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梅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肥 230013)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局,与此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根据生态教学理论研究,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政教学生态主要包括思政课堂、校园生活及学生家庭等三个层面,思政教师能够根据课堂表现、校园活动及理论应用情况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如果青年学生群体存在明显的思想问题或错误的价值观倾向,院校能够帮助思政教师从校园文化、学风、校风建设的层面,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认识,进而保障教学生态的稳定性与可控性。然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针对青年学生的教育生态理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逐渐从传统的物质环境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而导致学生在新民主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等非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对思政教学体系产生质疑,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信心。因此,根据教学生态的新定义与新范畴,思政教师不仅要加大对网络话语权的夺取力度,更要改变现有的思政教学模式,使思政理论逐渐贴近学生生活,逐渐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源动力,进而在落实立德育人思想的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渐进自主理论是我国思政教师自主研发出的课程教育理论,是基于支架理论、翻转课堂模式及泛在化理论而形成的教学理念。该理论充分融合了我国应试教育的特征、课堂活动的优势,从授课模式的层面分析理论知识的传授质量,学生理解并应用理论知识的水平,进而解除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对学生发展及理论教学的限制,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效率,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我国“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落实。在教学模式层面,该理论共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练习回顾、交流提升、自主讨论、达标测评及梳理巩固等环节[1]。在教学理念上,要求教师将理论传授与知识展示、巩固复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切实实现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而在理论内涵层面上,渐进自主理论充分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教学生态,将网络教育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支架理论,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与重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强调课堂教学不应以教职员工为主体,以理论知识的硬性灌输作为主要传输范式,应以学生发展现状及需求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以此将繁杂的、宽泛的知识内容阻挡在课堂教学之外,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简而言之,只有切实做到课堂知识的针对化、科学化、发展化发展,使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真正认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与有效性,才能有效地推动思政学科的快速发展。其中,渐进自主理论的渐进,主要指专业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学生思想状况及立德育人教育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教育环节,由浅到深,由形象到理论,逐渐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渐进自主理论的“自主”不仅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更指学生结合互联网平台,自主实现“泛在化”学习的目标。其中“泛在化”理念不仅指任何人在任何情景,通过任何方式,对任何学科进行学习的过程[2]。更指青年学生群体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应用互联网环境,实现对特定课程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简而言之,渐进自主理论要求青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并借助互联网技术,达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特定理论知识的目的。因此,在思政教学层面,渐进自主理论能够有效提升青年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满足新时代国家对思政教育的具体要求,有效融合并巩固现有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的思政学习得到及时的反馈与点评。在师资建设层面,渐进自主理论不仅要求思政教师拥有较高的思政素养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更需要教师拥有坚实的知识评价能力、情感交流能力、资源应用能力及课堂节奏把控能力,从而在生成性、选择性、互动性的教学交流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理论传授效率。在学生成长层面,渐进自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自我反思理论学习效果、自我纠正错误的思想行为问题及理论学习问题等意识。从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帮扶的合作学习格局。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冲击了青年学生认知社会、判断价值的思想理念,改变了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方式,间接地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及体系。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参与互联网活动时,所接收的信息越发碎片化,无论是数据信息还是影音作品,青年学生普遍持有功利性的心理,期望能够在短期内获取大量而有效的数据信息,进而导致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缺乏足够的耐心,以致学生难以从本质上理解思政教学的时代价值及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3]。这与我国思政教师灌输式、宣讲式的教学模式不无关系,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接收并理解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思政教学工作缺乏实效性、有效性及实践性。此外,碎片化时代,使青年学生对学习生活规划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即在不同时间段,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或社会任务。如果思政课外实践作业耗时较长,内容更加复杂,学生将彻底失去对课外学习思政知识的耐心,无法发挥思政实践教学或学习的教育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思政教师难以结合碎片化时代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影响,没有从根本上深化思政理论知识对学生专业发展的价值,以致将思政课程繁杂冗长的时政内容、历史知识全部纳入到教学大纲中,不仅提升了思政教学的难度,更加大了思政教师的授课负担,进而影响了我国立德树人理念对思政教学的要求,制约了思政学科的长远发展。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多媒体等新兴媒介平台逐渐改变了青年学生的思想理念,尤其是直播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使学生娱乐化的倾向更加明显[4]。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青年学生在选择并浏览网络信息时,有69%的学生会选择满足自身审美需求及精神诉求的网络信息。而9.34%的学生会自主地寻找能够推动自身专业成长及职业发展的数据信息,12%的学生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并应用互联网,满足当前的生活需求及学业需求。因此,根据上述调查研究能够明显发现,娱乐活动在学生参与的所有网络活动中的比重较大。并且根据专业课程表现及学生课后活动情况能够发现,学生参与娱乐化活动的比重占89%。而我国思政教育理论内容一直存在理论化、学术化、专业化的倾向,缺乏生动、形象的实践内容,使思政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俨然与学生追求娱乐的思想特征相背离。在个性层面,不同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化特征,然而由于我国思政课程通常是采用大班或合班的形式开展的,难以顾及到不同学生的情感差异、个性差异及能力差异,导致思政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与具体性。
首先,思政教师应明确教学大纲及立德树人对学生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精缩思政课程内容,将理论内容浓缩到10—15分钟内,并将所有的理论知识制作成视频形式。根据渐进自主理论的要求,教师应优先选取学生能理解的理论知识作为阐述重点,逐渐提升教学难度。不过由于我国思政理论体系较为复杂,思政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案例引导,直到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理论知识时,才逐渐取消引导环节。其次,加强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重点阐述思政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及作用,使学生逐渐形成利用思政理论知识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习惯与意识。在网络资源选择上,应以富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思政教育资源为主,尽量用思政理论解释时政要闻及社会现象。最后,改变教学话语,利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喜闻乐见的、幽默风趣的语言阐释思政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参与思政课程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情感层面上增进师生间的关系,以此使思政教师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满足现代教育对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
渐进自主理论下的思政教学模式主要有练习回顾环节、自主讨论环节、交流提升环节、梳理巩固环节、达标测评环节。从实践层面出发,渐进自主理论与翻转课堂模式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都是将理论学习过程翻转到课前阶段,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然而渐进自主理论却深化了课堂展示环节,提升了翻转课堂的实效性。首先在练习回顾环节中,思政教师通过问答及在线测试的方式,回顾以往的理论知识[5],使学生根据课前的教学内容,自主讨论当前所要阐述的理论内容。随后思政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渐进地阐释并讲授思政理论知识的内涵、实践应用及历史表现等内容。其次在交流提升环节,思政教师应以情感交流的形式,与学生探讨思政理论的内涵及发展趋势,以此评价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并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其中在学生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自主探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相应的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指引,探寻到与之对应的思政答案。再次,在梳理巩固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主讨论、交流提升及自主学习环节的表现,进行相应的知识梳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吸收课堂理论知识。最后在课后环节,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对学生的达标测评工作。可以说渐进自主理论是对翻转课堂模式的完善与补充,同时也是对支架理论与泛在化理论的延伸与发展。
构建思政教学体系及教学环节是从宏观层面为培养青年学生泛在(自主学习)学习意识及习惯奠定的教学基础。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层面,思政教师应逐渐体现出思政教学的渐进性与自主性。首先,思政教师应将思政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打破传统教材的章节限制,将存在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融合到一起,并以难易程度的顺序进行排列。其次,改变教学节奏,在基础性的理论知识阐述过程中,应缩减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提升案例教学及学生互动的比重,并将案例分析、文化交流作为加强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论知识的“教学支架”,伴随思政教学理论的不断加深,教师可逐渐撤掉“教学支架”,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师应逐渐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要素,该要素可以是思政教学问题,也可以是与理想信念相关的问题。最后,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要素的支持下,思政教师应通过思政教学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能力。其一,将破解思政问题的理论集中到思政教育平台中,使学生通过简单的检索操作,轻而易举地探寻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思政理论知识,其二,思政教师要将思政问题拓展到教育平台外部,使学生不得不通过互联网各大平台对思政问题进行解答。其三,逐渐培养学生利用思政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及意识,从而真正实现泛在化学习的目的。
渐进自主理论是我国高校自主研发的教学理论,在融合泛在学习理论、支架教育理论及翻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对我国传统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更贴近我国思政教育的实际。高校思政教师在应用渐进自主理论,制定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该理论的自主性与渐进性,从而切实地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政理论知识学习活动的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