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2020-01-19 06:20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东莞大湾人才

王 军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东莞523808)

一、人才发展战略在东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 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东莞正处于转型升级期,区域内高新产业日益增多,到2019年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 500家、新型研发机构32个、科技孵化器48个、博士后科研平台68个。由于与佛山、中山、惠州在产业结构上有部分重叠,同质化的产业导致人才竞争加剧。因此,做好人才战略工作,为产业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提升东莞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二) 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科技竞争力要实现把东莞建设成大湾区乃至全球“制造中心”的目标,创新驱动是内在动力,2019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加快“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不断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要在大湾区实现东莞制造的优势,提高科技竞争力是关键。未来产业、产品的竞争,内在实质是科技的竞争,推动科技前进的是技能人才队伍。

(三)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研究发布了《2017年度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指数评价研究报告》,其中关于广东省城市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同为制造业城市的佛山、东莞、中山和惠州,在转型升级进程中处于第二梯队,东莞在第二梯队中暂居第二,后面依次是中山和佛山,整体的得分上,四个城市差距不大,所以在接下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哪个市能提前做好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做好产业布局,找准发展方向,吸引新兴产业和高端人才,就能提前完成新旧产业动能的转换,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东莞人才工作的短板

(一) 城市形象有待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是人才对城市选择的内在的认知,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可能成为人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做好人才发展工作的第一环。东莞以“国际制造名城”“国家文化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新形象展示给外界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 人才激励政策及公共配套不完善近年来东莞的人才引进的力度大,总量增长明显,但全市对人才的激励、评价方面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引进的人才在发挥作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现行的人才政策对高、中、普通层次的人才各有兼顾,但整个人才政策体系仍存在以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的政策为主,对中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较为缺乏。

(三) 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截止到2018年,东莞全市人力资源总量为170万,中层次人才缺乏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很大。从人才的分布来看,城区片区拥有51.07万人,滨海片区33.68万,松山湖片区31.84万,这三个片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近70 %,在东莞这个以镇为基本单位的地级市,各镇区协调发展需要更合理的人才布局。

(四) 人才的自给能力相对不足在校大学生数量是反映一个地区人才自给能力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湾区城市群除广州以外,其它的城市均属于人才“进口型”,广州每年向社会输出32万中高层次人才,而东莞只有3.27万。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东莞人才发展战略

(一) 以城市职能定位为方向,广纳贤才一是政府主导,为引才提供制度保障。东莞市产业升级后,真正缺少的是大量的中层科技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因此,应该把重心移向中等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前布局人才储备,进一步完善引才政策,实现“错位引进”,在各市“疯抢”高端人才的时候,东莞默默虹吸“中层次”人才,为未来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二是企业参与,为引才提供落地生根的土壤。合理的人才布局应该是高层次人才主要分布于高新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直接与产业和产品对接,才能真正实现“智库”的功能。企业是人才落地和成长的土壤,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要通过引才奖励,比如:优惠税率、灵活“五险一金”缴存比例、降低企业所得税、为企业人才提供子女教育资源等,创造条件让企业主动加入人才引进的队伍。要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建立基于自身发展战略和适应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制度。三是创新举措,为引才拓宽渠道。东莞在立足产业需求的基础上,应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方式,比如:设立人才驿站,以柔性引进等灵活的引才方式,为人才提供过渡与衔接。靶向引进区域外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企业家、艺术家等发展急需人才,依托于人才驿站平台,逐步形成资源整合、互联互通、精准对接、运转高效的柔性引才网络。借鉴“华为引进模式”,加大对国际大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的“整体引进”,以企业流动牵引人才流动,积极为企业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发展空间。

(二) 以城市产业特色为基础,培育专才一是加强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建设步伐。可借鉴深圳做法,在政策、空间、环境上给国内、国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提供支持,吸引它们来东莞创办一流院校,培养一流人才。目前,作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平台之一的松山湖,聚集了2所公办重点大学、1所省重点高职院校和近20 %的人才,特别是聚集了东莞大多数高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松山湖打造一个高等学校集群的“大学生城”和以高新企业、科研院所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城”,把松山湖打造成东莞的创新“智库”。二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东莞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数以百万计的技能产业工人和普通研发人员,这个重任应寄托于东莞的职业教育。目前东莞高职院校一共有4所,其中3所为民办,中等专科学校18所,职业教育的体系相对合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力量相对薄弱。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职业院校(含中专)就读学生80 %以上为本地生源,这部分人才未来留在东莞发展的概率较大。为配合东莞产业布局,需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平台建设,大力支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打通中专、大专、应用本科、应用硕士等学历层次的晋升通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3]。三是完善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东莞应依托职业技术院校,打造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结合产业发展的需要,构建遍布东莞所有镇街、服务东莞行业企业一线员工成长发展的“技能人才培训网”。针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群体,实施课程定制、分类培训,给与接受培训的人员学费和技能证书补助,提高传统工人再学习的动力,提升自身的人才再造能力,促进企业职工的技能迁移、业务提升,助力企业一线员工尽快成长为新型产业工人。

(三) 以城市人文环境为依托,留住人才一是促进人才公平竞争和合理收入分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积极营造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建立注重业绩、重能力、重水平,把学历与能力,专业与专长相结合的人才体系,坚持人才评价标准多元化,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关注人才价值,引入人才市场价位机制,积极进行薪酬制度改革,推行承包兑现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和股份制,形成多元、配套、有效的薪酬激励体制,体现高才高薪、特才特薪的原则。二是打好国家级“森林城市”这张牌,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2015年东莞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是广东省最早被授予这一称号的城市,目前东莞已经建成14个大型森林公园、13个湿地公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对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宜居环境越来越关注,他们想逃离繁华的大都市和嘈杂的大街,东莞恰恰在空间承载力上有较大能力,通过森林城市和文明城市的称号,吸引广深港外溢的高端人才。

猜你喜欢
东莞大湾人才
人才云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