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 平
2020年4月,《水利部关于做好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这是继第一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印发后从全国层面对河湖生态流量工作作出的全面部署,为各地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此为标志,保障生态流量走出了从学界研究、规范编制、政策引导到实施落地的关键一步。
江河湖泊是地球跳动的血脉,她孕育生命、滋养文明。当我们习惯于单向索取并沉浸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喜悦时,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却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准确把握新时代水利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我国新老水问题的复杂形势,主动适应治水矛盾变化,必须摒弃不加限制地开发利用江河的思维定式,自觉把人与水视为有机整体,自觉站在河湖立场“为河湖代言”,重新审视各类开发利用行为,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因此,保障生态流量刻不容缓。
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保障生态流量关系水利改革发展全局,是符合人民群众期盼、为河湖代言的一项重要标志性工作。要牢牢把握生态流量在水资源配置与调度中的基础性、先决性重要地位,处理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河湖健康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对水资源“竭泽而渔”,而保护河湖也不能舍弃发展而“缘木求鱼”,找到两者的平衡点与最优解,是新时代水利发展必须交出的答卷。
这是一个科学问题。维护河流健康需要多少水?这是开展河湖生态流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18年,水利部就专门组织开展了生态流量研究确定工作,目前其内涵、确定准则与方法均已明确。各地既要遵循原则、因地制宜,以保障河湖生态保护对象需求为出发点,合理布局控制断面,科学确定生态流量;也要强化经济社会、水文与生态等跨学科研究,通过持续监测评估,提升对河湖自然规律的认知。
这是一个管理问题。保障生态流量意味着还水于河,那么要还的水从哪来?用水格局调整的背后是既得利益的重构。保障生态流量工作落地落实,就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从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改善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监测、建立预警机制等方面下一番功夫,提升生态流量管控的能力水平,以此发挥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前不久,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全国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工作方案,公布重点河湖名录,进一步细化工作部署,为生态流量工作按下“快进键”,时间表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
迎难而上育新机,勇于担当开新局。保障生态流量是一项崭新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开始本身就是转变。目前水利部已将生态流量保障工作纳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牵住监督考核这一“牛鼻子”,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认知、优化管理,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河流将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美好愿景也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