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中共亳州市委党校 综合教研室,安徽 亳州 236800)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其速度大于世界老龄化平均速度。2018年底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指出,我国在2011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增长的中期阶段,即老龄人口快速增长期,预计从2010—2040年这30年间,我国老龄人口增加2.24亿人,年均增长率为3.62%,年均净增达746万,到2040年预计升至23.84%,进入高龄化阶段[1]。
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8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9538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2.4949亿,占比达到17.9%,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6658亿,占比达到11.9%[2]。随着老龄化加速增长,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人口快速增多、失能老人养老困难、家庭养老负担重、养老机构发展无法满足需求、养老资源供给不足及养老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智慧养老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智慧养老信息技术平台,将老年人日常活动、家庭护理、健康检查、紧急救助等服务通过智慧养老技术平台与个人、家庭、机构等有效连接起来。与传统养老所提供的服务相比,“互联网+”智慧养老探索了养老服务业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行业动力,与新时代经社会发展相适应。
为贯彻中央关于养老服务发展和智慧养老相关文件精神,安徽省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智慧养老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徽省智慧养老院建设规范(试行)》等文件,开始在智慧养老发展方面全方位战略部署。亳州市政府为推动智慧养老发展出台了《亳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亳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为养老服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为“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加强政策保障。
亳州市为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突出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实情,已经打造多个智慧城市特色项目。网上办事大厅创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在全国较早实现从让“民众跑腿”到让“数据跑腿”的政府服务转型升级;“我家亳州”APP项目的投入使用,促进信息化成果惠及全市市民;智慧社区项目的开展,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社区等正逐步完善。
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长期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国范围来看,亳州市老龄化程度虽然不算高,但城乡老龄化倒置显著,目前,亳州市城镇老龄人口在老龄人口中占比为5%,农村老龄人口在老龄人口中占比高达14.81%,排在安徽省第1位[1],这加大了智慧养老服务工作的难度。
据有关部门预测,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从2015—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所占老年人口比重从11.5%预计提高至23.2%[3]。截至2017年底,亳州市80—99岁的高龄老人数量为184 670人,占老人总量的比重为21.72%,全省16个地市中排名第1,百岁以上老人511人,全省16个地市中排名第3,高龄人口的快速增加,给智慧养老工作带来更多困难和更大的挑战。此外,亳州市老年人口男女比例不均衡。60岁以上男性老年人数为408 585人,占比11.95%,60岁以上女性老年人数为441 739人,占比14.30%[4]。
目前,亳州市符合入住乡镇卫生院条件的失能五保老人951人,按照个人自愿原则,已入住753人。亳州市失能五保老人数量虽然不多,但供养过程中有不少困难,政府要求按照专业护理人员和失能老人1 : 2配备,养老专业护理人才极度短缺,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
在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并不匹配,养老服务供给侧矛盾突出,亳州市养老供给也存在各种问题。一是养老机构和床位方面。目前,亳州市养老机构多数是公办,社会办较少,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0月,亳州市养老机构有196家,其中公办161家,社会办35家;全市养老机构共有3.2万多张床位,公办近2.6万张,社会办只有6千多张,在机构数和床位数方面,社会办和公办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亳州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不足30张。二是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方面。亳州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比例普遍不高,大部分占50%左右,有的入住率低至15%,入住率高的大约也只有80%,而我市大部分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高达90%,相比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办养老机构设备建设更加完善,从业人员更专业,能够提供的服务方式更多元化,所以,社会办养老机构更受欢迎,经常会有一床难求的情况。
目前,我国至少需要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员1 000万,而实际供给只有100万左右。从事养老服务行业人员不足,其中专业老年护理人才极度短缺。亳州市目前在养老护理人才的供给上面临的问题是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3.2万多张,从业人员2 000人左右,其中医护人员200人左右,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互联网+”智慧养老要在亳州生根发芽,需加强养老顶层设计,将智慧养老纳入到养老服务业长期发展规划。一是搭建“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智慧养老新布局[5]。制订适合亳州市的智慧养老建设相关规范,针对不同的养老群体制订个性化智慧养老内容,实现养老服务智慧化、多样化。二是建立“互联网+”智慧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在亳州市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智慧养老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养老相关信息的筛选处理等服务,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的互通共享。三是构建“互联网+”智慧养老保险格局。整合老龄人社会保障、健康护理、治理服务等有关数据,快速提升“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精准化和精细化能力。
目前,世界养老硬件产品供给大约有6万种,而我国大约只有2 000种,我国养老服务硬件设施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一是增加对养老硬件设施的投入。如智慧养老操作中心,智能化服务设施、专业化服务器材、日间照料中心、智能化康复辅具等一系列基础设施。二是逐步提高“互联网+”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相较欧美国家,我国养老产品和服务水平有不小差距,相关标准不够完备,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从生活服务、医疗健康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养老产品和服务质量,完善智慧养老服务相关标准。三是不断增加“互联网+”智慧养老相关产品开发的投入,真正融入互联网养老时代。
目前,我国仍以传统形式的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为主。政府应大力推广“互联网+”智慧养老,鼓励社会资源和企业力量加入到养老产业中,加速建设一批“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示范点,形成示范效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优惠,鼓励中医药企业把中医药和“互联网+”智慧养老相结合,创建中医药大健康智慧养老,更好地彰显亳州市药材之都、养生之城、长寿之乡的特色。打造示范点,大范围推广智慧养老建设模式,未来可能成长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智慧养老产业群。
从中国人传统观念到现实情况,目前仍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要针对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实际需求制订差异化、个性化方案,发展集家庭、社区、机构为一体“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引导老人采用智能化定制系统、体征检测、安全防护等高科技服务,通过智慧养老平台为老人提供助餐、就医、出行、感情关怀等全方位服务,采用信息化智能终端智慧养老产品,创新家庭养老理念,促进智慧养老在家庭、社区、机构养老中的应用,创建方便高效、安全健康、高端智慧的养老新路径。
一是要加大养老专业护理人员培训力度,让护理人员更加专业化。政府应鼓励成立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机构,定期开展养老专业知识和智慧养老学习培训,加强普通护工技能培训,培养全能型专业化人才。还可在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结合中医药发展开设特色专业,培育中医药健康养老相关人才。二是政府要从政策层面给予鼓励和引导,逐渐提高有关养老行业专业人员福利待遇,让从业人员得到社会足够的尊重,增强养老服务工作的获得感和认同感,才能够把人才留下来。
“互联网+”智慧养老工作评判标准是老年人自身体验感受。老人是养老服务的第一需求者、直接消费者和最终体验者,面对新型养老模式,要引导老年人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享受智慧养老带来的各种便捷。智慧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相关操作主要是相关工作人员和养老服务人员完成,而涉及老年人的相关操作必须是简单易操作。如特意为老年人开发的智能手环、健康腕表、可穿戴监护设备,可通过“一键智能化”操作,对血压、心电等身体信息进行观察,实现即时管理和预警。
在我国老龄化趋势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皖北地区面对老龄化呈现出老龄人口多、增速快、高龄人口占比大等现实情况,破解养老服务机构供给侧结构矛盾、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给侧结矛盾等难题,传统养老服务无法满足巨大养老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成果,摸索一条符合皖北地区的“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新的发展道路,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多方参与、共同协作,把握信息技术时代养老的发展机会,抓住养老服务相关老年康复、生活需求等智能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机遇,将智慧养老服务产品形成巨大的产业链,使“银发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