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吴地建置沿革探微*

2020-01-19 05:39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豫章秦汉东阳

张 甜

(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吴地是一个区域文化概念。关于吴地的区域范围,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1]1 666由此可知,吴地大致为今江苏中南部、浙江北部的大部地区,其主体处于长江三角洲以及钱塘江流域。吴地历史久远,自吴太伯奔吴,至汉初刘濞领吴地,凡一千余年。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洗礼后,吴地由荒蛮之地发展为富庶之所。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在此设置郡县或诸侯国,吴地成为了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区。

一、扑朔迷离的吴地建置

关于吴地的建置沿革,各种文献可谓众说纷纭,主要疑点在会稽郡、吴郡两个郡的建置以及郡的数量上。(1)如《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1]1 590也就是说,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设置的会稽郡在汉十二年(前195年)更名为吴郡。而《汉书·高帝纪》载,汉六年,荆王刘贾之封地为东阳郡、鄣郡、吴郡三地[2]61。刘贾的封地吴郡在汉六年(前201年),而会稽郡在汉十二年(前195年)才更名为吴郡,故已有吴郡,何来更名一说?(2)如吴地在汉初先后为齐王韩信、荆王刘贾之领地,后又为刘濞所领,即《史记·荆燕世家》所载:“十二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王故荆地。”[3]1 994刘濞继承了荆国故地,那么吴国亦拥有三郡五十三城。但是,《汉书·五行志》却载:“吴王濞封有四郡五十余城。”[4]1 470那么,吴地到底是三郡还是四郡,或者一郡,是否为刘濞新增设?(3)关于三郡之名称,亦有些争议。如《史记·吴王濞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5]2 822,同时又记载了“及削吴会稽豫章书至”[5]2 827。但是,《汉书·高帝纪》云:“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2]61汉书记载三郡之中,并无豫章郡与会稽郡,何来削会稽豫章郡之说?此二郡莫非是三郡之中的讹误,或者是吴王新设置之郡?(4)吴地在秦汉时期的建置以及区域范围仍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分别考察吴地各郡的建置以及沿革,探讨秦汉时期吴地的区域变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吴地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吴地各郡的建置沿革分析

关于吴地在秦汉时期所设置的郡数,主要争议集中在三个或四个。为了更详细地考察吴地建置,本文采用四个郡的说法来进行探讨。此四郡分别为会稽郡、吴郡、东阳郡、鄣郡。

(一)会稽郡与吴郡之争议

1.吴郡或为会稽郡之别称 会稽为战国之初越国之领地,史称“勾践称王,都于会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吴地设置了会稽郡,即“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6]234,其郡治在吴县,故又称吴郡。下辖曲阿(今江苏丹阳)、丹徒(今属镇江市)、娄(今江苏昆山)、吴(今江苏苏州)、阳羡(今江苏宜兴)等五城。如周振鹤先生云:“吴郡当以郡治吴得名,即《汉志》会稽郡前身。”再如《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1]1 590由此可知,汉十二年(前195年)为刘濞之领地会稽郡被改称为吴郡。如果是别称的话,那么会稽郡亦是吴郡,二者本为一地。因此,仍为三郡而非四郡。

在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秦时吴地只有鄣郡与会稽郡,而无吴郡。由此可知,谭先生应赞同二郡实为一郡的说法。《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秦时会稽郡的范围大体在鄣郡之东侧,大致以鄣县(今浙江安吉)、余杭(今属杭州)为界;在闽中郡之北侧,郡界在丽水之北;在东海郡之南侧,大体以丹徒为界;面朝东海,主要包括今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地区[7]11-12。

2.会稽郡、吴郡曾并存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会稽郡与吴郡是两个互不相属的郡,在秦汉交替时期二者仍并存。如项羽亡于垓下后,灌婴率军破江东。史称:“度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8]2 083由此可知,至迟在楚汉战争时期,吴郡、会稽郡已同时存在。还有一条佐证是:“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5]2 821刘邦在平定英布反叛之后,担心吴郡、会稽二郡民风彪悍,所以封刘濞为吴王,统领吴地。由此二条史料可推测,会稽郡、吴郡同时并存的时间上限应该在秦时,下限至迟在汉高祖末年。另外,关于此二郡设置的时间上限,据郑炳林先生推测:“吴郡置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击败越王无强,占取吴故地之后。而会稽郡置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二郡分立,一统辖浙江东南越故地,一统辖浙江西北吴故地。直至汉初,仍保持了这种状况。”[9]91-96

3.笔者之拙见 依据上述的文献及争论,笔者对会稽郡和吴郡的沿革进行了梳理。毫无疑问,会稽郡设置于秦时,其郡治在吴县,故称为吴郡。其地跨先秦时期吴越的文化区域,所以在郡的内部仍并存着以吴县为中心的吴文化和会稽地区的越文化。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和当时环境的相对闭塞,所以,会稽郡在吴县的部分仍被称为吴,在会稽地区被称为会稽。秦末大乱,项氏亦起兵于此地。《史记·项羽本纪》载:“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10]297郑炳林先生考证项氏的起兵地点在今浙江绍兴地区,项梁在此地为郡守。由此可知,远在吴县的会稽郡肯定亦称为吴郡。因此,在楚汉时期,原会稽郡分裂为以吴县为中心的吴郡和以会稽为中心的会稽郡。如此才有了灌婴“遂定吴、豫章、会稽郡”的军事大捷[8]441-442。又,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剪除英布的势力后,封刘濞为吴王。此时,会稽郡更名为吴郡。确切地说应该是吴郡将原会稽郡兼并,统一称为吴郡,有时仍称会稽郡。至于《史记·吴王濞传》记载的“及削吴会稽豫章书至”一说[5]2 827,此处的会稽应为会稽地区,而非会稽郡。因为在景帝时期,吴国的势力较大,财富已经“富埒天子”了。汉景帝的削藩政策是稳步推进的,在没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不会大范围地削夺刘濞的领地,最多是试探性地削夺小块领地。如果是直接削夺刘濞2/3的大块领地,后果肯定很严重。再者,中央即便削夺如此大片的领地,亦肯定做好了充分准备,而非战端一开就慌乱地诛晁错以谢罪。七国之乱后,废除吴国建置,吴郡亦复称会稽郡,“景帝四年属江都,属扬州”,武帝时期隶属扬州刺史部[1]1 590。

4.汉朝时期吴郡的范围 依据周振鹤先生的吴国地区配图,可推测吴郡的范围:处于鄣郡之东,以故鄣(今浙江安吉)、溧阳(今属常州)为界;处于东阳郡之南,以丹徒(今属镇江市)为界;东邻东海,处于闽越之北,以大末(今浙江龙游)为界。大致来说,汉时吴郡之范围,较秦时会稽小些[11]282。

(二)鄣郡之建置沿革及范围

秦时鄣郡的建置亦备受争议。如谭其骧、周振鹤等前辈认为,鄣郡非秦三十六郡之一,而为秦后期所增设。此外,周振鹤先生还认为,“鄣郡乃分会稽郡西部置”。清人钱大昕则认为,鄣郡是楚汉之际所置,非秦时置[12]69。但是,清人陈芳绩所撰的《历代地理沿革表》中则有明确的记载:“鄣郡始皇二十五年置,治故鄣,故鄣二字相应为地名。”[13]165下辖秣陵(今属南京江宁区)、江乘(今属南京)、丹阳三城。在上述学者的著作中,虽然无法推断出鄣郡设置的详细年代,但是,依然可以准确地判断出鄣郡的建置必在秦代。因为其是析会稽郡而建,所以必然晚于会稽郡建置时间。故,可以判断,鄣郡建置的年代不会早于会稽郡建置的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亦不会晚于秦亡的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汉初,鄣郡属于刘贾之荆国,其后又隶属于吴王刘濞。至于“吴有豫章郡铜山”之豫章郡,实为鄣郡之讹误[11]283。据《汉书·地理志》载:“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更名丹扬,属扬州。”[1]1 592由此可知,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划归江都国。在汉武帝时期,鄣郡又改名为丹扬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

在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可窥秦时鄣郡的范围:大体处在会稽郡之西,以鄣县(今浙江安吉)、曲阿(今江苏丹阳)等城为界;处在庐江郡和九江郡之东,以丹阳、黟县为界;处在东海郡之南,以江乘(今属南京)为界;南部紧连庐江郡和会稽郡。其形状大致为南北走向,南北纵长且东西狭窄[7]11-12。

周振鹤先生认为,汉朝的荆国、吴国时期的鄣郡,范围与秦时基本相同,其文配图遂大致同于秦时鄣郡[11]283。汉武帝时期其改名为丹阳郡,范围亦较前期大,兼并了秦时九江郡的南部地区与庐江郡的东北部地区;其西邻九江郡、庐江郡,以春谷(今安徽南陵)、秣陵(今属南京江宁区)为界;东邻会稽郡,以故鄣(今浙江安吉)、溧阳为界;北接广陵国,以江乘为界;南邻豫章郡。

(三)东阳郡之建置沿革及范围

东阳郡既非秦时所建置,亦非秦三十六郡之一。《晋书·地理志》载:“秦兼天下,以置泗水、薛、琅邪三郡。楚汉之际,分置东阳郡。汉又分置东海郡,改泗水为沛,改薛为鲁,分沛置楚国,以东阳属吴国。景帝改吴为江都,武帝分沛、东阳置临淮郡,改江都为广陵。”[14]451由此可知,东阳郡始置于楚汉时期,在汉时先后隶属于刘贾之荆国和刘濞之吴国。吴国被废除后,又隶属于江都国。汉武帝时期取消东阳郡建置,改置临淮郡。东阳郡在楚汉之际设立,至汉武帝年间废罢,其建置存在将近一百余年。

关于东阳郡的地理范围,并无详实的记载。根据周振鹤先生的考证,东阳郡之境相当于《汉书·地理志》中临淮郡之淮东部分和广陵国全部[11]283。再依据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即可推测东阳郡的范围:淮东部分加广陵国区域,即东阳郡北接东海郡和泗水郡,以淮阴、淮浦(今江苏涟水)为界;东临黄海,盐渎(今江苏盐城)为其门户;南邻会稽郡,以广陵(今属扬州)、丹徒(今属镇江市)为界;西面大体以东阳(今属金华县级市)、堂邑(今江苏六合)为界[7]19-20。

三、秦汉时期吴地建置的规律

秦汉时期,吴地因战乱冲突等因素,建置极为杂乱、复杂,各郡之间互相析置,且辖区范围多次更易。如会稽郡析置鄣郡、东阳郡析置临淮郡。秦后期又析会稽郡,建置了鄣郡。楚汉之际又建置了东阳郡。汉初诸侯王叛乱时,吴地先后为荆国、吴国之属地,建置鄣郡、东阳郡、吴郡。七国之乱后,此地又为江都国、广陵国所属。

因此,秦汉时期吴地的建置显得疑点重重、扑朔迷离。尤其是在郡的名称上,如依据文献的记载,《史记》记载荆国、吴国辖有吴郡而无会稽郡,但《汉书·地理志》记载有会稽郡而无吴郡[1]1 666。所以,二者是否为同一郡或不同的两个郡的问题,仍有待考证。同时,鄣郡的建置亦不甚明了,尤其是其建置的年代充满了争议,豫章郡是否为鄣郡之讹误,亦有待进一步考证。

总之,通过对秦汉时期吴地建置的梳理和考证,可基本把握秦汉时期吴地建置的发展脉络。通过对吴地的鄣郡、会稽郡、吴郡、东阳郡的建置进行探讨,可大致确定各郡的范围,并得出如下结论:会稽郡在秦时建立,郡治为吴县,又称吴郡。汉初封国时更名为吴国,会稽乃其下辖地区,而非郡名。七国之乱后又复名会稽郡。鄣郡为秦时建置,汉书中的豫章郡实为鄣郡之讹误,后于武帝时更名为丹阳郡。东阳郡始建于楚汉之际,后废罢改置临淮郡。吴地三郡的建置沿革受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影响,尤其是汉朝时期,在平定两次诸侯国之乱后吴地建置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由于文献记载年代久远且有讹误,本研究依据亦不甚准确。有些结论仅为笔者之推论,故存在一些误差在所难免。另外,关于吴地之中的会稽郡与吴郡的关系、鄣郡的存在问题,学界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豫章秦汉东阳
古韵东阳
刘江宁作品
灿若星辰——音舞诗画《1921·豫章那个班》主题曲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豫章文化内涵研究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豫章书院”办成戒网瘾学校
一兜橘子
秦汉宫苑的“海池”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