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聪 黄天弘
李大钊对青年的关注由来已久,他把青年比作青春,比作朝阳,看作破旧立新、敢于冲破世俗的群体。他希望青年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1]205,将有限的青春奉献给国家、民族以及无限的革命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夙愿和追求。“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2]因此,研究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极具现实价值。
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日渐衰败、社会的动荡不安有着莫大关系。国内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让萌生希望的人民蒙上一层阴云。各派系军阀割据一方,各类政党借机排除异己;各路军阀、政客为了自身势力的利益,利用民众对民主共和的向往,打着为民谋福利的旗号,以不正当的方式笼络民心,滥用权力。政局动荡不安,民众苦不堪言。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其所造成的空前灾难也使人们对西方制度逐渐失望和反感,反资本主义潮流开始在西方出现,西方学者普遍滋生一种西方文明衰落的心态。这种苦闷衰落的心态深刻影响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提到:“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3]17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西方文明并非没有缺陷和弱点:“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1]557再加之帝国主义选择袁世凯为新的在华代理人,支持其改行封建帝制,意图破坏由民族资产阶级营造起来的民主共和氛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屡次失败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所怀有的叵测之心让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警醒和思考。青年时代的李大钊目睹了中华民族的几近危亡以及动荡不安的社会黑暗现状,立志要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李大钊自家乡求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关心国家、民族的安危。1907年,年仅18岁的李大钊面临人生的抉择:“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其时有三种学校正在招考:一系北洋军医学校;一系长芦银行专修所;一系北洋法政专门学校。……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乃决心投考法政专门学校,幸被录取。”[4]889李大钊毅然决然地选择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说明此时他在思想和政治方面已经开始觉醒,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1913年7月,李大钊结束了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6年的学习生活,本可以顺利出仕的他却无意于仕途生活。面对国家的衰败、社会的黑暗,李大钊非常羡慕“一种适于出世思想的净土社会生活”[1]114。这种“羡慕”反映出一名有志青年在寻求救国道路过程中的迷茫。1914年,李大钊远赴日本,开始了东京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活。留学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李大钊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代表留日学生总会发表《敬告全国父老书》《留日学生全体泣告全国同胞书》,意在唤醒民众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觉意识。更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民彝”思想,他提出了“再造神州之大任”“中华维新之运命”“世界再造 ”“中华再造”“再造中国之新体制”等概念[1]175,“旨在探讨中华民族未来的去向,摒弃‘专制之我’以迎接‘立宪之我’,以实现再造中国新体制的历史使命”[5]。“民彝”思想的出现标志着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的重大发展。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青年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只依靠变革已无法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华民族迫切需要进行思想革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李大钊意识到中华民族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维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问题,而是创造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新的中华民族的问题。要想使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就需要再造中华。“五四时期,‘青年’已经逐渐成为寓意人生、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核心符号。”[6]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说,认为少年强则中国强。“陈独秀以青年为民族希望,赞扬青年是社会之活泼新鲜血液,是代表社会最具生机的力量。他向青年直抒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观念,鼓舞青年打破禁锢陈腐,勉励青年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6]从“少年”“少年中国”到“青年”“青春中华”的话语转变不难看出,先进知识分子对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要求和呼唤是极为一致的。李大钊同样对青年寄予厚望,因为青年人怀揣理想抱负、充满斗志,他们敢于面对、敢于拼搏、无所畏惧。他从青年人身上看到了再造中华的希望。
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极具强烈的时代色彩。1916年,李大钊在《晨钟报》发刊词《〈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中首次提出“青春中华”思想。他朝着青年人高喊:“吾乃高撞自由之钟,以助其进行之勇气。”[1]181他坚信青年人能够在时代的召唤和呼吁下觉醒,他用自己的热情号召和激励广大青年人再造青春之中华。而后,他又通过《青春》论述个人与宇宙、青春与宇宙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向青年群体介绍“青春中华”思想。究竟何为“青春中华”思想?
第一,树立为国家和民族青春事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1916年,李大钊在日本留学两年后,应梁启超、汤化龙之邀回到上海,参与《晨钟报》的创办和编辑工作。他在8月15日发表的《〈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再造》中认为:“个人有个人之青春,国家有国家之青春。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孕,旧稘之黄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将来。”[1]177李大钊把当时衰败的中国比作白发之中华,与此同时,他也看到了在此基础上孕育着富有朝气的青春之中华。白发之中华代表黄昏、垂暮、白首,指固步自封、安于现状、顽固不化的老辈群体。青春之中华则代表黎明、朝阳、青春,指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青年群体。老辈群体象征过去的中华民族,青年群体象征未来的中华民族。既然已是白发中华,那么就有重塑、再造的必要。青年群体应当葆有一颗“青春”的本心,树立破旧立新、变革图强的远大志向,冲破旧社会的束缚,迎接新社会的诞生。老辈群体应当鼓励和维护青年人的远大志向,做应做之事,尽应尽之责。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动力,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广大青年人应当不畏艰险、昂首向前。为此,李大钊以德意志和土耳其为例,指出德意志民族逐步从统一到复兴的原因,“非俾斯麦、特赖克、白伦哈的之成绩,而是德意志青年之成绩也。土耳其作为同中国一样的老大帝国,其亚布他尔哈米德王朝在一夜间土崩瓦解,这与土耳其青年人的努力密不可分”[1]181,充分肯定了青年人在建设国家、振兴民族方面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李大钊也表达了自身对于青年寄予的期许和厚望。他激励广大青年人要对国家和民族充满信心,不要沉溺在黑暗的洪流中无法自拔。他希望青年以自身热忱的爱国情感,为衰败的国家和危机的民族注入新鲜、活力的血液,将自己有限的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
第二,自觉把个人青春奉献给国家和民族的青春事业。在《〈晨钟〉之使命》发表后不久,李大钊于9月1日在《新青年》第2卷第1号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青春》。青春不外乎两层含义:一是指季节性的含义,泛指春季,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二是指年龄的含义,泛指青年,象征活力和朝气。但是李大钊所描述的青春内涵却并非如此,他以“得永享青春之幸福与否,当问宇宙自然之青春是否为无尽”[1]195为出发点,论述了个人与宇宙、青春与宇宙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1]196青年人在享有“无尽青春”的宇宙中可以促成国家、民族、人类乃至宇宙的“无尽青春”。《青春》这篇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李大钊的“青春中华”思想。他希望青年人能够将有限的青春和无限的青春结合起来,创造出青春的国家,使国家和民族永葆青春与活力。
第三,肩负起振兴国家和民族青春事业的历史重任。李大钊认为:“吾之民族若国家者,果为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欤?抑为白首之民族、白首之国家欤?苟已成白首之民族、白首之国家焉,吾辈青年之谋所以致之回春为之再造者,又应以何等信力与愿力从事,而克以著效。此则系乎青年之自觉何如耳!”[1]199显然,李大钊认为,青春中华再造的关键在于青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1]179青春的力量是奋斗的力量,是前进的力量,是冲破世俗、破旧立新的力量。青年人要有民族自觉意识,要勇于担当、敢于有所作为,要客观地看待国家和民族的现状,要积极乐观地面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勇敢地承担起再造青春中华的历史重任。
综上,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的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青年人要有敢为人先、破旧立新的气势,要树立为国家、为民族青春事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第二,青年人要将个人青春奉献给国家和民族,要珍惜人生的宝贵时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辛勤汗水奉献给国家和民族的青春事业;第三,青年人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为国家和民族的青春事业尽心、尽责。
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对当时的青年人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青年人通过各种社会团体接触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国家动态和世界形势,积极讨论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他们逐渐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和接受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状况,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国家和民族的面貌,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做出贡献。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处于新时代的青年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青春中华之再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近百年来,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经历了从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华之再造”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人面临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到新时代中国青年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责任和使命的交替足以证明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葆有的无限青春和活力。新时代,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在促进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方面有重要启示意义。
第一,“青春中华”思想指引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7]引导青年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重中之重。李大钊说:“青年之自觉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1]204他用“青春中华”思想教育广大青年人要敢闯敢拼,要怀揣远大的理想抱负,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实现“青春中华”之再造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同时,青年人要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以史为鉴,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青春中华”思想激励青年掌握扎实的本领技能。“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7]首先,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努力培养自身的本领。“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7]青年人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一步步走好人生的道路。其次,新时代青年应该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创造本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7]青年时期是创新创造的宝贵时期。广大青年人要有突破自我、敢为人先的锐气,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不断积累经验,勇于挑战,不断地创新创造。再次,青年人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本领,要多读书,读好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提升自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武器。
第三,“青春中华”思想要求青年主动承担起时代重任。“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205李大钊对青年群体的寄语激励青年人要身负责任,要敢于担当,走在时代前列,努力实现国家、民族的青春幸福。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人要努力培养和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积极投身于国家最需要人才和力量的地区。一百年前,李大钊通过《青年与农村》向青年人呼吁:“青年呵!速向农村去吧!……那些终年在田野工作的父老妇孺,都是你们的同心伴侣,那炊烟锄影,鸡犬相闻的境界,才是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呵!”[1]652李大钊的“青春中华”思想要求广大青年人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为这些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大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