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多做事,少“加戏”。全媒体时代,真相很容易被不同信息源佐证、还原,新闻一朝失实,早晚会被“扒皮”。
一介书生,两鬓染霜;
三余读书,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净;
七言八语,九行十业。
本以为是一出好戏,正等着公众啪啪鼓掌,没想到被当事人啪啪打脸。日前,“创可贴事件”给西安地铁的声誉和公信力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可谓“羊肉没吃到,还惹了一身骚”。
事情经过大致如下:一位女乘客的脚被新鞋磨破了,见地铁有“爱心服务站”标识,便询问工作人员能否提供创可贴。谁知西安地铁工作人员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经过多人交接,让该乘客等待许久,反复摆拍、自导自演了一出“领导手提药箱送爱心”的戏码,事后还发布新闻稿,把“乘客自行求助”描述成“工作人员主动发现、主动关心”,把长达十几分钟的等待写成了“立即”,并以“遇见最美西安”为标签在官微上宣传。不曾想,这条细节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暖新闻”引起当事女乘客强烈不满,她把实情原原本本发在网络上,引发负面舆情。随后,西安地铁删除了涉事微博,并公开向女乘客和公众道歉,承认工作中存在“不细、不严等形式主义问题”,责成相关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深刻反思检查,并以此为鉴”。
戏演砸了,确实让人看着尴尬,但这起舆情事件也带给我们两点有益的启示:
第一,要把握好宣传尺度。宣传是为具体工作服务的,有些工作需要公众知晓、支持和参与,做好宣传非常必要。但也有一些工作宜多做少说,说得过多,有自卖自夸之嫌,容易引人反感。
不少单位做了一点好事就沉不住气,生怕人家不知道。选个特殊的日子,一群人前呼后拥,架好“长枪短炮”,打出条幅,摆好pose,恨不得拍上百八十张特写,才肯把慰问金或慰问品交给受助方。甚至凭借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居高临下去揭受助者的伤疤,诱导他们说些感恩戴德的话,然后大张旗鼓去宣扬。
诚然,受助者理应心存感激,但行善者却未必要四处表功。孔子曰:“善人者,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不必留下痕迹,让别人看出这是善行。《朱子家训》也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真正的善良,应该在给予帮助的同时,给予对方起码的尊重。
当然,宣传也不是不可以,但应尽量征得对方同意,注意保护隐私,而且,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的胡来。
第二,要把握好宣传力度。上述“创可贴事件”,可能有人认为,西安地铁确实为乘客提供了服务,细节之处略有“失真”无伤大雅。殊不知,传播正能量也不能用力过猛,被大肆篡改的新闻事实不是事实,而虚假是最大的负能量,一旦被揭穿,公众就会对有关部门丧失信任,正所谓“一事不忠,百事不用”。
前不久,几段“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的视频火了。很快就有细心网友发现,“感恩拾荒父亲”“感恩工地辛苦搬砖的父亲”和“感恩病床上植物人父亲”的,是同一个女孩……事情败露后,视频发布者辩称:这是在“拍段子”,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弘扬正能量。网友们显然并不买账,此前这些视频并没有标注是虚构情节,有误导公众、以假乱真之嫌,一旦大家意识到被骗,暖心小故事,瞬间“大翻车”。
可能有人要问,新闻不能策划吗?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新闻报道活动可以适度策划,但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绝不能为了“好看”而胡编乱造。毕竟,假的真不了,全媒体时代,真相很容易被不同信息源佐证、还原,新闻一朝失实,早晚会被“扒皮”。
公共部门更要搞清楚,做好服务是本分,好事做多了,大家都有眼睛,会看;大家都有嘴巴,会说,这样的“自来水”,不比那些自吹自擂的拙劣戏码好得多吗?在这里要衷心奉劝某些同志,多做事,少“加戏”,过于夸张的自我表扬,换来的往往是毫不留情的啪啪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