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诗词的主要价值取向

2020-01-19 08:29:01
关键词:诗词

李 义 凡

(周口师范学院 院长办公室,河南 周口 466001)

价值观是以世界观为基础的一套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判断系统,是人们评价某种事物或行为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标准,是选择行为目标的准则。价值取向则是人们依据自己信奉的价值标准,对某种事物、行为、目标进行评价、选择的态度和方向。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中就会表现出相应的价值取向。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而且是一位气质非凡、风格特异、充满浪漫激情的伟大诗人。而这种诗人气质和“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诗风,又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独特性格密切相关。毛泽东诗词自1957年第一次集中公开出版以来,已先后被译成英、俄、德、日等20余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已出版的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超过百部,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以千万计。关于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取向的研究,目前的成果还不多。深入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取向,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集多“家”于一身的毛泽东。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取向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归纳。限于篇幅,本文择要从四个方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爱国主义

应该说,爱国主义是毛泽东诗词根本的核心的价值取向,是其他价值取向的基础。在毛泽东的文章、诗词及其革命实践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思想,视野广阔、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拯救民族危亡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毛泽东首先用诗词表达了拯救民族危亡、为国报仇雪耻的爱国情怀。1915年,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得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后,在师生们编印的反日文章合订本《明耻篇》的封面上愤然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7页。在这首四言诗中,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易昌陶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和挚友,1915年3月因病早逝。民族危亡的时局和挚友早逝的悲痛使毛泽东放声悲歌,写下了《五古·挽易昌陶》。诗中首先诉说失去挚友的痛苦:“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并把对挚友的哀思与国家饱受欺辱的不幸联系起来,放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55—156页。我认为“东海”之后四句是该诗的核心,意为日本和沙俄都是我们的仇敌,靠谁驱逐这些凶恶敌人呢?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义不容辞。以下所引用毛泽东诗词的句子,凡出自《毛泽东诗词集》的,均只注明诗词题目和创作时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7年4月毛泽东创作了四言诗《祭黄帝陵》,其中写道:“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3)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87页。这篇祭文既是毛泽东号召全民抗战的宣言书,也是随后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师表”,表达了誓死捍卫国家主权、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二)讴歌大好山河

不吝笔墨地讴歌祖国大好山河,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他讴歌秀美的南国景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1925年)“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他讴歌壮丽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雪》,1936年2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这种讴歌绝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一个文人触景生情的雅兴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表达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所以,他的诗词中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1925年)的诘问和忧虑,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沁园春·长沙》,1925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1936年2月)的自信和霸气。他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1949年6月)的豪情壮志,最终实现“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的宏伟目标。

(三)建设富强国家、实现世界大同

在毛泽东诗词中,爱国主义情怀常常艺术化地升华为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中国、实现人类解放和世界大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充满自信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9页。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这种历史使命感表现得更加充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即将到达陕北,抗日救亡迫在眉睫、民族解放任重道远,毛泽东在翻越与昆仑山南支脉相接的岷山时,创作了《念奴娇·昆仑》,表达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彻底改造旧世界、实现人类解放的宏伟理想。昆仑山在该词中是否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5)郭思敏:《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6—108页。。但历史上很多人都把它视为中国的象征。遥望横空出世、蜿蜒不绝、终年积雪的昆仑山,毛泽东犹如背靠苍天的巨人,评说它的“千秋功罪”,决心对它进行彻底改造。“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他不但要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太平,而且要让世界与中国同凉热——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和人类解放。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该首词中赋予昆仑山“罪恶深重的形象”,“违背事实地把它妖魔化了”,把它“裁为三截”是“错斩”,是“违背民族心理的严厉判决”(6)吕家乡:《毛泽东诗词再论》,《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3第12期。。须知,诗词创作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白;对毛泽东诗词中的思想和寓意,应该与他的政论性著作联系起来理解,但又不能把二者等同或对立起来。比如不能因为《贺新郎·读史》中说三皇五帝的神圣传说是骗人的故事,就认定毛泽东在否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况且,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山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科学考察才认定的,这两座山脉离昆仑山脉很近,《山海经》中还有“河出昆仑”之说,毛泽东这里把“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原因归于昆仑积雪的“夏日消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违背事实”。在豪放浪漫的诗意中挥洒理想、用诗词的艺术语言表达政治抱负,这是毛泽东诗词的突出特色。忽视这一点,就难免对毛泽东诗词产生误解。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写下这样的批注:“革命尚未全成,同志仍须努力。港台一带,饕蚊尚多,西方世界,饕蚊成阵。安得全世界各民族千百万愚公,用他们自己的移山办法,把蚊阵一扫而空,岂不伟哉!试仿陆放翁曰: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勿忘告马翁。”(7)萧珠山:《可作毛泽东诗词自序读的一段文字——解读〈毛泽东诗词19首〉第一条批注》,《党的文献》,2007年第4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但要有“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勇气,而且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的精神,努力建设新中国。1956年,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之时,毛泽东于5月底从长沙到达武汉,视察了武汉长江大桥施工现场,指导了长江开发建设远景规划,于6月初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他兴致极高,仰望寥廓楚天,俯视滚滚东流、不舍昼夜的长江,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入斯夫”的词句,勉励人们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发图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还描绘了新中国建设的壮丽蓝图:“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国人民不但要建成武汉长江大桥,让天堑变为通途,而且还要在三峡修建大坝,切断长江,变高峡为平湖。他坚信这些宏伟蓝图完成后,中国将“旧貌变新颜”,变成“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的美丽国度,让全世界刮目相看。1961年9月,他把这首词书赠来访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建设美丽富强新中国的高度自信和热切期盼。

二、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毛泽东爱国主义情怀的逻辑延伸。在毛泽东心目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体,爱民是爱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说:“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1005页。。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他的诗词中主要体现在人民创造历史、礼赞人民革命和人民利益至上等方面。

(一)人民创造历史

在毛泽东的著作里,“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或“劳动人民”是社会地位极高、使用频率极高的同一个概念。他始终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10)《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53页。。所以,他始终对中国社会的根基——劳动人民(主要是工人农民)倾注着满腔的热爱。在毛泽东许多抒情诗词中,抒情主人公既是作者自己,又是超越了自己的人民群众。1931年春,在中央红军粉碎蒋介石的第一次大“围剿”后,毛泽东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词中借用《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共工的神话故事,来说明人民革命的伟大力量,还赋予这个神话全新的思想内涵,认为共工没有死,是胜利的英雄(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4—35页。传说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又是水神,力大无比、脾气暴躁,不满颛顼的统治,起而造反,失败之际一头撞向擎天之柱不周山,改变了天地的形势。这首词首次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发表时,毛泽东对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作了较长的注释。。这个大英雄形象其实是共产党和革命人民的集体英雄形象。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一连列举出中国历史上五个杰出帝王,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武功甚盛,但文治成就却略有逊色,而成吉思汗则“只识弯弓射大雕”——仅以武功见长。他用“俱往矣”来说明这些杰出帝王都已成为过去,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说明真正创造历史、主宰中国命运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词中的“风流人物”何指,是个体还是群体,学界见仁见智。1958年12月毛泽东自注为“无产阶级”。不少注家解说为无产阶级杰出人物或革命领袖。我认为,应该结合这首词创作和发表的历史背景,与毛泽东其他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理解,这个“风流人物”既是毛泽东本人,又并非毛泽东一人,而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二)礼赞人民革命

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把“民众的大联合”视为改造黑暗社会、拯救人类于苦难的“根本方法”,认为“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曀皆开”(1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86页。。即只有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进行革命,才能彻底扫除中国社会的阴霾。

1927年秋,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他在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所作的《西江月·秋收起义》,突出描写了人民革命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创作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正是由于军阀地主等反动派的残酷剥削压迫,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人民拿起武器奋勇反抗。在诗中,当年革命人民与反动派拼死搏斗的壮烈场面恍如昨日;革命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和“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升平景象,又让他感慨不已。1964年春,他在《贺新郎·读史》的下阕,热情讴歌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给人民革命以极高的礼赞:“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他用诗的语言告诉人们,历史上关于三皇五帝的神圣传说,其实是英雄创造历史的骗人的故事,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三)人民利益至上

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定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毛泽东诗词中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艺术再现。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他高度赞赏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认为它“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1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77页。。他在《七律·忆重庆谈判》中,用“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等诗句(15)沙先贵:《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8页。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和吴正裕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等书中都没有收录这首诗,但一些学者在有关研究论著中引用过,认为它作于1945年,其中“遍地哀鸿满城血”一句,另作“遍地哀鸿遍地血”。,表达救民于水火,实现耕者有其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抱负。1958年7月,当他从《人民日报》上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之后,欣喜不已,夜不能寐,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该诗用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力,由人间灾难联想到与天上牛郎的对话,抒发了曾让神医华佗无奈、长期危害人民健康、夺走无数生命的血吸虫病被消灭之后的喜悦心情,描绘了风调雨顺、天遂人愿、人人圣贤、干劲冲天的理想社会画面:“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正因为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所以毛泽东把官僚主义和腐败分子(现象)视为党变修、国变色的基础,比喻为“千重恶”、“万种邪”和“败叶”(16)郭思敏:《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9页。“邪恶”之喻见《七律·读报》,1959年11月。“败叶”之喻见《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在毛泽东晚年诗词中,用“邪恶”、“虫妖”、“万怪”、“饕蚊”和“败叶”等概念所比喻的对象,包括官僚主义和腐败分子,但主要是指“帝、修、反”等一切反动势力。,反复用激烈的言辞进行抨击。到了1962年1月,他甚至认定:蜕化变质的官僚主义分子是骑在人民头上拉屎拉尿的“小蒋介石”,对其中罪大恶极者,不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0页。。他决心要用“一阵风雷惊世界”的手段,使“青松怒向苍天发”,让“败叶纷随碧水驰”(《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

三、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

坚毅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价值取向,是爱国主义和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逻辑延伸。毛泽东始终认为,要真正爱国爱民,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世界大同,革命者必须有“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那样的坚毅乐观的英雄气概和乐观胸怀。可以说,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是毛泽东的基本人生态度和心理、行为价值取向。在他的诗词中,这种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藐视艰难险阻

在毛泽东看来,那些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视“万户侯”为粪土的人是英雄;敢于“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虽历经艰难险阻,仍奋斗不息,终于笑傲于“山花烂漫时”的人,更是英雄。

1961—1963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年份。国内国民经济极端困难,国民党蒋介石仍在准备反攻大陆。国际上美国继续对我敌视封锁,意大利和美国共产党追随苏联反华;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印度侵犯西藏,国际上各种敌对势力形成了反华大合唱。面对这样的形势,毛泽东先后创作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冬云》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诗词。《七律·冬云》上阕描述当时的严峻形势:“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泄,大地微微暖气吹。”下阕展示他“独有英雄驱虎豹”的英雄气概、“梅花欢喜漫天雪”的铮铮傲骨和“冻死苍蝇未足奇”的乐观情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帝、修、反”掀起的反华浪潮比喻为“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1965年5月,毛泽东在时隔38年后重上井冈山,在同时、同地以同见、同忆抒发同感、同思,创作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歌颂井冈新貌,缅怀斗争岁月,抒发壮志豪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勉励人们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虽然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也有“西北望,射天狼”,“北定中原,统一国家”的壮志,但都终究陷入“早生华发”、“人生如梦”、“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消极遁世心态。与他们相比,毛泽东的诗词中始终洋溢着积极入世、奋斗不息、昂扬进取、蔑视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坚毅沉着自信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或敌人的围攻咒骂,毛泽东在心理上始终坚定沉着,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他说他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其中就包括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他特别赞赏鲁迅“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坚毅品格。

1932年,毛泽东受到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者的排挤,被调离军事领导岗位,专做政府工作。次年夏,蒋介石正加紧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大“围剿”,革命形势处于非常艰难的阶段。毛泽东在外出视察工作返回瑞金县城途中路过大柏地,适逢雨后放晴。心情复杂的他,登上山岭,触景生情,回想起当年红军在大柏地的英勇战斗,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抒发了“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18)郭思敏:《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9页。关于《菩萨蛮·大柏地》的主题是什么,国内学界有多种理解。我取王颖先生的解说——其主题在于抒发高度乐观的革命情怀。。1934年夏,国民党大军逼近中央苏区腹地瑞金,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已胜利无望,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面临战略转移的危局,毛泽东写下了《清平乐·会昌》。尽管心情郁闷,但他仍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的词句,表达了挽救危局、争取胜利的强烈自信。可以说,这首词是“诗人身处政治逆境和革命大局严峻岁月里高唱的自信歌,言说了他再创辉煌的政治抱负”(19)沈朝辅:《论毛泽东第二次总结诗词创作》,《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关于《清平乐·会昌》的寓意是什么,国内学界亦有多种理解,我取沈朝辅和万文武先生的解说,另见吴正裕主编《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125页。。

1960年代初,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提议编辑出版《不怕鬼的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不要怕“鬼”,认为“一切革命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都不过是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和曲折,都是可以克服、可以扭转的。事物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下通过斗争同它的对方交换位置,向着它的对方的地位转化的”(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426-427页。。他不但在《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中展示了“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而且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中表达了“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信心和决心。随后又号召全国军民向“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的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以坚毅自信的态度面对困难,“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

四、偏好“动”“变”“斗”

偏好运动、变化和斗争的价值取向是前三个价值取向在实践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因为在毛泽东看来,要实现救国救民、人民民主、国家富强乃至世界大同的宏大理想,不但要有坚毅乐观、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而且还要有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运动、变化、斗争就是毛泽东指导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他一生所推崇的实践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确切地讲,鲜明、热烈的‘动·变·斗’生存风格,才是毛泽东浪漫情怀与诗化气质最本质的规定。”(21)何显明:《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212页。这种价值取向在毛泽东的文章和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哲学思想基础

早在1917-1918年,毛泽东在阅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就鲜明地表达了一切皆变、皆动的世界观,表达了喜欢大动荡时期的历史,不喜欢和平年代的历史的价值观,甚至认为喜欢动荡变化是人性使然,“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2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也,生死也皆变化也。既无生灭,而只有变化,且必有变化,则成于此必毁于彼,毁于彼者必成于此,成非生,毁非灭也”(23)《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99—200页。。肯定运动、变化,就意味着肯定抵抗、斗争。青年毛泽东对抵抗、斗争的宇宙法则给予了热情赞美,对泡尔生《伦理学原理》中“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的论断大加赞赏,批注为:“至真之理。至澈之言。”(2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182页。他甚至把人类文明史片面地概括为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2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7页。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3页。。新中国成立后,他几乎把矛盾的斗争性作用夸大到极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2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14页。新中国成立以后之所以群众运动连绵不断、高潮迭起,成为毛泽东治党治国最得心应手的方法,关于“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论断,都可以从他的世界观中得到解释。可以说,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形成的宇宙万物皆在运动、斗争中变化发展的世界观终生未变,这是他偏好“动”“变”“斗”的实践价值取向的思想基础。

(二)“斗争——巨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以上述世界观为理论基础,毛泽东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斗争——巨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结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前四句,表达的是人民革命斗争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人激动不已的心情。后四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不仅表达了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而且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作对比,说明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沧海桑田的巨变是“人间正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顺乎这个规律。1964年3月,毛泽东对《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解释该诗的最后两句,说这是借用李贺的句子。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都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人间正道是沧桑,意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沧桑巨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964年春,毛泽东在阅读了《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后,创作了《贺新郎·读史》,以高度精练的笔墨,艺术地表达了他的唯物史观,“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个飞跃,被短短几句诗精练概括,由猿到人的漫长进化历程,仿佛在“相揖别”的一刹那实现。进入人类社会后,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艰难历程,被浓缩为“只几个石头磨过”,“铜铁炉中翻火焰”等几幅生动画面。“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这四句形象地概括了人类几千年历史上部落、民族、国家和阶级之间矛盾之尖锐、战争之残酷,诠释了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28)这首咏史诗词被称为毛泽东晚年诗词中的“压卷之作”。陈晋先生称之为“千秋一阕”、“千年一叹”。对“人世难逢开口笑”等四句,学界理解的角度和层次有别,我赞成陈晋和张贻玖的理解。见陈晋《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万卷出版公司2004年第1版,第297-298页。郭思敏主编《毛泽东诗词辨析》,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293页。。

(三)敢于斗争、乐于斗争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期,毛泽东就有如下惊世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25页。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22页。。新中国成立后,他甚至提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如下命题:“无产阶级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不斗争就不能进步。中国有八亿人口,不斗行吗”(31)高凯、于玲:《毛泽东大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73、713页。?!这些名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毛泽东敢斗、乐斗的性格与价值取向。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面对任何敌人的围攻,毛泽东在心理上从来都沉着自信——“乱云飞渡仍从容”,在行动上从来都选择应战、回击——“金猴奋起千钧棒”、“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陈晋认为,从1959年到1973年,毛泽东的25首诗词有一条行迹明显的“相乘之脉”,即“一条政治‘突围’的心路”。“其晚年作品的基调,越来越明显地浓缩为一个重要主题……这就是‘反修防修’、‘继续革命’”(32)陈晋:《“突围”心路——毛泽东晚年诗词辨析》,《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2辑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58页。。这条“突围”心路,实际就是他敢斗、乐斗的抗争之路。毛泽东在晚年诗词中,经常用“昆鸡”、“虫妖”、“万怪”和“饕蚊”等概念比喻“帝、修、反”等反动势力,用“鲲鹏”、“老鹰”、“金猴”和“松柏”等概念比喻革命势力,用“风雷动、旌旗奋”、“挥黄钺”等词汇比喻革命者的抗争反击手段;经常构思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意象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示他敢斗、乐斗的性格和价值观取向。虽然这些以政治突围和抗争为主题的诗词,其艺术水平整体上不如从前,但可以想象,通过奋勇抗争取得“万怪烟消云落”(《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伟大胜利的诗人,有何等的自豪和快感!

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融会贯通,集中展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独特的性格。其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逐步展开。这些主要价值取向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然,毛泽东诗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其中的某些价值取向也难免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前人。

猜你喜欢
诗词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8期)2020-01-06 07:39:3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2:5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4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2期)2019-08-27 01:59:12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 03:05:0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0:52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8年8期)2018-12-06 09: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