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丽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如何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是高等教育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很多高校大学生无论是对自己专业的选择,还是未来从事的职业定位,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就必然会导致就业困难,就业后跳槽频繁等问题的出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以便尽早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寻求发展的最佳路径,早日实现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弄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哪、自己的性格究竟适合做哪种职业、自己的职业能力能否满足目标职业的要求等,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可以帮助其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迅速准确地为自己定位,扬长避短,清楚自己想做什么,适合什么,未来有可能在哪方面取得成功,逐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形成职业意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出全面、长远的规划[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的相关知识,做好职业认知。职业认知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高职学生年龄较小,与外界接触较少,对某一种职业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靠想当然,而科学的职业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职业的诸多方面,而后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2]。目标的确立会使学生不再感到迷茫困惑,有的放矢,增强学习的动力,为今后能顺利就业打牢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未来从业的稳定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市场信息,以及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最新要求,通过评估个人的职业目标与自身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错路,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实践,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努力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为将来顺利就业增加筹码。
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必须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与需求才能实现其价值。各高校应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提高课程教育的效果。只有持续关注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紧随变化及时调整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讲授内容等,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都只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就业指导,中间两三年的时间都没有对学生进行持续跟进和指导,持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课程建设系统性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在四年的时间里要确定不同的规划目标,完成不同的规划任务。但目前,只有两个学期的集中开课,造成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听教师的理论灌输,不能深入体会所学内容,也就制定不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现阶段,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来讲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研室,而是将课程的教学与管理依托于思政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或就业管理部门,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就业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或者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或者依据自身的有限经验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化程度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需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目前,各高校只是简单采取“拿来主义”,把上级对课程建设的通知要求直接实施到课程当中,没有结合专业的特点去研究和设置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而且,很多高校由于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有限等原因,授课班型较大,每个授课班级大约80—100名学生,或者更多,导致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教育的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现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过多地讲授了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相关理论,实践教学严重缺失。纯理论讲解不能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社会发展、企业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节使课程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连接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理解吸收,继而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由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发达国家要晚,在测评工具方面比较欠缺。目前,大多是引进国外的测评工具,但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很多测评问题的设置和选择与现在的实际情况不是十分符合,测评的结果也不是十分准确和理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虽然进行过职业测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帮助,职业测评工具的不适用严重影响了职业测评效果。
1.思想上不够重视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就已经足够了,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毕竟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学校教育应该以专业课为主,其他课程都应该为专业课让路。这种错误的认识造成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门的教研室,课程设置不系统,课程安排课时较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的教学实效。
2.课程管理体系不完善
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对保证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的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会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是由学校的招生与就业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或思想政治教研部等几个部门共同负责开展的,由于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如果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计划与安排,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有时还可能出现互相推诿的问题。
1.教师队伍构成复杂,专业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几乎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大多是由思政课教师、就业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或辅导员等兼任,专业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导致在对学生在进行指导的时候不够专业和全面,不能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任课教师本身职业阅历不丰富,专业化培训又存在不足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毕业以后就进入所在单位参加工作,没有机会对其他职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参加工作后,由于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就会相对减少,错失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理论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了理论学习上的不足,进而出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候不能游刃有余。
1.学习没有目标,学习动力不足
很多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考大学或考个好大学。进入大学以后,因为已经完成了这一目标,在学习上就开始得过且过,生活中行为散漫、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应试教育下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使其缺乏主动的求知精神,不会主动去了解社会最新的发展方向,也不去了解对口单位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更谈不上跟随着发展变化去主动进行自己调节和自我完善。
2.对所学专业缺乏深入了解,专业选择受外部力量影响较大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十分了解,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定位不够准确。之所以选择所学专业,主要依靠家长、亲戚朋友或老师的推荐,对所学专业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还有部分学生是由学校调剂的专业。这种专业选择方式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而是完全借助于外部力量,往往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厌学、弃学[3]。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单位因为对就业环境、实际工作内容等方面的不适应,很难在企业长期干下去,频繁跳槽。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工作。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本身要经历一个意识、探索、实践、总结、反思、再调整、再实践的行为过程,所以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任重而道远,各高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工作,把此项工作和专业教育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努力钻研,共同探索,以加大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改革的速度和深度。
各高校必须从思想上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的教研室,加强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既可以采取“外部引进”的方式,
从社会上引进职业生涯规划师,使其发挥课程带头人的作用,以之为核心力量建立教学团队;又可以同时采用“内部培养”的方式,内部加大对自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到对口单位挂职锻炼的机会,使其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和企业实际,明确现阶段企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以便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能够传递更实用有效的信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的特殊性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应当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安排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内容[4]。刚入大学的一年级,主要侧重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体会与高中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开始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到了大学的第二、三年级,在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专业课程之后,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环境,进行专业的职业探索、职业认知,初步树立职业目标,尽早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大学的最后一年,要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求职信息,掌握简历制作的方法和技巧等,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大多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而且课程结束之后就要求学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欠缺科学性。当学生参加工作后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不满意时,就会陷入迷茫困惑,这时就不可避免地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新的职业目标,费时费力,为尽量少走弯路,各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如果学生没有真正进入企业里面去实习,只能宽泛地知道自己未来要进入某一类企业,但企业中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是什么却不清楚。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验以后决定是否要进入这个行业,自己的能力素质是否能够满足这一岗位具体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及时改进调整[5]。
目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基本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这就会出现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教育必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来开展,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育和指导内容,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任课教师可以和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联系,结合专业情况和专业特点在课程里进行深度分析,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群介绍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最新要求,从专业的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指导活动。
目前,我国还没有本土化的职业测评工具,现阶段所使用的职业测评工具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这些测评工具的研发是建立在西方国家职业分类基础上的,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因此,不能简单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职业测评工具,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和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和速度,加强职业测评工具的本土化建设,早日研发出自己的职业测评工具。也可以在国外已有的测评工具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形成一个成熟可靠,在中国可以广泛适用的测评工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