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20-01-19 10:11林庆华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教材艺术课程

林庆华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美育建设重要的核心内容,201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1],通过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实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发挥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要求,对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逐渐体现其重要性,是各高校足够重视且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中规定,8门限定性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书法鉴赏、戏剧鉴赏。四个方向的任意性选修课包括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四大类[2]。

对近三十所普通高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如下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在普通高校中,将艺术公共课程设为选修课的占70%,只有15%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比较合理。有的高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有92.3%的学生要求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且门类及内容要广泛,使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更广。

(二)课程内容理论偏多

在调研的院校中87.5%的院校的学生对已经开设的艺术公共课程的讲授内容不满意,认为理论太多,没有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加上播放音频、视频资料,感觉像是“隔靴搔痒”,让学生不能亲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虽然很好“混学分”但也希望增加艺术实践课程,体验艺术与感知艺术。

(三)课程设计理念偏少

有78.5%的院校因人设课,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一是照本宣科,把艺术讲到书本中,形成呆板的艺术,是典型的“水课”,二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的高材生,不会太多的教学法,但会身体力行地教授学生怎样“发声”、怎样“素描”、怎样“压腿”,面对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选修课学生,这样“专业”的教学,虽然体验到了艺术,但并不是一两个学期能解决问题的,只能感受到艺术的闪光来之不易,基本功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课程没上完,学生全跑光了,看不到成果,品味不到艺术的灿烂,这就是缺乏课程设计的后果。

(四)没有公共艺术课程专门教材

各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普遍都是艺术学院教师兼任,基本都没有针对其他文理科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专门教材,往往是把自己面对艺术学院学生的教材拿来给其他专业的学生上课,上课缺乏针对性,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需要整体人文艺术修养学生的需求,对于教材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建设。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改革内容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在设计课程时更注重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等要求的设计。

(一)教学设计:课程有意思

面对以上的现状,让一所一两万人的学校的学生愿意选修哪门艺术公共课程,首先需要这门课程不同于“高数”、不同于“近现代史”、不同于“物理实验”,需要这门课程“有意思”,能切实感受到艺术的风格与特点,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艺术的内涵与魅力。

1.好看好学并重

没有艺术基础的学生想在选修课中习得一两门自己喜欢的艺术技艺,这种愿望也不是不能实现,一般的选修课大多数是32课时,在这32课时怎样让学生的艺术课程有所获得,就看课程的设计与调配是否合理了,实践证明需要好看好学并重的课程。

什么样的课程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呢?比如水彩画、素描、纤维艺术、现代舞、合唱、爵士舞、书法、剪纸等在一个学期后,都会进行很好的展示,这些课程并不是技术技巧不强,也需要数年的功底才能达到艺术的炉火纯青,但对于校园艺术公共课程,这样的艺术种类仍然能让学生打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在学习基础技艺同时也能够绚烂的展示一番。

2.能力建设原创

艺术类的课程重在实践,能力建设更多实施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式活动,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是所学课程的原创性思维及相辅助的技术技巧手段,更多的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所感去开发自己的创造思维,例如,绘画、剪纸、纤维艺术、摄影、版画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基础学习,有了简单的技巧即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策划进行原创,这也是某些公共艺术课程的魅力所在,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学生很多年才能具备原创的条件。实践证明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生往往比艺术专业的学生创造性思维更为开阔,不受技术技巧的限制,重视内心情感的宣泄与表达,更加贴切主题。

(二)教学形式:课程有体验

1.线上线下结合

经过疫情期间线上课程,愈加发现线上课程也存在很多优点,以前的线上课程是锦上添花,现在的线上课程是雪中送炭,节省资源节省时间可以无限次回放,对于温习巩固,尤其是对于欣赏作品类的课程,以及播放视频音频资料的课程具有极大的优势,高校的鉴赏类及史论类课程都可以在线上解决,并且可以共享资源运用更好的教学平台实现,实践类的课程及需要展演活动的课程可以线下实践操作进行,能够提高艺术技能与整体人文修养。

2.实践理论穿插

任何一门学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其历史及赏析都很重要,但实践也更能够吸引人,把书本上的东西实践出来,才是最高端的教育,教学改革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形式需要动手操作与演练结合起来,如美术鉴赏,就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水彩画是什么样的、素描是什么感觉、油画又是怎样一个流程,一半课时理论一半课时进行实践操作。如舞蹈鉴赏,可以在舞蹈教室席地而坐地讲鉴赏,一边讲各个舞种,一边让学生实践一下各舞种的标志性动作及手眼身法步的变化。相信这样的课堂既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而且记得牢的基础上提高了人文素养,加强了美育建设。

(三)教学内容:课程有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

在众多课程中,有些课程具有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基底,让课程更加有意义,传承并发扬千年中华文化,艺术公共基础课同样也肩负着这样的使命,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使中华文化广泛流传,是本课程的亮点。比如,书法、国画、民族舞、民乐演奏、民歌、民谣等都是非常好的公共艺术基础的首选,传承中华文化的课程。

2.非遗进入课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更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独特遗产,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对非遗保护工作愈加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与法律,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如黑龙江省大庆市有多个非遗项目走进大学校园开展授课和传承活动,“蒙古族四胡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王氏刺绣”等均已进入校园,目前东北石油大学已经开设的“非遗进校园”课程是北方民俗剪纸、工业版画和芦苇画。运用非遗传承人与校内专任教师互相配合的“双师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学期末能够把学生的作业作为展品展示给学校与大众,这不仅使非遗得到了保护与传承,也使学生零距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教学评价:课程有展示

1.展演适度配合

在上学期的课程结业时,东北石油大学进行了国画以及书法、爵士舞、剪纸的综合展示,并对于来校访问的英国、德国、韩国等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了体验式教学,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与效果,这就是展演配合教学得到的惊喜效果。

2.成果带动教学

在连续五届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东北石油大学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每学期结束后学生的舞台表演及艺术作品展览,均能把公共艺术课程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文理科的学生能体会到专业以外的不同风格的成就感,虽然其作品对于专业学生来说还很青涩、不够成熟,但在其艺术感知中这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之后的公共艺术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及其他低年级选课时这些艺术成果的展演就是其选课的动力与参照。无形中起到了宣传与鼓励的作用。

3.加强全过程评价

在2018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重点强调加强过程考核,把评价教学结果与评价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评估方式主观、单一、片面,学校将逐步健全评估体系,力争使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评价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鼓励和激励学生,尤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和多元评估。同时,也要把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等作为艺术教育评估的重要内容。要研究和改进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决策的评价;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制度建设,并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和素质教育检查、督导、评估的指标之中。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保障措施

以上一系列对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需要有力的措施进行保障,有了保障环节才能使教学改革正常推进,使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全方位提升素质教育,保障措施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管理

建立以学校教务处为牵头单位的全校公共艺术课程规划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制订公共艺术课程的长期与短期发展规划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统筹学校资源、协调各个部门以推进公共艺术课程发展;同时,负责全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和公共艺术课程活动的开展,进行教学评估与督导,使高校的艺术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保证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公共艺术课程经费投入。经费投入主要包括三方面:

1.硬件方面的投入

按要求添置进行公共艺术课程所需的器材、设备等,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软件方面的投入

主要包括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进修培训及教材研发和艺术科学研究、奖励等。

3.艺术活动的投入

主要是艺术社团的建设、艺术活动的开展,艺术节的组织,艺术展演等各种艺术活动均有序开展且成果突出。让学生的课堂内容与实践形式有所延伸与拓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加大投入,列入预算,确保足额投入和有效使用,并且专款专用。艺术教育属于高投入事业,需要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艺术教育的有效、健康、长远发展。

(三)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和黑龙江省公共艺术课程建设阶段性目标,东北石油大学将精心组织教师开展相关选修课的建设工作,推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龙江地方特色的艺术内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课堂,并充分发挥学校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作用,加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方面的课程建设,逐步开齐、开足公共艺术课程课程,增加必修课与选修课科目,并纳入学分管理。

《指导方案》中指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公共艺术课程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将从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公共艺术课程教师队伍。搭建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师资整体水平。积极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和以赛代训活动,组织“优质课”“微课”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公共艺术课程。通过进修、培训、观摩、考查、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培养一批专职教师。同时,吸纳优秀专家、学者或艺术家做兼职教师,建构一支结构均衡、技艺精专、适应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鼓励相关教师外出学习地方特色课程,如鱼皮画、麦秸画、赫哲族口弦艺术、马头琴、蒙古四胡、呼麦等,并提供经费支持,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丰富公共艺术课程类别,促进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学科建设发展。

(五)加强公共艺术课程教材建设

艺术课程教材从宏观规划到具体编写的步骤实施,最终编撰出适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并具有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教材。加强高校艺术课程教材建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普及性教材建设

本着普及艺术的目标,既要区别于专业教材,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同时也要符合普及艺术教育的特点。侧重以赏析类、史论类和技能技巧教材为主,如《中国绘画及名画鉴赏》等。

2.地方特色教材建设

针对地方性高校而开设的带有地方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艺术课程而编写的教材。艺术教材应具有地方性、民族性、风格迥异,富有特色,如《芦苇画制作艺术》等。

3.综合性课程教材建设

综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统整为一门新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如《艺术导论》等。

4.艺术电子教材建设

电子教材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教学当中的一种新兴教材形式。电子教材具有容量大、教学直观和图文并茂的立体交叉应用的特点,并且不受时空限制,既可集中教学,又可网上分散教学,尤其是艺术类学科更需要音像教学的直观配套手段,使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与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

(六)大力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活动

加强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类社团建设,积极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活动。一是成立大学生舞蹈团、大学生书法社团、大学生合唱团、大学生电声乐队等,加强大学生艺术团等建设,打造成品牌艺术团体。二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不同层次、规格、主题的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在中国一些传统节日和重要的纪念日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节日举行艺术展演等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艺术团展演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周末音乐会、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大型精品汇演及汇展。三是倡导和开展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校园活动。四是积极开展艺术交流活动,每年推选好的作品参加哈尔滨之夏艺术节、大庆之冬艺术节、大庆湿地文化节、大学生艺术节、肇源荷花节、杜尔伯特那达慕旅游文化节、激情之夏文化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经过实践,学生大面积受益,并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得到各方面的好评。

(七)建立校外艺术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下一步将建立艺术教育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并采取多种形式,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群众艺术馆等建立长期联系,保障实践基地的相对稳定,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实践需要,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让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整体策划过程、组织与管理工作,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了综合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0年全国教育美育工作会议上说:“把美育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让美育将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4]艺术不再是兴趣课,而是必修课。

猜你喜欢
教材艺术课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