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探析

2020-01-19 02:36:32高艳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高校学生思政

高艳丽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华新 610000)

引言

自2017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同时,预示着思政教育成为现代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在此条件下,基于信息网络体系发展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尤为必要,高校应积极地做好教育管理改革,科学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及信息化教育思维开展思政教育规划,增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负面信息抵抗力,解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泛问题,为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长效化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机遇

网络信息化发展对沟通成本的降低使信息数据传递效率大幅提高。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的高校教育体系建设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为此,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须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加强“互联网+”的教育思想实践,加强对互联网教育资源的有效运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发展。相应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体系构建使当代高校教育得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层次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完善,从信息技术角度促进教育科学化发展,为未来高校思政教育深入布局夯实科学基础[1]。

1.高效化教育发展环境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教育平台逐渐发展壮大,尤其是以高校教育为基础的互联网教育发展合作成为当代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之一。网络教育平台可充分在高校教育方面发挥优势,实际上得益于对互联网数据高效化管理原则的运用,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效化挖掘使得高校能根据自身的教育条件及教学现状等合理选择适宜的教育模式,从而有效契合高校多元化教育需求,并弥补传统思政教育信息更替滞后问题,让当代高校可以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青年一代思政教育工作,以此在根本上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造有利环境。

2.科学化教育发展布局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化问题过于严重,追根究底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标准的制定更多的是基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经验,未能在更深层次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加以分析,最终导致学生的思想意识与教师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对此,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整合系统化教育资源,高校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有效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保障“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能科学的对症下药。综合以上信息,互联网时代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如何运用“互联网+”环境优势加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能力及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关键。

(二)“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挑战

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改革的积极影响不容否认,但同样其存在的问题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以何种方式对受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的学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是以何种方法优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应当在“互联网+”的思政改革时代背景下围绕以上两点做改革规划,继而通过迎接挑战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扫清障碍。

1.互联网不良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自互联网教育模式引入高校教育体系后,对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争议蜂拥而至,随着各地区互联网教育体系建设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对网络教育发展的质疑随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不良信息对高校教育的影响讨论[2]。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问题绝大多数与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对高校学生的侵蚀尤为严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学生眼中沦为政治洗脑工具,正是由于其未能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中成长,加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正确认识,使得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收效甚微。因此,在互联网发展环境下帮助高校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扰,是“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对的首要挑战。

2.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互联网+”思政改革的影响

“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为更好地在现有环境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进一步坚定高校学生政治信仰,并提升其思想觉悟,使大学生在未来阶段能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实践,通过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相比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础教育目标上思政教育改革并不会存在明显差异,其改革重点主要是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及教育模式等有关方面的内容。所以,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不适用于现代高校教育环境,但其本质仍然具有一定的主体优势。因而,如何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一面加以传承,并有效与高校思想政治改革充分融合,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挑战。

二、基于“互联网+”环境的高校思政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平衡问题

“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势必要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进行体系化整合,在推动线上、线下教育双向发展条件下平衡教育资源尤为重要。传统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主要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因此,课下补习对教学资源的需求较低。所以,传统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情况无须考虑资源配置问题。与之不同的是 “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必须要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的步调一致,实现教育资源应用与教育工作配置的平衡化发展,并最大限度提高信息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紧密性,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教育漏洞,使教育资源的运用可以在思政教育各个方面均发挥实际作用[3]。以便为“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实践拓展教育空间,保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的有的放矢。

(二)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机制改革问题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改革涉及内容相对宽泛,传统教育管理机制将难以有效地对“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加以规范。为此,基础改革工作应当结合“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需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方面给予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互联网资源应用空间,另一方面也要确保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在标准化范围内科学推进。此外,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标准确立必须坚持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原则,必要时针对特殊情况下的思政教育可以适度地放宽管理标准,毕竟“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高校学生充分接受思政教育思想做铺垫,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纠正大学生的思想错误,为其未来更好的学习发展及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所以,适时做好教育规范调整也是“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高校思政改革实践可行性问题

实践可行性是指“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能否在各地区有效推广,抑或是本校学生是否能对其充分接受。信息化教育改革虽然在高校教育方面得到广泛实践运用,但其本质是将网络信息化作为一种教育辅助方式加以利用。故此,各地区高校的网络信息化实践利用率总体而言并不算高。“互联网+”高校思政改革则是改变早期阶段信息化教育格局,加强互联网教育实践的总体优先级,将类似微课教育平台及MOOC课程教学模式的教育管理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使思政政治教育能够通过立体化的方式加以呈现。正因如此,受地区教育差异化及学生个体思想差异的影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若仅是单方面的开展教育优化则难以从根本上发挥改革基本性优势。

(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核心价值的矛盾冲突问题

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核心价值的矛盾冲突始终是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应当从教育内容革新方面进行。从小学生至大学生思政教育始终是做同一件事,即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政治体制及坚定学生政治信仰的同时,为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但却未能认识到学生最终会走向社会实践的道路,以及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社会是否有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创造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工作环境。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环境下网络负能量信息与课堂正能量教育的不断碰撞,将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自我否定,并衍生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信任感。所以,“互联网+”的高校思政改革应当利用互联网教学高效化优势,融入部分负能量知识,使学生产生负能量抗体,以此化解高校思政教育主流意识与社会核心价值的矛盾。

三、针对“互联网+”背景的高校思政改革路径

(一)树立“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新思想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先要做好思想意识层面的教育革新,增强教育实践的互联网思维,明确新时期信息化教育思想目标,保证“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有效落实。教育改革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其从体系管理的角度强制化实施信息化教育规范,不如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教育主体对“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认知。例如,采取与网络教育平台合作的方式逐渐地转移重心,运用少量多次的方法缓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思维逻辑注入学生思想意识中,在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思想概念之后再利用互联网教学途径深入地开展思政教学工作,如此往复循环则可取得更佳的教学成果,以免传统较为直接的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对思政学习产生抵触,让“互联网+”思政教育实践能充分发挥根本性优势。

(二)建立“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历经多次信息化改革实践,虽部分改革工作在短期内取得重大成效但并未实现持续性信息化教育有效推进。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突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束缚,大部分教育改革内容仍然以传统教育框架为基础进行优化,改革强度与改革幅度均有不足,难以深入到思政教育问题的根本,加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效率不足使高校思政教育最终回到原点。所以,“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限制,根据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需求建立新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与互联网教育体系的充分融合,将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有效教育引导方式嵌入到实际思政教育工作中,从教育的初期阶段为后续的思政工作做内容铺垫。以此,给予高校学生主动参与思政学习空间,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优势为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保障。

(三)开发“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新平台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赖内部教育资源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受制于教育成本高校内部教育资源更新较为滞后,多数教育内容与高校学生所处环境不符,无法发挥实际的教学作用[4]。相比于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学模式,“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教育则是基于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对教育资源的运用,使高校思政教育实现对称性发展。例如,思政教育案例分析教学对社会时事新闻的引用可以通过与新闻软件平台的合作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并可针对不同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新闻软件平台进行讨论,此时,教师便能将学生对社会热点新闻的看法作为后续阶段教学工作规划设计的理论参考,以此,在大幅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效率的同时,亦可为高校学生积极融入思政学习实践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5]。

(四)创新“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新内容

教育内容创新是高校思政教育利用“互联网+”思想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早期阶段高校思政教育由于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一,加之信息交流较为闭塞,社会信息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信息化网络体系的形成,早期的思政教育模式在内容上与学生个体思想存在出入。因此,不利于教育长效化推进。“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更大意义在于针对学生不同的思政学习能力一针见血地对思政学习问题加以解决,并培养高校学生的政治思维。正因如此,以“互联网+”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革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显得更为重要,成为解决部分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教育问题以及弥补综合性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另外,要明确的是教育内容革新主要是对内容细节做一定程度的优化,主旨的教育方向不会因内容革新发生改变。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对青年一代思政教育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发展做更深层次的教育优化方才是高校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核心重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是增强教育先进性、前瞻性的必要方式。未来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教育体系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随之凸显,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思政教育能力,提升思政教育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并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管理的不足,进而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跨入新纪元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高校学生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