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颖 孙浩然 张国杰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乡村振兴作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积极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有一年多时间,有关乡村人才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乡村人才引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积极推进人才强农战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2]。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乡村人才现状出发,结合区域性的实地性调研和分析,指出现有乡村在人才存在的问题,或针对乡村人才引进的其中某一环节,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3]。还有学者从乡村人才引进的制度上进行研究,如建立人才奖励机制拓展人才引进制度细化[4]。
现有的研究对于乡村人才引进的意义研究已经十分透彻,对乡村人才的现状问题研究也比较全面,在人才制度上结合外来引进和本土培育的方式进行分析,但多数研究中对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路径上,只在宏观上提出了要求和方向,多数研究在政策制度层面上,内容还不够完善,缺乏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并且随着乡村人才研究的细化,现有少部分研究以地方性为例,或以某一类型人才为研究对象[5],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案和代表性思路,这就要求未来的研究要以实践性为出发,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具体内容上进行拓展,破解难题,增强乡村吸引力,扩大人才引进政策的覆盖面。人才引进不能仅以“硬性”的优惠政策为依托,还要适当结合“软性”的感性号召、文化认同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另外要把引进人才的后续发展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在于推动新型农村建设,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理体系,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在引进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活力。如何发挥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整体作用,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在政府文件中,农村人才主要分为两类:农业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按照农村实用人才分类及认定标准,主要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为主体进行划分。针对目前农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以行业角度和农村发展需求,把乡村人才界定在这五大方面:一是基层自治组织力量,包括村委会成员及党组织带头人,在乡村治理、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二是农村实用人才,主要指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生产合作社的骨干力量及家庭农场主等,在农业种植,农业生产方面的主心骨;三是创业人员,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力,其中包括下乡发展的民间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农民、毕业大学生及复转军人等;四是农业科技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致力于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科研人才;五是基层服务人员,以乡村医生和乡村教师为代表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专业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产业兴旺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点,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农村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伴随着乡村产业建设的推进,人才缺口也不断扩大,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人才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产业人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经营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代表,为本地农产品的定位、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提供智力支持,建立更加完善畅通的销售贸易体系,在弥补农民缺乏对经营管理、产品营销、财务管理及电商平台等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引进优秀产业人才,激发人才活力,能有效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以强化产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大对乡村产业及人才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在发挥外来人才专业优势的同时,也带动了本地人才的培育,共同助力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搭建良好的产业基础。
要想实现农村现代化就要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村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文明等诸多内容,要通过进一步提高农村领域人才体系的构建,充分激活农业农村活力,提升农村经济内驱动力,通过多层次人才力量的补充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乡村产业和乡村经营等发展环节,构建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强化技术人才对农业科技输出,全面加强农业农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现代化。
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要想有效推动城乡融合,打造一批高质量人才队伍,成为承载农村发展的主体,以新型农村建设为牵引,从农村产业建设、乡村生态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出发,挖掘农村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足农村目前人力资源匮乏这一短板,推动工农城乡之间的均衡融合发展。打造长期有效的人才队伍机制,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以农村人才队伍为载体,整合包括土地、资金、生产、技术等农村发展要素,搭建以农业经营为主体的农村产业、工业、服务业的综合体系。在吸引农村人才“回流”的过程中,以优惠政策为引导,既为农村人才提供岗位和机会、发展前景和环境,又有利于推动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的发展,加快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的开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也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农民返乡创业的热情,但现有农村人才体系单一,且整体素质偏低。目前,乡村人才队伍总体表现为基础学历低和综合素质偏低,缺乏以农业知识为专业的科技人才和具有一定能力的管理人才,现有农村基层治理队伍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农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滞后,对于农业发展、治理的理念学习不足。农民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掌握能力低,且人口老龄化严重,“空心化”严重,留守老人、妇女多,农业生产以粗放式经营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单向流失严重。以黑龙江为例: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显示,黑龙江省2010年、2015年、2017年城镇与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55.7%与44.3%、58.8%与41.2%、59.4%与40.6%。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导致乡村人才队伍结构的异常。农村现有科研队伍缺失,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创新很难对接到农村实际生产环节,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力不足。
1.乡村人口不足,本土人才流失严重
乡村人口总数近几年不断减少,流失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拉大,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总量不足。农业营收低和乡村建设滞后加快了乡村本土的人才外流,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谋取更高的收入。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显示,农村总人口总数持续减少,截至2018年乡村人口总数为56 401万人,占比下降到40.42%。从社会现实来看,现有农村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各类实用性人才少。与此同时,农村现有的教育条件匮乏,本土人才培养在人才基础和教育资源上面对双重困境,既缺乏能掌握新技术的未来新型职业农民,也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以及新媒体宣传营销、产业建设等综合培养力量,面对人口流失的现状,加上本土人才的青黄不接,导致人才体系断层。
2.乡村总体吸引力不足,引入人才困难
乡村在城居环境、工作条件、薪资待遇、奖励机制等方面相对城市缺乏吸引力,缺乏留住人才的政策条件和平台,城乡在创业创新资源上的不对等也导致乡村吸引人才的力度不足。对于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和刚开始从事创业的人员,在资源配置上,由于缺乏资本和对现实收入的需求,往往选择城市而放弃农村。而相关专业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人员,由于农村现有的管理制度的落后,农村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缺失,农业技术转变成果的效率有限,也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形成一定阻力。
另外,社会对乡村的主流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存在内外两种传统观念,从农村内部,农民依旧抱有外出求学、工作是为了致富,梦想远离现有的贫困环境,争取城市富裕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外部来看,农村现有条件落后,未来发展空间不足,缺乏发展前景和发展前途成为引进人才的最大“心病”,综合原因在于没有认清农业生产的定位,农民没有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完整的职业规划,农业生产作为被迫的谋生方式而不是成为一份正式的工作和职业。在对外发展前景上,社会各类人才没有关注农村发展,仅局限于城乡各类条件对比,而忽视了城市大部分就业市场饱和,而目前正进行的新型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和农业生产转型所带来的新的发展前景和空间,舆论宣传的力度不够,使传统认知也成为人才引进的拦路虎。
3.平台组织管理机制缺失,人才难以真正落地
现有的人才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和应用上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规划和对农业资源利用的整合,农村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员,农村产业建设人才等缺乏一个完善的整体规划和运行制度,各地区农业管理部门对农村人才管理不够细化。在平台资源的协调上,还是依靠仅基层干部,在民间企业组织入驻乡村、帮扶产业,科研院所助力农业技术等环节缺乏完善的工作机制,导致一些外部资金,技术等无法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联系起来,不利于激发人才活力。
1.将人才理念放在关键位置,突出乡村人才队伍在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发挥人才引领乡村建设的组织力量、建设力量,打造一支素质能力高、专业水平强的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农村政治、农村文化、农村生态、农村保障协调发展,带动农村升级,农业转型,农民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加强外来人才专业优势的同时,还要发挥其带动作用,要着手本土人才的培育,在吸引本土人口“回流”的同时,要加大教育和引导的力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乡镇干部的执政能力、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结合外来引进人才,共同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另外,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细化人才评价制度,要符合人才分类特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等技术人员分类评价,激发人才活力。
2.加强人才引进的宣传力度,改变传统社会认知
人才引进需要综合多种渠道,要想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新型农村的建设中,就要强化政策宣传力度,要让人才在职业选择时充分了解,现有的政策支持和未来乡村振兴的目标,要通过电视、广播、新闻、自媒体等多元素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过去传统农村观念,突出职业农民和乡村产业的价值,让人才看到未来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平台,同时,要利用一些成功的案例,挖掘典型进行宣传和示范,在全社会营造出关注农村发展的社会氛围,还要做好农村人才“回流”工作,为其建设家乡提供途径和机会。
3.优化人才引进条件与政策支持
从薪资待遇上,要适当提高人才的薪酬待遇,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可以在资源上适当支持。创业活动离不开资源,要灵活运用土地、资金等要素,参与到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来,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发展,在办理手续、税收或以创业补贴、无息贷款等政策,增设优惠政策和帮扶平台,解决创业资金难题,助力农村产业建设。同时,可结合成果奖励机制、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相结合,提出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增强人才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工作的获得感,对优秀的产业家、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增强社会对乡村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乡村人才储备量。
1.细化乡村人才分类,增强需求针对性
考察乡村人才是否能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要取决于实际工作成效,要激活人才活力,不仅是从政策上和制度上匹配,更重要是工作技能与岗位需求的适应,乡村人才引进,应结合乡村发展需求,补齐发展短板为引进人才原则,突显人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技能性和服务性作用,针对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农业产业建设,及农村管理等不同环节,对每个领域的发展问题和实际需求做出完整的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和困难问题,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计划,有利于指导未来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向,也又有利于增强引进人才的价值实现与实际发展需求,在推动实现乡村发展的同时,促进乡村人才真正落地。
2.实施“软”“硬”兼施,有的放矢的人才引进政策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人才引进上不仅要考虑人才技能的针对性,还要结合其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要想跳出农村人才流失困境,将一部分人才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就要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管齐下,改变过去既有的单一政策导向,除了提高正常的薪资待遇,对不同功能性人才,要结合土地、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上综合考量,把政策针对性落实到个体,在发挥人才的职业优势的同时增强吸引力,激发人才活力,让引进人才发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更加热情、快捷地展开工作。
另外,除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上的支持,在个别人才引进上,要兼顾主体价值满足,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以宗法制为基础演变到今天的家国情怀,及血缘纽带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些优秀的本土企业家,本地外出求学的农广院校毕业生等都可以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家乡情怀和个人理想价值实现的重要引领作用,以地方文化资源的感性号召和未来发展蓝图,强化引进人才的价值信念,做到人才到物质需求和精神价值的双重满足,让人才真正融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去。
3.夯实公共基础建设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吸引力
农村环境一直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增强乡村吸引力,需优化人才引进条件,完善加大对能源、通讯、交通、卫生、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要完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要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同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基层服务人员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改进和优化乡村生活和工作需求。夯实乡村教育基础,拓展乡村教育方向,建设有乡村特色的教育体系,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不愿深造的学生,可以针对其进行以农科、农技为主的职业技能教育,满足不同层次人口受教育的现实需求,在根源上也为解决农村人才断层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1.统筹乡村人才管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实现乡村振兴,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吸引人才,更要激发人才活力。如何建立技术人才、创业人才、农村实用性人才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如何使其专业优势与乡村资源相匹配,充分发挥人才动能,就要发挥基层政权中乡村干部的引领作用,乡村干部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动能,只有基层党组织的坚定有力,才能统筹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加强干部的学习和培养,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乡镇干部的带头效应,只有保证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队伍作用,有效推动乡村建设。
2.协同农广院校、科研单位,提供智力支持
要想顺利完成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而技术人才不仅依靠人才引进的方式,很多技术成果的研发、应用、改良要依托一定的科研院所来完成,要想打造一批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不仅要吸引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还要加强同其他科研单位的学习与交流,可同各农广院校和相关农业技术研发院所建立联系与合作,定期组织人才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实地考察,既为其科研技术提供应用实践的基地,反馈技术应用的数据与情况,也增加了本土人才学习的机会和资源,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另外,科学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加强平台合作,有利于农业技术及时的换代和升级。
3.建设民营企业参与机制,帮扶乡村产业建设
传统农村弱质低效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在生产、推广、经营、加工等方面的理念落后,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要想摆脱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离不开创新创业人才,改变传统农民落后的经营方式,但创业离不开资源和平台,除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还需要一定社会资源的帮扶,制定切实可行的双赢机制,吸引民营企业在资金、管理经验、产品定位和经营方式上为乡村产业建设提供支持,以建设双向制收益的合作为目标,破解产业人才动力不足和渠道欠缺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