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

2020-01-19 02:42罗昌龙祝静思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育辅导员价值观

张 浩, 罗昌龙, 祝静思

(西南石油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四川成都610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环境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而言之,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毫无疑问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和生活场景,使其影响如空气一般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由此而观之,深刻认识、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开拓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新路径,成为高校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育人质量必须面临的新目标新课题新任务。

一、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色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做工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科学开展辅导员自身角色辨析,把握自身角色定位,是开展施教的基本前提。

(一)辅导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传统定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做出的这一明确规定是把握辅导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教育过程的基本遵循。在相对短暂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辅导员虽不是古已有之,却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辅导员承担着传播者、示范者、引领者和弘扬者的角色,也正是这些角色定位及其功能发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向大学生群体内化与外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角色

新媒体之所以为新在于其具有“价值性、原创性、效应性及生命力”[4]。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力图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继承者和创新者就成为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的新增角色。纵观古今、捭阖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国家多表述为“道德教育”)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有的产物,统治阶级的教育或教化古今中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满足于当时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可资借鉴的方法、手段和载体。在新媒体环境论域场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正是站在宽延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只有不断深挖细查、返本开新,才能在以人为本、市场主导、科技推动、虚实相生的新媒体环境下找到新路、开辟新境。要在传播和弘扬中做好继承者,要在引领和示范上做好创新者。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二重境遇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发挥着喜忧参半、“亦正亦邪”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它积极地开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载体新平台,另一方面也消极地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感染力及亲和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网民规模达8.29亿,新增网民5 653万,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新增6 433万,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人群结构体现出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67.8%的网民为10-39岁群体,20-29岁年龄段网民达到了峰值26.8%[5]。从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必然是青年群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始终开展好落实好大学生核心价值引领就显得愈发紧要和迫切。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在教育政策的切实保障下,在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思政课教师的善作善成下,大学生群体的爱国励志、求真励行取得了丰硕成果、显著成效。第一,培育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呈现向上向好的态势,大学生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第二,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呈现主动积极态势,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德行品质正在自觉养成,大学生自觉和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和期待保持一致,形成了从善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操守。第三,践行了良好的涵养行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政治理论、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通过双向互动传播给受众大学生,使大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了合理的价值取向、表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了规范的行为举止、养成了优秀的行为习惯、夯实了道德的实践能力。第四,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延展。高校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是思想的“沃土”,文化自信涵盖的微观、中观与宏观理应覆盖并深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铸就、丰富知识的掌握、高尚品格的锤炼、成才基础的夯实有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多元化社会思潮共存这一不争的事实,影响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塑造,不断带来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增加了思想领域的复杂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课程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处理方式不同、过程监督不同、效果反馈不同也必然出现育人效果不同的实际状况。主流声音与非主流声音相互交织、社会观念的深刻变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沉渣涌起,使得大学生群体思想活动更加独立、更多选择、更可多变、更显差异,导致大学生对是非、义利、得失、善恶的评判标准也见仁见智甚至错误混淆。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维度,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面临重大的挑战:第一,组织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西方敌对势力渗透,意识形态局面复杂多变,网络资讯繁芜复杂等客观存在,部分高校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愿管管不好、敢管管不力、能管管不善的现实状况。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思想、资金投入、人才准入、主体素质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与错误思潮“争夺阵地、争夺师生、争夺人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第二,运行联动的内生动力不足。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持续提升阶段,理论的进步性、成熟性与彻底性需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所蕴纳的内涵、特征、内容、逻辑、进路等需要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才能得到不断演绎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尽管有理论可据、有经验可循、有章程可依,但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尚需理论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持续发力,更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践中强化责任、积极探索。第三,受教主体的上升动力不足。市场经济自身存在追逐利益、效率第一、残酷竞争、诚信失信等消极因素影响,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冲击,加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正在塑造、尚未成型[7],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效益轻品德、重眼前轻长远、重个人轻集体的实际状况,放弃了政治理论学习、放弃了思想品德提升、放弃了与祖国同成长共进步的机会,政治素养、品德品行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在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开展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程,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剖析教育机制的问题归因对实现、开展、维护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根基和土壤有重要意义。教育理念、意识、方式、环境及机制的失序失灵自然带来思政教育的“顽瘴痼疾”,需要坚决地破除。

1.教育理念的滞后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得高等教育也进入以“新、高、实、深”为指向和重要特征的新阶段,“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正在和必将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工作方法,形成以逆水行舟状态书写“奋进之笔”,收获“得意之作”,从而形成奋进、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8]。但教育理念的迟滞,教育资金的不足,教育人才的匮乏,使得改革力度不大、担当进取精神不足、求真问效决心不够。

2.教育方式的强制性

民主集中制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党内解决意见分歧的重要手段和看家法宝。但部分学校、部分单位研究部署的工作重点缺乏高度,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形势和总体方向关注少;对容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事论事多,对潜在的深层次难以解决的矛盾研究少;部分领导把行政身份带入党内,不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按个人意志搞集中,看似集体决定,实则“一言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难以发挥,作用难以体现。决策前深入基层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不够,俯下身子征求群众意见不够,发扬民主也只是按照程序走走形式,决策时科学性、前瞻性、可持续性不够。教育方式的强制性就使得“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3.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人的本质根本上在于其社会性,新时代教育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布局、多层次开发、宽领域协调,才可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趋于完善、臻于完美。就国际环境而言,西方思潮夹杂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涌入并侵蚀人心,“和平演变”方式层出不穷,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严重影响着教育的大环境向上向善。在社会方面,市场经济逐利性带来的失信、诈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得教育环境纷繁复杂。学校方面,校校之间、院系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校园暴力、欺凌现象存在,校外周边环境复杂也使得教育应然的一方“净土”受到极大的冲击。

4.工作机制的失序性

办学资源紧张,办学基础不够厚实,对高水平师资吸引力不足,对优秀生源吸引力不足,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构完成,这是普通高等学校存在的通病。另外,在执行决策过程中,政府与大学间“行政命令式”“上下层级式”管理痕迹明显,学校治理主体尚不完全明确。究其原因,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不准确、不清晰,想问题、抓工作、谋发展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驾驭全局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导致工作失序。

三、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实现新兴传播媒介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有机融合是教育的目的,研究和探索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新方案新选择新路径,成为抓好抓实、抓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的迫切任务。

(一)构建长效机制要坚持的原则

1.坚持目的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积极影响的实践,具有政治导向性[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无论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要求,还是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抑或是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目的在于三个层面的内涵与外延能够自觉内化于受教育者心,外化于受教育者行。我们毫不掩饰我们的目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逻辑起点就是内心接受,逻辑过程就是由内转外,逻辑终点就是实践强化,这深刻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道德规范、价值追求的基本准绳,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导向性,客观上也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发展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2.坚持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原则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做出的本质规定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观之,从理论本质、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封闭圆环。大学生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个体所呈现的道德品质的集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而大学生群体品德素养也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尺。社会文明进步了,国家层面的要求也就渐进式地实现了,国家的软实力也会愈加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是封闭、零散的,而是教育主体、教育环体、教育客体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的过程,整体包含部分,部分作用整体;长远包含当前,当前影响长远,坚持优化部分和当前,站在开放、共享、共建的角度,内培外引、持续优化。

3.坚持显性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原则

价值观是一种内隐、潜藏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教育体现在外在显像,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内容,明晰判断现实生活中何为正当及如何去做;隐性教育在何为正当的内心矛盾、内在转化,一方面会向好的方向转化,也可能向坏的一方转化,隐性教育就在于告诉受教育的大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能做的该怎么做,不能做的该怎么杜绝和避免。大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存在显性与隐形的两条线路交叉交织,正如我们心中“两个小人打架”一般。显性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外延向学生进行外在形式的包装,要说好用的话和管用的话。隐形教育启发学生思考要在乎和关注学生内在心理价值品质需要,关注其形成并孕育的规律和过程,防止只聚焦于外在社会形态而未深入内在心理状态。

4.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塑造成型,反之,则走上歪路甚至邪路。国内外局势纷繁杂乱、文化冲突日趋激烈,大学校园周边发生的各种变化、社会存在的诸多不正之风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教育不会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要重视以及加强开发自我教育,形成明辨是非、崇德向善的精神品质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方向指引、方法传授与自我教育的深刻反思、生长愿景将会使教育与自我教育互助互励,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生动局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亲和力。

(二)构建长效机制的路径

1.强化领导与导向机制建设

旗帜树立起来,干部就成为了决定因素。学校党委要把导向、管方向,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和“讲政治、守纪律、有担当”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选优配强,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领导权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行家里手手里,努力解决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发挥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在德行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选拔部分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学生干部加入建设队伍,不断建好、建强、管好、用好队伍。

2.优化运行与控制机制建设

有上有下,有此有彼。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总体上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图景。辅导员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环境与要素、矛盾与运动、方式与方法、平台与载体、地区与高校等方面的问题。要注重利用协调手段,协调好优势与劣势、短板与难点、巩固与厚植、平衡与不平衡方面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要注意优化教育资源,利用教育方法,拓展教育平台,控制教育因素,尽可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运行成效,控制前后衔接得当、实施有序。

3.重视认同与接受机制建设

认识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最终实现知行合一,辅导员要特别执着认同和接受机制的建立。一是以培育理性认同为关键点。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以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时代价值、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增进认同,学会辨别和抵制错误的价值观。二是以形成情感认同为切入点。情感认同是高于理性认同的升华和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在的意识形态从情感深处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身情感将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力量。三是以实现自觉践行为落脚点。价值观的真理存在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世界是第一目的,改造世界才是根本目的。辅导员要进一步提升实践活动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在实践的策划、实施、总结阶段,对内在理论进行审视,抓牢抓实实践根基。

4.深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

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必须正确处理和合理运用好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否则将会消解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导致“沉寂”和“一潭死水”。要学会利用奖惩和激励机制,在辅导员职级、职称评审,考核、评优,推荐参培等过程中纳入竞争和动态流转机制,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将辅导员的需要、内驱力和目标结合起来,把初心与使命调动起来,引导辅导员研究新媒体的内涵、特点、优势,为我所用。不断规范传播内容,创新传播载体,引导传播受众,强化媒介管理,运用新技术丰富网络传播方式,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5.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建设

组织、实施、反馈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经的三个阶段,工作机制的好坏,评估和反馈是检验的必需环节。注意把握评估的合法性、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采用专题调研、问卷调查、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交流访谈等方式作为评估方法。把握好时、度、效,通过快速反应、准确判断、及时回应,破解发展难题,找到瓶颈突破口,利用评估反馈,反思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症结、难点和痛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强起来、形式活起来、效果立起来。

四、结语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探寻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视角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与挑战,剖析问题及原因的内在关联,找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破解钥匙,是为探索构建长效机制找到可遵可循的方法。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人心,使其成为主流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培育辅导员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