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白洋淀生态补水确保雄安新区水安全

2020-01-19 06:43崔志清
中国水利 2020年15期
关键词:白洋淀补水水量

崔志清

(河北省水利厅,050011,石家庄)

2017 年4 月1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核心水系, 其水环境质量关系着新区的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 在水利部等国家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北省多措并举,统筹多种水源进行白洋淀生态补水,大力推进白洋淀生态文明建设。 白洋淀水生态逐步恢复,重现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鱼翔浅底、鹤遨长空的美景。

一、白洋淀概况及生态情况

1.自然地理

白洋淀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部,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 白洋淀以上流域地跨京、冀、晋三省(直辖市)38 个县(市),流域面积3.12 万km2。 主要入淀河流有潴龙河等8 条,洪沥水经枣林庄节制闸及十方院溢流堰控制下泄进入大清河干流。 淀区东西长39.5 km,南北宽28.5 km,内有143 个淀泊和3 700 条沟壕。 白洋淀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和河北第一大内陆湖,对华北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 被形象地称为“华北之肾”。

2.历史人文

白洋淀最早见于记载的名称或为“祖泽”,《水经注》中出现过“大埿淀”的记载,西晋、北魏时称其为“掘鲤淀”“西淀”, 北宋至明嘉靖间称其为“西塘”。 “白羊淀”作为九十九个洼淀之一见于史册,后改称“白洋淀”。清代以后, 因白洋淀面积居诸淀之首,将淀区统称“白洋淀”。 清朝康熙皇帝在白洋淀游览,即兴赋诗“轻舟十里五里,垂柳千丝万丝,忽听农歌起处,满村红杏开时。 ”

3.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自1958 年起,白洋淀上游陆续修建了王快、西大洋等大型水库6 座,以及中小型水库148 座、塘坝729 座,控制了山区90%以上的流域面积; 建有五一渠、 官座岭和胜天渠等引水工程659 处,设计供水能力46.05 亿m3;建成地表水提水工程1 795 处, 设计供水能力8.56 亿m3。 这些工程有效地保障了下游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4.淀区水位变化及干淀情况

白洋淀地势低洼,历史上鲜有干淀记录。 在明弘治(1488 年)之前出现过淀区面积减小的记录,据载当年淀区缩小为古淀面积的三成,随后淀区面积很快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白洋淀面积为366 km2,正常年份水位为7.8~8.5 m(高程85 m,下同),有近百个百亩(1 亩=1/15 hm2)以上的大淀泊。 20 世纪60—80 年代,淀区水位不断下降, 最低平均水位5.5 m;20世纪90 年代降水偏丰,淀区水位上升至6.5 m;21 世纪初降水偏枯,2000—2009 年淀区平均水位为5.4 m。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白洋淀水量以平均每年60 万m3的速度递减,1983—1988 年 连 续5 年 干 淀。1997 年以来,河北省多次从上游水库调水补给,但调水规模小,干淀没有得到明显缓解。 2003 年秋季干淀,河北省启动引岳济淀生态应急补水工程,从岳城水库调水济淀;2005 年再度干淀,从安格庄、王快水库补水5 300 万m3,暂时缓解了干淀危机;但7 个月后, 淀区水位再次下降导致干淀。干淀成为白洋淀生态的最大威胁。

5.干淀原因分析

白洋淀水量受气候、降雨、入渗和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干淀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白洋淀入淀来水大幅缩减。白洋淀入淀水量包括大清河北支的北京市、张家口市来水和大清河南支的山西省、 河北石家庄市来水。 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上游用水量大幅增加,入淀水量锐减。 据统计,20 世纪50年代入淀水量最大, 达每年15.96 亿m3,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分 别 为 每 年8.45 亿m3、5.56 亿m3、3.57 亿m3、4.04 亿m3。

二是白洋淀周边自产水量减少。20 世纪60 年代以前,保定群泉竞涌,成为白洋淀重要水源。 随着白洋淀周边区域用水需求快速增加,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采量急剧上升, 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包气带逐年增厚,致使降雨形成地表径流的过程损失过大,泉水萎缩,自产地表水入淀水量减少。

三是白洋淀蒸发和下渗量较大。白洋淀年平均降水量563.9 mm,年平均蒸发量1 369 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 据调查,白洋淀每年蒸发水量超过1 亿m3,1991—2000 年,大淀平均每年下渗水量近1000 万m3。据初步估算,白洋淀水位在6.5~7 m 时,淀区每年蒸发渗漏量或高达2 亿~3 亿m3。

二、保障白洋淀生态水量的主要做法及面临的问题

为保障白洋淀生态水量,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河北省从保雄安千年大计的政治高度出发, 实施了一系列软硬结合的“组合拳”,取得明显成效。

1.完善制度建设

河北省水利厅先后印发《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方案》《白洋淀入淀河流生态环境流量方案》《白洋淀上游河道水量调度方案》, 成立了以水利厅厅长为组长的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了统筹引黄水、引江水、水库水、再生水等各类水源在内的多水源生态补水机制。

2020 年1 月11 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河北省河湖保护和治理条例》,对河湖保护和治理规划编制、 河湖治理和修复、 河湖保护和监管等方面的事宜作出详细规定, 为白洋淀长期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2.做好顶层设计

白洋淀生态补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 河北省突出顶层设计,推动生态补水工作。

一是明确了生态水位和水量指标。在生态水位指标方面,根据相关上位规划,制定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 年)》,分析白洋淀历史水位、生态调查和补水预期,确定了白洋淀生态水位6.5~7.0 m 的目标, 其中2020 年淀区正常水位达到6.5 m 左右, 淀区水面面积逐渐恢复;2022 年淀区正常水位达到6.5~7.0 m, 力争淀区面积达到360 km2左右;2035 年淀区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m。 在生态水量指标方面,河北省水利厅印发了《白洋淀生态补水工作方案》, 提出利用上游水库水、再生水、引黄入冀补淀水、南水北调水等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 确定2019—2022 年年入淀水量约3 亿~4亿m3,2023—2035 年年入淀水量约3亿m3的指标。 此外,河北省水利厅还开展了引黄补淀对白洋淀水生生物影响研究, 对引黄水和引江水对白洋淀生态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是积极开展引黄入冀补淀工作。 河北省修建了引黄入冀补淀工程, 自河南境内黄河渠村闸引水,经东风渠、老漳河、滏东排河至献县枢纽,穿滹沱河北大堤后,利用紫塔干渠、古洋河、小白河和任文干渠输水至白洋淀。 另外,河北还建设了卫河引水工程,通过江河干渠入引黄入冀补淀线路,为白洋淀补水。

三是规划多水源对白洋淀进行补水。 除引黄水外,河北省还统筹再生水、水库水、引江水等各类水源,确定了由引黄入冀补淀补充水量2.0 亿m3,再生水补充水量0.6 亿m3,剩余水量由上游水库、南水北调中线、位山引黄相机补充的方案。

3.实施生态补水

1980—2019 年,河北省分别利用上游水库、岳城水库、引黄及引江等水源累计为白洋淀生态补水18.1 亿m3。其中,通过上游王快、安格庄、西大洋水库向白洋淀临时进行生态补水31 次,补水量约10 亿m3;通过岳城水库向白洋淀临时进行生态补水1.6 亿m3;通过引黄、引江等跨流域调水向白洋淀应急补水7 次,入淀净水量约6.5 亿m3。

2020 年度,截至5 月22 日入淀水量1.84 亿m3, 包括引黄入冀补淀0.61亿m3,府河入淀0.72 亿m3,瀑河入淀0.17 亿m3,孝义河入淀0.34 亿m3。

4.开展污染治理

河北省以“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的决心和政治承诺,大力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9年,保定市启动了污水厂提标扩容、城镇雨污分流、农村环境整治、河道清淤治理等67 个治理项目, 投入治理资金近60 亿元。 新建、扩容污水处理厂16 家, 投运后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50 万t,37 座污水处理厂中29座完成了提标改造。 主城区、清苑、高阳、蠡县、满城等沿河重点城区初步完成雨污分流,新建雨污管网159 km,累计完成了2 424 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环雄安管控区和主要入淀河流两侧村庄全部纳入了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体系。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累计清除河障752 处、河道垃圾1 100万m3,封堵非法入河排污口2 007 个;9 处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整治完成,累计完成1 424 个纳污坑塘治理; 关停或搬迁禁养区内全部201 家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7%; 对府河等主要入淀河流建立了截污导排应急管理机制,汛期以来先后启动6 次导排,向蓄滞洪区导排雨污水125 万m3; 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碧水2019”专项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5 886 人次, 检查点位4 735 个,每周对全市66 个入河排污口、103 个河流点位进行巡视监测。

5.生态补水成效

通过生态补水,白洋淀水位明显回升,保持在6.5 m 以上,水面面积250 km2 以上。 淀区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恢复,水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加,湿地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核心区的水质已经达到Ⅲ类标准, 绝迹多年的芡实、白花菜等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重现, 野生鱼类快速恢复和繁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白洋淀上游的污染治理也使得入淀河流水质得以大幅度改善,达到了近20 年来的最好水平。11 个国考、省考断面中, 各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Ⅴ类全部消除,主要河流入淀水质全部达到了Ⅳ类及以上。

6.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是长效生态补水机制仍未健全。 通过流域内补水与跨流域补水相结合的补水机制,白洋淀摆脱了缺水干淀的困境。 但对维持白洋淀湿地生态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外调水涉及水利部、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及保定市、雄安新区等多层级、多部门,多省份、多部门协同的长效生态补水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二是特枯年生态水量保障仍存在困难。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白洋淀上游入淀的8 条河流相继断流。 现状白洋淀主要依靠引黄、 引江中线和上游水库补水。 如果大清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时遭遇特枯年, 当地水和引黄水均无法保证,靠加大引江水量保障白洋淀生态需求仍存在较大难度。

三是相关基础研究还存在短板。白洋淀生态指标体系、最适宜地下水水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换关系等基础研究还存在短板,给生态补水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

三、建 议

一是继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 开展白洋淀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前期工作,在《河北省河湖保护和治理条例》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出台《白洋淀保护条例》。

二是完善生态补水常态化机制。在河流水量分配方案中明确各种水源对白洋淀的分水指标,建立白洋淀生态补水管理机构,严格实施白洋淀常态化生态补水工作。

三是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针对白洋淀水生态系统、 最宜地下水水位、地表水地下水水力联系和相互转化等基础问题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白洋淀补水水量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肥皂》等
月 亮
微重力水电解槽两相热流动与水量分配数值模拟
雄安新区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通水
爱运动更要会补水
白洋淀深冬挖藕人
恼人的干燥
降温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