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新疆历史文物正本清源,夯实“五观”教育思想基石

2020-01-19 11:14武明明薛晓东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历史文物文物新疆

武明明 薛晓东

(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新疆 吐鲁番 838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新疆处在古丝绸之路交汇地带,古代四大文明在这里交流交往交融。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发展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精彩纷呈的历史文明,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弥足珍贵、独具特色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这些散布在新疆各地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为我们研究新疆地方史提供了最直观的一手资料。挖掘新疆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在见证历史、传承文化、教育后人方面的作用,利用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进行正本清源,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挖掘新疆历史文物正本清源的意义

(一)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有力举措

当前的新疆,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人民安居乐业。新疆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的姿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进。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依然严峻,这就要求全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新疆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散布在新疆境内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非常丰富,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地前进。”[1]借助历史文物激发新疆各族人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夯实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新疆地方史教育的理论基石,把新疆各民族团结奋斗、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历史传统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批驳“三股势力”错误言论的鲜活教材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人心战。一段时期以来,“三股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争夺人心、争夺阵地、争夺话语权,兜售“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肆意篡改歪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他们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之间挑拨民族矛盾,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暴恐案件,企图把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离出去。甚至一批党员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普通群众也深受其错误思想的毒害。珍藏在新疆各地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散布在天山南北的诸多文化古迹既反映出新疆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是新疆多民族交往交融、多宗教和谐共处、多文明融合发展的客观例证。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内涵对还原历史真相,澄清错误认知,提高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双泛”思想的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驳斥“三股势力”错误言论的鲜活教材。

(三)回击西方世界有关歪理邪说的有力武器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客、学者及反华分子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幌子,罔顾新疆历史事实,招摇撞骗、蛊惑人心、混淆视听,大肆兜售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中国“殖民新疆”论、中国“侵略新疆”论等错误言论,抹黑我国国际形象,为“三股势力”撑腰打气,在世界范围内煽风点火,妄图达到遏制和分裂我国的险恶目的。对此,我们应立足新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着眼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让新疆历史文物走出国门,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通过历史文物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历史演变。通过历史文物把中华民族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格局、新疆各民族团结奋斗反对外来侵略,新疆各宗教和谐并存,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展现给世界人民,让历史文物成为批判西方错误言论和歪理邪说的有力武器。

二、新时代挖掘新疆历史文物正本清源的内容

新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资源丰富,这为我们挖掘新疆历史文物正本清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中阐述新疆历史

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正式在西域设立都护府,标志着西域被纳入汉朝疆土,此后,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驻兵屯垦,设官建制,征收赋税,管理人民,证明新疆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不但有史料为证,而且在新疆各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新疆轮台县的西域都护府遗址,吐鲁番交河故城的安西都户府遗址,吉木萨尔县的北庭都户府遗址等,这些古代遗址与汉、唐中央政权在西域设官建制、有效管辖的史料一一对应,是汉、唐中央政权有效管理西域的有力见证。又如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汉)、奎苏烽火台(唐)、鄯善二塘沟烽火台(唐)、库车别迭里烽火台(唐)、哈密烽火台(明)等,这些遗存在新疆境内的烽火台,上起秦汉,下至明清,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与河西走廊一带的烽火台一脉相承,反映出历代中央政府在政治军事上对西域实施有效管辖的一体性、连贯性。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沙雅县发掘出土的“汉归义羌长”铜质官印,印文“归义”二字含义就是当时汉朝中央政府册封羌族首领的官方封号。“这枚官印与1965年甘肃泾川县出土的‘汉率善羌长’印除了印纽略有不同外,其材质、形状、大小以及印面所刻汉‘汉羌长’三字几乎一样”。[2]这充分证明早在汉朝时期,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羌人就已经归汉朝中央政府管理。1959年在新疆尼雅古城出土的汉代“司禾府印”,这枚官印说明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在尼雅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这一带的屯田事务,这既是汉朝政府在西域屯田戍边的有力物证,也是汉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管理的重要历史根据。诸如此类的文物古迹在新疆境内不一而足。我们要通过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引导广大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教育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石。

(二)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中阐述新疆民族关系

多民族流动迁徙、交往融合是从古至今新疆民族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数千年来,新疆各民族在经济上频繁往来,文化上兼收并蓄,心理上荣辱与共,情感上守望相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血浓于水的族际关系。新疆各民族都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祖国疆域的开拓者,也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树立了典范和榜样。西汉时,莎车王延告诫其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3]。安史之乱爆发后,于阗国王尉迟胜亲自率领五千于阗子弟不远万里帮助唐朝平定叛乱。清朝统一新疆后,有关新疆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如锡伯渠(锡伯族迁入新疆后在今察布查尔县开凿的水利设施)、“西迁节”是锡伯族舍小家、为国家,不远千里来到新疆保家卫国的最好证明。“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苏公塔见证了新疆各族儿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以来,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新疆各族人民与祖国形成的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没有因为西方侵略者的侵略而中断。1855年,塔城人民为反抗沙俄入侵用大火烧掉了沙俄在塔城的贸易圈。1865年,面对阿古柏入侵,南疆各族人民对此进行了英勇抗击。1875年,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受到各族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抗战爆发后,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战的热情空前高涨,乌鲁木齐裕丰隆商号将拍卖三天货物的货款全部捐作抗日经费。温宿县妇女阿提克汗将丈夫生前遗留下来的27个金元宝全部捐出。一位维吾尔族泥瓦匠在给募捐机构的信中这样写道:“爱国有心,捐款无力,仅将今天给人下苦力所得省票3500两,捐3000两,留500两买两个馕充饥。”[4]和田农民艾沙将自己18岁的儿子玉素甫送往抗日前线,并称“倘不忠实抗战,宁可不见子面”[5]。正是由于新疆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援和无私捐献,新疆省政府用群众捐款从苏联购买了10架战斗机飞往抗日战场支援抗战。像这些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的鲜活例证在新疆历史上史不绝书,它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以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从古至今新疆各族人民一贯坚持的天然特质和历史传统。到了近现代,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和升华。我们要通过讲述爱国故事,充分挖掘历史遗址和文物史料的时代价值,将爱国爱疆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爱国爱疆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三)从文明融合史的角度阐述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于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多民族、多宗教的影响,新疆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差异性、地域性的特点。新疆各民族文化虽然有其独特性,但是它与中国大地上的其它民族文化一样,都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打上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在着一个凝聚的核心。”[6]众所周知,西汉统一新疆后,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也随之传播到西域。有关此方面的历史文物在新疆各地多有出土,种类繁多,异常丰富。如尼雅遗址出土的两枚《苍颉篇》汉简残片,不仅与甘肃敦煌、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在体例上一致,而且在内容上大体相同,它是古代精绝国首领把汉文作为本民族交流语言的有力说明。吐鲁番出土的高昌王国时期的《毛诗》、《论语》、《孝经》、《千字文》等经史典籍写本残卷,充分说明早在隋唐时期,这里就受到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再如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其上的文字、星纹、鸵鸟、仙鹤、狮虎等图案是道教文化、汉文字织锦在西域流行的最好物证。还有吐鲁番出土的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时期的饺子表明,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习俗和烹制技巧就已经流传到西域,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同时,西域文化也在互通融合中为中华文化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进一步滋养了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如盛唐时,西域乐舞进入宫廷,深受唐朝统治者喜爱,唐朝宫廷十部乐中就有七部来自西域,以至后来的《突厥语大词典》、《玛纳斯》、《江格尔》、《十二木卡姆》等都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是源与流、根与叶、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同时,新疆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中华文化视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

(四)从多种宗教并存交融的特点讲述新疆宗教发展演变

新疆的宗教演变史就是一部多宗教并存发展、多信仰互鉴融通的历史。历史上,新疆流传过的宗教大部分经中亚传入,如祆教、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但也有从中原地区传入新疆的道教,这些宗教传入新疆后无一例外地都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相融合、相适应并逐渐走上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自佛教东传到西域,印度的凿窟造像技术也随之东传,激发了西域当地凿窟造像师的创作灵感,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富丽堂皇的新疆石窟艺术,如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托呼拉克艾肯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胜金口石窟、雅尔湖石窟、吐峪沟石窟等。这些石窟艺术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均系佛教东传过程中产生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内地佛教石窟艺术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它宗教遗物遗存,如吐鲁番出土的景教壁画“圣枝节”、《福音书》、《赞美诗》,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象征阴阳结合繁衍人类的道教遗物伏羲女娲交尾帛画,吐鲁番出土的唐朝衣物疏中绘有道教“急急如律令”的符箓,楼兰古城墓葬出土的四足汉式彩棺绘有朱雀、玄武等道教图案,吐鲁番发掘出土的摩尼教寺院以及用摩尼文、叙利亚文、苏特文等文字书写的摩尼教经书残画,柏孜克里克石窟、胜金口石窟发现的大量的诸如摩尼教礼赞“生命树”的壁画。这些文物的出土一方面反映出摩尼教在西域的盛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摩尼教与佛教相互融合的情况。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即使到了现在,各宗教之间相互融合交流的现象也随处可见,如库车县加满清真寺天花板绘有佛教莲花、祥云图案。“每年春风日这一天,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热烈庆祝的诺鲁孜节就是历史上祆教节日遗存”。[7]可以看出,多种宗教并存交融、和谐共处是从古至今新疆宗教发展演变的主流,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和睦是新疆繁荣稳定的历史经验。

三、新时代挖掘新疆历史文物正本清源的路径

让文物从冰冷的博物馆里走出来,把文物背后隐藏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真正发挥文物的正本清源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正本清源路径上想办法、下功夫。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挖掘历史文物正本清源,我们始终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育人导向,把《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精神贯穿于新疆历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全过程。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言论、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正确;什么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持续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声亮剑”,肃清深藏在人民群众内部的“两面人”,坚决同一切错误言论和歪书邪理做斗争。要在《纪要》精神的大框架内深入挖掘、阐释新疆历史文物资源所蕴藏的时代价值和民族精神,同时要站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高度来阐述历史文物在咨政育人、传承文明、见证历史方面的积极作用,教育引导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区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创新文物表达方式

让文物说话,首先要创新文物表达。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综艺节目,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创新文物表达的方式用文物讲历史,用文物追溯文明。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打破时空的限制,人们只要登录其网站,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敦煌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雕塑,这既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也起到了用文物叙事历史、传承文明、教育后人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活化文物资源,在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创新文物表达。立足新疆丰富的文物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对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在语言上解读、艺术上加工,用通俗易懂、民汉皆宜的形式制作一批电影、动画、电视剧、小视频等。也可以在互联网、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上开辟宣传新疆地方史的文化专栏传播新疆声音。此外,积极探索“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文创”“博物馆+群众性活动”主题教育,以此扩大新疆历史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通过多样化的文物创新表达方式,让原本沉寂在博物馆的文物“热起来”、“活起来”。

(三)推进历史宣传下沉入心

历史文物只有走近寻常百姓,才能真正发挥凝聚人心、感召群众、传承文化、教育后人的功能。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推进历史文物的宣传教育沉下基层,才能使其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走出去”就是让历史文物从冰冷的博物馆里走出来,制作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展板、宣传手册等,以车载巡回展览的形式让历史文物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把新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千家万户,送到老百姓心里。“请进来”就是让基层群众走出家门,把他们请到各级博物馆、历史遗址,通过实地参观,了解新疆历史,感受时代变迁。如吐鲁番近年来在全市开展的“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活动。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形式把基层群众请到各级博物馆、历史遗址、古村古镇,让他们亲身感受吐鲁番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时代变迁。此外,要把新疆地方史的学习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各级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宗教场所、经学院等,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明辨是非对错、凝心聚力铸魂。

(四)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党员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宗教人士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宣传新疆历史和新疆文化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学习新疆历史,正确看待新疆历史;另一方面要把这四类人群纳入到宣传队伍中来,培养他们厚重的历史感和自豪的家乡观,形成人人争做新疆历史文化的解说员和宣传员的良好氛围,使他们成为错误言论的坚决抵制者、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要加强基层宣传骨干的培养,特别是博物馆、历史古迹讲解员的培养,锻造一支政治素养高、表达能力强、业务技能精的宣传骨干。

(五)加强历史文物研究

加强历史文物的学术研究,既是让文物活起来、正本清源的基石,也是文博产业发展以及文旅融合的孵化剂。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解读新疆历史,又要用直观的文物印证历史、证明观点。既要加大对各类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又要加大对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学术研究和解读工作,发掘文物背后深藏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形成一批在学术界、社会上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要把这些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为老百姓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大众读物,让其走出书斋、走出著作,变成人民群众汲取知识营养、获得思想智慧的重要源泉。同时,还要把历史文物的研究成果融入乡土教育中,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进学校、进课本、进课堂、进头脑,把历史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情感寄托传授给青年学生,以此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汲取营养。

总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挖掘新疆历史文物资源的丰富内涵正本清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发挥历史文物的证史、资政、育人作用,将历史文化教育内容转化为新疆各族人民“五观”教育的理论基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做好新疆工作,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有力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策。当前,我国正在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形象、传承中国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魂,提供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历史文物文物新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内蒙古历史文物艺术精粹
文物的逝去
历史文物保护研究
江西古村旅游开发与历史文物城区保护矛盾探析
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失窃
新疆多怪
文物掉包案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