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梦桃
(大连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当提到英国文学戏剧时,首先想到的是莎士比亚。莎翁出色的戏剧创作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下,都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由于莎士比亚戏剧般的光辉,其他一些剧作家和戏剧就被忽视了,这其中就包括克里斯托弗·马洛[1]。然而,由于马洛在编剧方面的卓越才能,因此,不能轻视其作品及影响力。马洛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年)的演员、诗人和剧作家,可被视为大学智者(the University Wits)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马洛仅晚于莎士比亚几个月出生,开始是一名奥维德派诗人,于29岁时被杀,可能是因为一场小酒馆争斗,也或许是出于政治上的阴谋。马洛的命运十分不幸,莎士比亚前所未有的力量一直遮挡着其在戏剧性上的表现。人们现在读到的马洛是莎士比亚的前身,因为莎翁当年也是开始作为奥维德派诗人开启职业生涯的。将马洛与莎士比亚相比,前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可言。但没有人能预言马洛再活25年,戏剧界会如何发展。马洛在六到七年的短暂时间里写了七部戏剧。按照其写作的时间排序,有五部较为重要的戏剧,分别是:《帖木儿大帝》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以及《爱德华二世》。在马洛的五部戏剧中,无论从内容、人物描写还是剧情安排等方面,《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对读者和观众来说都是最有吸引力的。
1.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推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写于1592年,其完成的确切日期尚不确定,因为其是在完成10年后才得以出版。这个故事是基于一个古老的德国传说进行改编,马洛则根据自己的目的自由地重塑了这个故事,使这出戏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通过知识获得无限力量的渴望。个人将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以获得知识的想法是基督教民间传说中的古老主题。尽管在马洛的戏剧之前已有浮士德主题的相关文学作品,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该故事的第一个著名版本。同时,“浮士德式交易”一词已进入英语词典,指从长期来看,为获得短期利益而付出巨大代价的任何交易。
2.一个悲惨的故事
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浮士德博士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德国学者,其对传统知识形式(逻辑、医学、法律、宗教)的局限性感到不满,并决定练习法术。浮士德的朋友瓦尔德斯和科尼利厄斯指导其学习法术学,之后浮士德通过召唤魔鬼靡非斯托弗利斯(Mephastophilis)开启了其魔术法师职业生涯。尽管靡非斯托弗利斯曾警告过他地狱有多么恐怖,浮士德依然敦促魔鬼回到他的主人撒旦(Lucifer)身边,并提出想用自己的灵魂来换取魔鬼给他提供24年服务的想法。
撒旦接受了浮士德的提议。浮士德此时已经心存些许疑虑,怀疑自己是否应该悔改并拯救自己的灵魂。最后,浮士德还是同意并以鲜血签署了这笔交易。与此同时,在浮士德的手臂上立即出现了拉丁字母“Homo fuge”的字样,意为“飞翔吧,人类”。在这之后,魔鬼回答了浮士德有关世界本质的所有问题,却没有告诉他是谁创造了宇宙。
带着靡非斯托弗利斯赋予他的新能力,浮士德开始旅行。浮士德到罗马教皇的法院去,使自己隐身,并玩了一系列的把戏。发生这些事后,浮士德穿越欧洲法院,其名声随行而散。之后,浮士德继续他的旅行,在沿途的一个赛马场也耍了些把戏。最终,浮士德被邀请来到范霍尔特公爵的宫廷,在那里他做出了许多壮举。
在与撒旦达成交易的24年期限即将结束之际,浮士德开始惧怕马上来临的死亡。浮士德曾让魔鬼叫来了古代世界的著名美女,特洛伊的海伦,并利用她的存在打动了一群学者。一位老人敦促浮士德悔改,却被无情赶走。浮士德再次召唤海伦,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但是,召唤的时长也越来越短。后来,浮士德不得不向学者们展示了他与撒旦签署的契约,这也使大家格外震惊,决心虔诚为他祈祷。在契约到期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浮士德最终被心中的恐惧和悔恨征服。浮士德乞求怜悯,但为时已晚。午夜时分,一大群魔鬼出现,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地狱。然而,无论浮士德的命运有多悲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这部戏剧中,马洛如何成功地代表了戏剧的中心主题,以及导致浮士德悲剧结局的深刻原因。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作为马洛著名的戏剧之一,十分值得关注。当具体到戏剧的深度时,会发现比较有趣的部分在于其中心主题——“欲望导致终结”。
看过《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后,也许最困难也最具挑战性的是找到作品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不会暴露出他作品中存在的质疑性。可以把浮士德博士故事的中心话题——和马洛的所有作品一样——描述为是有关意志实现的主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对“意志”是什么,“实现”是什么会感到困惑。实际上,浮士德博士并没有告诉读者一个成功者的故事,而是将“意志”或“欲望”转化为悲剧的结局。这也可以看作是这部剧的一个特殊点。浮士德贪婪的欲望和最终的命运似乎完全相反,但事实上从浮士德一开始就决定要学习更多,拥有更多,他的命运,—确切地说是他的欲望注定要结束。
Hunter曾描述道:“每当这部戏剧提出浮士德想要得到什么时,它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将注意力从浮士德欲望的表面转移到它本源本体的模糊性上”。欲望本身似乎不再是一种自然的习性,正如浮士德也曾无意间提及过,欲望是一种“绝望的事业”。浮士德牺牲自己,证实了他自相矛盾的满足感、渴望和匮乏。在剧中有这样的情节内容来表达浮士德的内心所想:
我怎么会对这件事感到骄傲呢?
我能让魔鬼把我想要的东西拿来吗,
把所有模棱两可的地方都给我讲清楚,
我会做什么绝望的事业?
当浮士德接近他想要的东西时,作为观众和读者,更清楚地知道他已远离原地。因此,整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人不断恶化的过程。
分析浮士德的欲望追求和他最终所获之间的矛盾性,还应把注意力集中在马洛是如何使用技巧来向人们展示浮士德意志实现的终结。在这部戏剧中,主旋律“欲望的终结”,或者确切地说是“欲望导致终结”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和读者,这就要求通过其深邃的语言和具体的重复话语来审视其深层的意义。就这部戏剧的语言风格而言,可以说《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运用了极其特别的语言魅力——为了展现戏剧的中心主题,马洛应用了独特的语言设计,使其和谐而统一。
1.“终结”(end)的使用在突出主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对“欲望终结”母题的一个明确定义,“终结”这个词在戏剧中经常出现。考虑到“终结”是与故事相关的最鲜明的主题,为了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这出戏,应该从“终结”这个词及其同源词出发,去联系其与“身体”“意志”和“时间”等这样的术语交织在一起时的表达。在剧中所有的词中,“终结”可能是最直接地反映中心复杂性的一个词。笔者可以清楚地发现,在开场独白中,“终结”一次搭配不同的动词形成了一连串的重复,并且在整个戏剧过程中反复出现。例如,“现在我要立即终结”“非常完美,这张账单已经终结”“你的死亡时间到了最后的终结点”,这种表达在最后的独白展现出的摇摆不定中使剧情达到高潮。
2.语言风格暗示了浮士德的终结
说话者的语言风格在暗示浮士德的“终结”上也发挥了作用。事实上,在每一种情况下,说话者试图说明一件事,表达清楚意思,与所使用的词本身往往都存在着产生歧义、反讽和悖论之间矛盾关系。
例如,“没有终结只限于该死的灵魂”。用“只限于”来限定“终结”,在这种情况下,句子的焦点从理论上转移到对诅咒状态的心理定义上。“有限”和“终结”可以暗示浮士德在与终结的对抗中的两种矛盾情感,终结既是延伸也是深渊。
再举一个例子:“一切都将过去”。“过去”一词的现象学模糊性倾向于把重点放在想象的过程上,通过这一过程,大脑经历时间和死亡,以及其无意识地保存的各种方式,给不再存在的东西以实质性的东西。Dollimore曾评价说:“我们越关注含蓄的模棱两可表达,就越能发现人类意识所具有的怀疑性而又非评判性的探索倾向,这里既不是对浮士德英雄般戏剧人物的认同,也并非是在神学或说教上对他的否定”。
除了象征浮士德命运的“终结”一词外,与“欲望”直接相关的“将” “会”“要”等词也对该剧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用词是最适合浮士德的词语,最能与“欲望”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些词语的频繁出现对于故事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善良天使:浮士德,悔改吧,上帝会可怜你的。
恶魔天使:你是一个灵魂,上帝不能可怜你。
浮士德:谁在我耳边嗡嗡叫,我是个灵魂?
我如此这般,上帝却要可怜我,
如果我悔改,上帝会怜悯我的。
恶魔天使:可是浮士德永远不要后悔。
浮士德:我的心如此坚强,我无法悔改。
Birringer指出,在整个剧本中,这些词在时态、陈述性、疑问性、命令性、宿命性和情绪之间来回变换,在过去和未来、偶然和必然、现实和想象、必要性和可能性之间为主题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界限。这些话并没有强调说话者实现自己的现实能力,而是暗示了一种感觉,在这种感觉中,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是可能的、即将来临而又无限推迟的[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表达出了自己的力量,揭示出主题是一个由恐惧、期待、勉强、等待、记忆和拖延所组成的不稳定复合体。即使是浮士德对“将”“会”和“要”这些词使用了最为强调的陈述性表达用法,从中似乎也暗示出注定要在未来有条件地将其实现之意。在这出戏中,对某事物的意志的存在,对“将”“会”和“要”这些词的需要,意味着一种反抗和不情愿,也意味着一种欲望和意图。
浮士德说话的语气也暗示了他对欲望的渴望。可以说,浮士德计划通过将“缺乏”意义上的“想要”转变为“期望”意义上的“想要”来慰藉“自我”。他特有的表达不是“我愿意”或“我想要”,而是“我要……我要……我要……”。所以,他十分急切地想要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内在自我的存在,而不是一直在无名、空虚地呐喊。例如,“我嘱咐你在我活着的时候等我,做浮士德所吩咐的一切”,“我要什么就给我什么,我要什么就告诉我什么”。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弗利斯之间的这些谈判使他的内心愿望被明确地展现出来。魔鬼在他最焦虑的时候安慰他,并承诺“我将成为你的奴隶,在你身旁等候,会给你比你要求的更多的东西”。实际上,靡非斯托弗利斯与其说是承诺给他“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如说是告诉他不要担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一个怀疑自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因此只能在欲望和占有之间的“自负”空间中维持自己的自我来说,最终所获得的满足感可能是所有人心中最可怕的情景[3]。
马洛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并将其在戏剧艺术的无韵诗体中表达出来。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主人公使用的最有力的话语是富有气势而优美的无韵诗句构成的伟大诗歌,也被许多评论家和文学家称为“马洛的伟大诗句”。马洛不仅表达了人类拥有无限能力的人文主义理想,表达了对权力、知识和财富的渴望,这是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而产生的,但他显然也成功地看到了渴望所带来的荣耀背后的缺陷,并开始令人钦佩地讽刺这种渴望及其悲剧性后果。马洛在创作人物形象方面也一直表现出巨大的力量,在无韵诗体创作上展现出高超的技巧。所有这些方面,马洛都先于莎士比亚,并为后者的戏剧事业发展铺平了道路。最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作为一部主题复杂、意义深远的戏剧,不仅展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让人们可以围绕中心主题展开思考,同时也成功地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该剧的主题。当我们欣赏和赞扬这部戏剧作品时,毫无疑问应该把剧作的辉煌成就归功于这位被称为莎士比亚之前最伟大的英国剧作家之一的人——克里斯托弗·马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