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 杰 郑 洋 刘密凤 苏 芮 韩 芳 刘宝利
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3号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2017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注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文化的承继与弘扬也需要通过中医药人才培养得以实现。
医学高层次人才是医学人才队伍中层次较高的优秀人才,他们具备优秀的医学专业素养并掌握现代高精尖医学技术,具有时代性、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1]。北京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长期以来,医院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建院之初医院云集了京城及华北地区燕京医学师承家传派、名医学院派、宫廷医学派等学术流派诸多名医大家,奠定了医院深厚的中医学学术根基。60多年来,北京中医医院名医荟萃,流派纷呈,一代又一代中医名家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医院坚持“人才兴院”“科教兴院”的理念,采取切实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医为主体,专业门类较齐全,临床、科研、教学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专业人才队伍。本文将系统总结北京中医医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1956年5月,北京中医医院正式成立。建院初期即荟集了当时已享有盛誉的名医赵炳南、张菊人、宗维新、祁振华、王乐亭、扬艺农、萨仁山、刘奉五、姚正平等名医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1957-1958年又陆续调入了关幼波、王鸿士、房芝萱、魏舒和、贺普仁、王玉章等一大批中医药名家,使北京中医医院成为了全国拥有名医最多的医院,为医院集百家之长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院后为将老专家们多年的治疗经验总结整理继承下来,医院多次选派有一定实践经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师给老专家做助手做徒弟。经老专家们的言传身教和助手徒弟们的认真整理,医院编辑出版了数十部老中医经验集和专科专著。20世纪80年代医院申报硕士研究生培训资格被批准后又陆续招收80余名研究生,使医院老中医的宝贵经验财富得到继承。进入新时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怎样传承、传承什么、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一直是医院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等工程支持下,医院获批多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通过跟随老专家出诊、系统整理专家名方经验、出版图书等多种形式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医德、医术,为培养新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2014年医院还成立了明医馆,明医馆实为师承楼,医院为每位老中医配制2~3名学生陪同出诊,跟随老专家抄方、学习。目前有共计80余位名老中医在明医馆出诊,他们中包括国家级名老中医、市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及退休主任医师等[2]。
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是医院人才资源规划中最重要的两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人才工作得以高效运行的保障[3]。20世纪50年代末,在人才引进特别是西医人才引进方面,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后并入北京中医医院管理)按照中央指示开办了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员为从全国各医院选拔的高年资住院西医师,有些更是具有科主任级别高水平的西医师,结业后共有27名优秀学员留在了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从事中医临床和中医研究工作。其中张志礼、郁仁存、许心如、刘琨、柯薇君、温振英等人经过多年的努力,都已成为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中医研究所医疗、科研的骨干甚至元老级人物,并入选国家级、北京市级重点继承名医。进入新时代,医院在西医人才引进、加强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2014年,医院在加强原普外科综合实力的同时,先后成立了乳腺科、肿瘤外科,一个全新的囊括普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乳腺科、血管疮疡外科及肛肠科在内的“大外科”正式成立。在新引进的大外科主任带领下,外科陆续开展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门胆管癌切除等手术治疗,均是建院以来成功完成的首例,堪称医院外科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高层次西医人才的引进提升了医院的综合诊治能力,更大程度保障了医疗安全。与此同时,西医人才延续传统积极参加“西学中”学习班,拜师“学艺”,借鉴中医治疗手段,开展科学研究,成为推动中医发展的新生力量。中西人才和谐相处、互相支撑,为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近年来医院注重引进和培养优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对于正式调入的高层次人才,医院除为其按政策规定发放住房补贴外,还将提供一次性安家费用和每月安家补贴。此外,医院为引进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办公环境和临床、科研、教学必需的设备,所需设备的购置可优先购置;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由工作小组进行审核评估,为引进人才提供配套科研经费。近两年,我院陆续引进基础与临床结合及循证医学与临床交叉型人才,高层次复合人才的引进为中医医院临床与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撑,该类人才的加入也使医院人才队伍从单纯医疗型向多学科人才集聚的复合型队伍构架转变。
通过获批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人才培养工程是实现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上级部门予以经费资助的基础上,医院予以相应承诺的经费匹配,并为人才提供培养所需的支撑条件(包括设备、人员、场地等),协助人才开展相应临床和科研工作。经多年积累,北京中医医院现拥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2人,首都国医名师2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5人、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6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市级人选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9人,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16人、“215”人才22人,“125”人才44人、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登峰”人才培养计划2人,“青苗”培养计划13人。
为推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科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梯队,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医院还自设了一系列人才项目,包括北京中医医院“杏林名师”“杏林名医”“首席专家”“杏林优才”(简称“四类人才”)评选,对获评的名老中医专家及中青年医师进行连续资助,供其开展学术传承、科学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专业培训等活动。此外,在原“许公岩、夏寿人中青年医疗科研奖励基金”基础上设立了“许公岩、夏寿人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简称“许夏基金”),每两年选拔一期,每期10人,该项目针对40岁以下青年职工,目前第一期已顺利执行,医院投入100万元支持入选人员开展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培养工作,帮助青年人才的成长,为申报更高级别人才项目打下基础。
制定《重点学科人才激励管理办法》,鼓励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办法中规定,在获得学位证书后,符合医院相关规定和要求的,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费可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出。从而为职工提供了经费支持,极大激励了职工在职深造的热情。
医院设有《北京中医医院人才培养出国基金管理办法》,每年提供150万元经费,用于提供派出人员的培训费、出国手续费、国外期间生活费等支出。科室可选派有一定临床科研基础(或管理经验)的中青年骨干出国进修学习。2015年至今经北京市外国专家局审批,医院推荐,共派出临床学术型人才13人,其中6人为中长期出访(90天及以上),分赴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进修学习,与境外医院、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以医院《科研奖励办法》《重点学科人才激励管理办法》为依据,不断完善激励制度,履行奖励职责。对学科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申报、中标、结题、论文发表、成果获奖等均设立了相应的条件支持和奖金,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医院对于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可贵性,将人才作为医院建设的第一资源。医院为现有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培养条件,通过内部培养、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使医、药、护、技专业人才及管理干部提高能力、拓宽眼界,为开办新院区储备各类型优秀人才。2018年医院委托清华大学在院内开办了“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首期51名学员顺利结业,为培养临床、管理复合型医院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机会。未来医院计划依托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项目启动医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设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基金”,作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专项支出,确保高层次人才计划顺利实施,对在行业内有突出表现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在临床、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培养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岐黄学者、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创造条件,提高医院的品牌影响力。
进一步健全内部人才管理机制,人才的分配与使用要合理,保证医疗人员的待遇和升降职制度公平透明,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和任用机制。待遇方面应做到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积极合理地进行分配,按照医学人才的能力、业绩、岗位需要和资历来建立工资待遇机制。平时做好职称评定、评价工作,汇集人事处、医务处、科研处、教育处等科室,合力制定出不同类别人才的职称评审标准。给予优秀高层次人才更好的待遇鼓励,所谓因材施“用”方能人尽其才,从而保证人才工作的积极性,避免不必要的流失。
学科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人才培养又是学科建设的基础[4]。医院长期以来坚持以提高创新能力、凝练学科方向为重点推动各学科建设,从而带动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设立“三层次一体化”的遴选及培养机制,要求各学科有明确学术带头人、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后备人才,加快自身梯队建设,让名老中医后继有人,加速新一代名医的成长,将中医药事业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医院近年来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积极联合开展科研工作。2018年医院获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今后将以此为契机力争创建属于自己科研体系的医学研究中心,不断提高学术研究地位,形成长效的战略规划,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鼓励人才创新并容许创新过程中的失败,让高层次人才真正融入医院文化。
医院之间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强化学科建设、提高医院实力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5-6]。高层次人才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多部门相互配合,并通过恰当的考评管理进行科学指导。中医医院承担着中医药人才发展的重要任务[7]。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出台的政策和方案为医院未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医院将密切配合上级部门工作,结合中医医院人才的培养特点和培养方向,不断规划和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机制等内容,搭建优质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