减轻临床学科研究室的设备配置负担,集中精力解决临床研究问题;临床科室直接管理临床学科研究室,切实促进基础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临床学科研究室聚集了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更有利于培养该学科研究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医院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应用,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临床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