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特点及其文化背景辨析

2020-01-19 10:19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方言东北

李 哲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东北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

方言属于语言的一种支派和变体,一般来说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本文研究的东北方言是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指的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社会现象,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黄伯荣和廖序东认为,汉语方言是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区的,东北方言则属于北方方言的范畴,总的来说北方方言还是比较接近普通话的,东北方言主要使用地区集中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以及内蒙古的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等地区。东北方言具备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既有与普通话相似的部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东北人民奔放热情、幽默直接的性格也造就了东北方言直白有趣、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东北方言与中原地区方言的形成原因是有很大差异的,其形成背景深受国内国外各个民族的影响,而不是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东北方言深深地植根于东北文化中,所以东北方言是多种方文化冲击融合的产物。

(一)国内背景

1.我国各民族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东北地区土地辽阔,地广人稀,部落繁多,形成了很多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赫哲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朝鲜族、鄂温克族。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文献记载东北地区的民族及其社会发展情况。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了肃慎系民族的生活情况,根据顾奎相在《东北古代民族研究论纲》中所描述也能证明,先秦时期,东北形成了燕亳民族文化,及分布于长白山南系的秽貊民族、长白山北系的肃慎民族和松嫩平原以西的草原民族,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语言在东北占据主导地位,在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期间,陆续有各个民族的人民迁入东北地区,使汉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冲击碰撞。清军入关前后,满族语在东北占据主要地位。清末民初,由于历史原因,汉语成为东北地区通用语,虽然少数民族语言不占主导地位,但还是保留了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成分。如“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族语言,意为边境;“卡伦湖”来自于锡伯族语言,意为关卡、要隘;“波罗盖”“旮旯儿”来自满族语言,意为“膝盖”“角落”;“昌图县”来自蒙古族语言,意为永不干涸的湖;“哈尔滨”来自女真族,是“阿勒锦”的音译,意为荣誉,“佳木斯”来自赫哲族语言,意为尸体,这主要是因为曾在佳木斯地区出土过墓穴;“松花江”来自满族语言,意为白色等。可看出不管是音译还是意译,少数民族用语都在东北方言中有所保留。

2.国内移民文化的影响

远古在东北地区生活的土著居民数量不多,这和东北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这里气候寒冷,一年播种一季,相对来说没有中原地区适宜人类生活,所以,后来迁入的人民对东北方言影响是巨大的。在东北2000年的移民历史中,汉民族文化深深影响了东北方言。清军入关之前,移入东北地区的一种是非自愿的,如流放、驱逐;一种是政府组织迁移的;还有一小部分是自发迁居的。历史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进行了多次人口掠夺,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的劳动力问题,尤其是辽、金、清在入关以前,这使得大量幽燕地区的人口被迫迁往东北地区,虽然一部分人民是非自愿的,但正因如此极大地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有一种类型是幽州地区的不少居民为逃避战乱,主动迁入东北。

清军入关后,满汉两族充分融合,虽然后来很大程度被汉化,但也有一部分满族词进入汉语。如“公子哥”,在满语中“哥”是“少爷”的意思,还有现在经常吃的“萨其马”,其实是满族经典美食之一。汉族人迁入东北地区是政府组织的招垦活动,主要是河北、山东百姓连续不断地进入东北地区,即闯关东。另一部分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实力被削弱,部分农民自愿进入东北地区,这极大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至新中国前期人数已经增长到4 000万人。人口流动带来语言文化的迁移。在语言的碰撞与融合中,汉语对东北方言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东北方言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的东北方言中有很多来自中原地区的词汇,如“胰子”意为“香皂、肥皂的统称”,来自北京方言;“架不住”意为“经受不住”,来自北京方言;“磁实”意为“壮实、结实或扎实、稳固”,来自北京方言。

(二)国外环境

1.俄罗斯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其社会主义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前给予许多借鉴,给予政治道路上的指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和前苏联建立了友好邦交,苏联派遣大量的技术人才到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为我们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东北地区也派出了一些学员赴苏联远东地区。随着人才之间的相互流动,甚至还有两国通婚的现象,东北方言开始受到苏联日常生活的影响,一些俄语进入东北方言。如“大列巴”指的是一种硬硬的面包;“蹲笆篱子”指蹲监狱;“喂大罗”指倒泔水的水桶;“布拉吉”指女士穿的特定款式的花裙子等。

2.朝鲜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日本对朝鲜及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这就使一些朝鲜人民被迫向我国东北地区移民,也带来了一些朝鲜风俗习惯,对于东北方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上,有一些朝鲜传统食物名称进入东北方言,如辣白菜、打糕、拌饭、年糕等,直到现在吉林省延边市还有大部分人使用朝鲜语。

3.日本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日本的侵略,派出大量移民者进入东北地区,强行对东北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强迫东北人民学习日语,这也就不得不让日语进入东北方言,如“打八刀”是离婚的意思;“婆婆丁”是蒲公英的意思。

二、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边境,冬季严寒漫长,土地广阔,资产丰富,但未全部开发,其自然环境特殊,又受国内国外复杂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方言的发展离不开地域文化,同样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东北方言也因此形成了独有的语言风格、构词方式、语音特点。

(一)语言风格

1.风趣、幽默

东北冬季寒冷,因此,生活中的娱乐项目匮乏。人们走街串巷,人与人距离感不强,说话方式直接随意,大家很擅长自娱自乐,或者说面对困难时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这就造就了东北人直接幽默的性格。这在东北小品中也有所体现,在春晚的舞台上也少不了东北小品,且这种幽默也成为了一种潮流。东北方言的幽默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喝酒,东北方言中有很多与喝酒有关的流行语,如“东风吹,战鼓擂,东北人喝酒怕过谁”“我干了,你随意”“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抿一抿”。还体现在一些俗语上,如“挤猫尿”,是指没有眼泪硬装;“贱呲呲”,形容一个人卑贱。可以看出东北人是很擅长用语言来烘托气氛的。

2.直接、豪放

东北地区是东部大草原,中部有山丘,内部有黑龙江、嫩江、松花江、大兴安岭等,东北人民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形成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渔牧游猎文化。东北旧时生产力落后,人少地多,很多地区没有被开发出来,导致东北地区的农业是粗放型的,粗放型的农业形成了豪放的生活习俗,比如,“大碗吃肉,大口喝酒”。这也直接影响了东北人的说话方式,是很豪放不羁的。比如,“整”这个字,在东北地区是一个泛义动词,泛义动词是指一个动词可以衍生出很多意思,“整”这个字就体现了东北方言的省力直接。比如,“这事咋整?”“今天整点肉啊”等等。

(二) 构词方式

1.词缀丰富

东北方言表现力强,有很多表示语义的词缀。词缀还分为前缀、中缀、后缀,有代表性的前缀有“焦”,如“焦黄”“焦脆”;“稀”,如“稀碎”“稀烂”;“精”,如“精薄”“精瘦”;“溜”,如“溜滑儿”“溜直”;“煞”,如“煞白”;“确”,如“确黑”;“隔”,如“隔路”“隔色”。中缀有“~了巴~”,如“憋了巴屈”;“~不~ ”,如“冷不丁”“中不溜”“备不住”等;后缀有“挺”,如“闹挺”“烦挺”;“楞”,如“划楞”“扒楞”;“登”,如“老登”“巴登”“掏登”;“吧唧”,如“烦了吧唧”“虎了吧唧”等。

2.多音节词丰富

东北方言和普通话不同,普通话主要以双音节词为主,东北话则不是,由于东北的地域文化,使得其造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就产生了很多很奇妙的多音节词,如“杨了二正”,这是在说一个做事不用脑子,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二虎八鸡”,这是在说一个人傻,做事方式比较冲动。“吭叽瘪肚”,这是在说一个人说话结结巴巴,表达不清楚,语无伦次。“五脊六瘦”,这是在说一个人怎样待着都不舒服,只能呆板的坐着。“埋了八汰”,形容人或者事物脏。“吐鲁番张”,形容一个人办事不利索,前后不一致,不讲信用,不值得信赖等等。

3.叠音词占优势

东北人感情表达丰富,存在着大量叠音词来表达自己的喜爱或者讨厌,第一种AA式,如“祸祸”“抽抽”“吵吵”“歪歪”“抓抓”。第二种ABB式,如“胖乎乎”“虎吵吵”“干巴巴”“迷瞪瞪”。第三种AABB式,如,“磨磨唧唧”“扭扭嗒嗒”“嘚嘚瑟瑟”“咋咋唬唬”“舞舞玄玄”“大大咧咧”“婆婆妈妈”。第四种ABAB式,如“划拉划拉”“搓巴搓巴”“污漾污漾”“捯饬捯饬”“叽叽歪歪”。第五种ABAC式,如“土里土气”“糊里糊涂”“小来小去”“鬼头鬼脑”等。

(三)语音特点

由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冷,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所以,农作物都是一年耕种一次,春天种秋天收。因此,东北人有着宽松的时间,闲暇时以其他资源为生,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心理,导致东北方言以省力为原则。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是十分突出的,这也是东北方言听起来很有喜感的原因,虽然东北方言是与普通话最相似的语言,但在声调、辅音、元音和语流音变等方面还存在差异。

1.平翘舌不分

很大一部分东北人是平翘舌不分的,这在吉林省和辽宁省尤为突出,读卷曲的翘舌音多变为平直的平舌音,如z[ts]、c[tsͪ]、s[s]和zh[tȿ]、ch[tsͪ]、sh[ȿ]的混读,如“蔬菜”[su55tsͪai51],“喝水”[xɤ55sui213]。

2.零声母误读

零声母误读,东北方言中会把普通话零声母字词读成n[n],如“安排”读成[nan44phai34],“恩爱”读成[nən44nai51]。声母r[]读成零声母,这也是大部分东北人的发音状况,如“本人”读成[pən213in24],“然后”读成[ian34xou51]。

3.声调的误读

此外,声调的差异也很明显,阴平55通常都是读不够的,差不多会读成33或者44的水平,阳平普通话为35,东北话通常为354,上声一般将213读到2132的程度,带一个尾音,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去声51在东北话中比较短,通常达到41的水平,会显得比较生硬。

4.语流音变的影响

儿化和轻生音变是东北方言的另一大特点,更表示一些感情色彩,如“花儿”“鸟儿”,表示非常喜爱的意思。东北方言的儿化音还可区别意义,如“拿个盆儿来”的意思是小盆而不是特别大的盆,但如果去掉儿化那肯定是大盆了。

东北方言中的轻声比较常见,比普通话中的轻声更多,如“年”“景”“太阳”,本不应读轻声的字读成了轻声,这也是东北方言起伏明显的原因。

东北人的发音是遵循省力原则的,有一些音会连读,比如,干啥[ka51xa35]。

三、结语

东北方言形成与发展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既受国外不同文化的影响,也有国内各个民族和方言的影响。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东北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与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总的来说,国外环境的渗入、少数民族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固有的本地文化都对东北方言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影响。东北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有着完整的语言体系和自我更新的生命力,直接有趣、生动形象,粗犷豪放的生命力深深地吸引了全国人民,东北方言表意生动,句子简短却充满了调侃意味,构词方式上多为多音节词,表音简短干脆,既吸收了大量源自于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词语,也有一些本地文化产生的生词,总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东北方言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对于人们研究方言与历史有重要价值,更是一种社会的需要,是用来表达东北地区独特情感的桥梁。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根基,研究和保护东北方言是义不容辞的,可以相信东北方言会用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方言文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方言东北
方严的方言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方言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