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飏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1]依托课程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课程教学服务于婚庆专业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吸收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是一项极具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作。《婚礼文案写作》《音乐鉴赏》《婚庆礼仪》《婚礼化妆与造型》《设计构成学》等前置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文案写作、妆容设计、现场统筹等能力。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院现有教学资源,将本课程教学内容确定为婚姻的不同形态、婚姻观念、婚姻礼仪等课程模块,让学习者能更好地认识人类婚姻行为,更好地理解婚礼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精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婚礼文化有其特征及发展规律,了解并掌握订婚礼、备婚礼、正婚礼、婚后礼等婚礼礼仪的形式与内涵,为学生后续学习《婚礼策划》《婚庆营销》等专业课做好相应的准备。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职婚庆专业教育从起步到发展,长沙、北京等几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逐年进入婚庆行业并成为主力军。婚庆服务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随着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婚庆消费将会保持高速增长趋势[2]。
近年来,经过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婚礼设计已然是婚庆市场上的热点,中式服装、中式元素、中式场景设计备受青睐。婚庆市场向传统回归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现代和传统的融合已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流行[3]。
传统文化精髓的回归,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恢复的表现。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礼”是个体、群体、民族内心敬意的外在表达,是个体、群体、民族文明修养的表现方式。婚礼仪式不仅表达了中华民族尊天崇地、敬畏先祖的传统价值观,显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而且也为传统礼仪文化的修复搭建了更好的平台,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回归提供了依托,同时其也是中华民族自身文明素养的具体体现。中式传统婚礼的日趋兴隆,既是传统文化形式上的传承,更是当代社会的人们对传统文化反思后的态度和选择[4]。
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婚礼文化中的习俗并非完全照搬旧的礼俗,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和创新。总的来说,传统婚礼文化对当代婚庆行为的辐射力日益增强,呈现出一种“亲传统文化”的现象。
婚庆行业从业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趋势、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客户、行业的要求。因此,从中国传统婚礼文化为出发点,推进婚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婚礼文化》是婚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开设在学生在校的第四个学期。学生已经完成
当前,国内已有十多所高校设立了婚庆类专业。在婚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高校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展开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实践为主、理论够用,教学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会弱化或淡化学生文化基础、人文素质的教育[5]。在婚庆专业的课程设计上,一直较为侧重西式与现代婚礼,强调对手绘、设计、摄像、化妆、主持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始终没有认识到学好文化类的理论性课程和技能型课程一样重要,这是目前婚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婚礼文化》课程选用教材为王丽娟、赵莲主编的《中西婚礼文化》(第二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年10 月出版,为高等院校婚庆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本教材总结了婚庆服务领域理论和实践经验,突出了婚庆服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从原始的两性结合,到遵规守礼的文明庆典,婚礼历经了数千年的衍变。我国的婚礼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色,涉及到的知识可谓浩瀚无垠,国际、国内先进的婚庆行业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也可谓瞬息万变。目前该系列规划教材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婚庆行业需求的变化,急需编写一套能够适应高职院校教学使用的教材。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专业的实体表现形式。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下发展,其专业建设通常偏向于学术研究,以至于课程建设也以理论基础知识为主体,这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相偏离[6]。产教融合机制不仅为高职专业发展提供了时机和平台,还对其课程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将高职教育直接指向职业性。因此,高职课程建设仍然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但必须加速“知”和“行”的交替速度,即必须遵守专业发展规律,必须结合产业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融入到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除了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实施过程及评价也必须对接职业发展和工作的实际操作。
以《婚礼文化》课程为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将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按照婚前礼、订婚礼、正婚礼、婚后礼等具体模块完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礼”谈婚礼和婚俗,让学生能够理解,婚礼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演进、沿革及发展的规律,在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之下均有差异,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面对真实的客户需求及工作任务场景时,应保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本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传承并发扬下去[7]。同时,教师会定期发布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材积累、知识沉淀与婚礼文化教学有效结合,为学生将来从事婚庆行业工作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作为2019 年的省级精品在线建设课程,《婚礼文化》课程在学堂在线平台上提供了课程视频23 个、非视频资源106 个、习题238 道等,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资源。
《婚礼文化》在线开放课程的上线,激发了教师和学生主动利用线上资源的积极性,也为更多的社会学习者,如婚庆行业从业者提升职业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平台。
因此,在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婚庆教师除需自身加强对婚庆各领域理论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外,还应加强“互联网+”思维、在线课程建设方法与理论的学习,及时更新课程设计理念,挖掘学习者的主动性。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水平的教师资源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要素,也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建设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既要有高校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又要有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的实践技能;既要有教师身正为范的高尚品格,又要有职场精英雷厉风行的职业风格;永远保持对新鲜事物较高的敏感度,将创新精神贯彻到底,不断挑战自我。这些要求向高职院校及其教师提出两个维度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横向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双修炼;另一个是纵向专业发展,即专业的深度发展和创新发展。
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看,除了在教师人才引进上提出双标准(高学历且有相应行业企业的实践经历)外,更重要的是在专业人才开发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方面,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做好培训管理制度改革,针对教师个体的优势,或派驻企业参加实践学习,或申请专业前沿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专业特色,或专业深度探究学习,或开拓专业视野学习;针对校企合作情况,或合作共赢式学习,或取经式学习。另一方面,从组织层面搭建专任教师对外交流的平台,包括教师专业技能比赛、教学技能比赛、专业研讨等[8]。
在教学实践中应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案例教学,开展情景模拟,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并顺应“互联网+”趋势,辅以多媒体教学等手段,进而形成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空间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引用优质MOOC 资源,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教学实施主要是课前进行教学资源的准备,课上进行课堂教学组织,课后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9]。
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类实习实训,创新课程实践的表现形式,使之与学生将来的从业岗位有效融合。在实习实训中,可结合使用虚拟公司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婚庆企业环境、真实婚庆策划项目,使用企业真实运作的方式,最大化地去贴近婚庆策划项目的实施过程。
在婚礼文案写作、国学概论等课程上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在选修课程中注重加大美学鉴赏、艺术欣赏类课程的比例,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并结合婚礼产品的个性化、创意化特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婚礼文化的同时,对之进行提炼和创新。
我们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婚礼文化,实现传统婚礼文化在婚庆产业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立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中国传统婚礼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筛选与梳理[10],对现有的婚庆专业人才方案进行剖析,最终形成系统的基于中国传统婚礼文化的高职婚庆人才培养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