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阳
(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473061)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为此,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理性、客观的文化认知,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在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是主权国家或是某个民族、某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独有的意识形态。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会通过语言、文字、艺术等多类型的文化产品,对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日常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文化是民族独特的精神力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前进和升华。文化自信是主体对本民族文化所持有的积极向上、充分肯定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活力和生命力的继承和发扬。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一是对原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补充与支撑,“四个自信”合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进;二是基于当前我国国民文化认知不够理性、文化认同的归属感不够强烈、文化实践的继承与创新不够深入等现状的反思;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失衡,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和社会实践的正向引导、精神激励作用;四是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在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下,要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历经近三年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完善与进步,朝着更加系统化和鲜明化的方向前进。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伟大的华夏文明,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与命脉,对于世界而言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容忽视的伟大力量。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有效提升了青年学子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传播。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互联网快节奏文化的渗透,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学习兴趣等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与继承。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抗争,破旧立新的革命史,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回了当下的生活,“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为他们树立了价值典范。改革开放四十余年,艰苦奋斗、食不果腹的岁月已经成为往事,物质富足的美好生活使得红色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在一部分青年学子的心中“褪色”,处在价值观塑造期的青年学子难以与革命文化形成“共情”,因而造成了青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内涵认知不足,仅停留在历史书中简单文字的描述,不易形成对革命文化坚定的理想信仰,难以形成对革命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蕴含着一代代优秀青年的集体智慧,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的把握和了解,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更好地继承理论精髓,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然而一直以来,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学习和教育讲解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晦涩难懂、僵化刻板的模式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过于肤浅,对其中蕴含的理论精髓没能准确有效的把握,进而关注度逐渐下降。
高校是青年学子意识形态塑造的主要阵地,在文化自信的培育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育人”和“活动育人”为主,但是存在课堂上单方面理论灌输过多、缺乏有效互动等弊病,在活动的设计上与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的文化取向相对脱节,活动形式陈旧,活动内容枯燥单一等问题。另外,在培育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工作体系构建上,培育周期跨度大,较少有长期性的规划,培育时间间隔长,效果相对不持久。
根据2016年人民论坛发布的《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公众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公众能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热爱和认同自身文化,但国际文化发展意识仍有待提升。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多元文化思潮出现、文化渗透以及互联网文化都成为影响意识形态工作成败的关键变量。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和说服力降低。西方势力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模糊焦点,随意批判和否定,推行西方价值观念,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有目的地鼓动并煽动青年学子扭曲价值观念,这些对培育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产生了恶劣影响。
习近平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考察时指出:“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新时代引导青年学子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传统文化的深刻寓意与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有机结合起来,挖掘对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现实意义。因此,要结合新媒体技术,针对当前青年学子的信息接收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系统的创新与变革。近年来荧幕上出现多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唤醒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利用新媒体文化传播形式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同时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优秀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知行合一,让青年学子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青年学子的学习热情。
革命文化是在鲜血与奋斗中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是近代中国史中不能被忘却的时代记忆,更是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磨灭的价值信念。新时代教育和引导青年学子坚定对革命文化的价值信仰,是塑造青年学子奋发图强的精神品格和抵御文化渗透的价值支撑。因此,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系统梳理革命文化的历史脉络,从知识体系上使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把握革命文化的历史进程,从情感上形成对革命先烈、革命故事的共鸣、共情。带领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走进历史文化纪念馆、红色革命基地,以互动和体验的方式,研究革命文物,品味革命文化内涵。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鼓励支持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的艺术创作和文学作品演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青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四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积极作用,针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不接地气”的问题,改变以往固化的教学思路,探究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的创新模式,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理论素养。针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矛盾与冲突,理性分析外来文化和文化差异,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相结合,在教育和引导中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理想信念,乘着新时代的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筑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就高校教育而言,要针对当前青年大学生文化信息的接收路径和关注热点,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弘扬意识形态主旋律。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要与高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互相呼应,契合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探索培育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新模式。邀请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精英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悟以及个人成长奋斗史融入讲座的内容中,激励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在提升文化素养和价值观的塑造中,牢记历史使命,自觉发愤图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毋庸置疑。家庭的传承伴随着国家命运的发展,要通过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的熏陶和家风的传递接续,传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随着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外来文化对当前培育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威胁。因此,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差异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用平等尊重、开放共享的视野正视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肯定;另一方面要用严谨、科学的眼光审视外来文化,面对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要坚定政治立场和价值信念,对民族文化无端的指责与抨击,要据理力争,澄清是非曲直,坚决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积极传递中华文化正能量。永葆初心,坚定文化自信,发展并继承文化精髓,守护民族文化的核心要义,在多元文化竞相开放的时代中,既要克服困难,又要抓紧机遇,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