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以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错综互动的思想背景下,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哲学理论和文化观等领域矢志不渝地艰辛探索,其崇高人格和学术思想皆洋溢着“兼和”精神和综合创新特质。
张岱年先生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之会通,他关于道德之“常”与“变”的探讨堪称典型。高海波副教授《唯物·理想·解析——张岱年先生〈道德之“变”与“常”〉》一文,在准确把握史料的基础上抽丝剥茧,揭示张先生在道德问题上对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与逻辑解析方法的圆熟运用。特别是高副教授还拈出“这种恒常性也非先验的,而是离不开人类的生活形态”,可谓深得张岱年先生之本意。哲学与文化,既源于又归于人类生活实践。张岱年先生对道德“常变”之探讨,并非简单地“应用”或“推广”唯物辩证法,而是基于生活实践本身之绵延与迁变的辩证运动,这是他承继、诠释、转化、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刘金鹏副教授《张岱年对中国文化转型发展的主要贡献》一文,在现代三大思潮对立互动框架下揭示张岱年先生文化观的根本问题和主要贡献,认为张先生从哲学与文化互动角度思考中国文化之命运,“把社会主义新文化理解为中国文化的新统”,把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看作中国新文化的关键和核心,极富卓识深见。作为“直道而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20 世纪30 年代创立“文化创造主义”、80 年代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论”,这仍然是当代中国文化讨论的基本问题。此外,对张岱年先生文化观的探讨,还应继续关注其“天人新论”和《文化通诠》等早期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