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增绰,仇方道
(1.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 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陆港地处内陆无水地区和交通枢纽位置,是具备海港服务功能的枢纽站,能办理报关、报检、检验、检疫等一些系列通关、清关手续,是海港及沿海口岸功能在内陆的延伸地,具有方便快捷的运输通道与港口联通,已成为国际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物流枢纽。我国陆港(内陆无水港)发展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沿海港口为了拓展辐射范围,主动出击与内陆地区合建的无水港;第二种是内陆地区为发展本地经济建立的内陆无水港;第三种是边境口岸城市设立的内陆无水港。“一带一路”的着力点之一就是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陆港作为连接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桥梁,对外贸易的窗口,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引擎,是物流系统整合优化的枢纽,是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的平台,更是国家和地方政策实施的载体,也是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抓手。
考察相关学术文献,对国际陆港建设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1)国际陆港建设理论研究,如席平等[1]、章强[2]、伍佳妮等[3];(2)国际陆港建设制度研究,如范志忠[4];(3)国际陆港发展模式研究,如杜明军[5]、苟辰楠等[6];(4)国际陆港发展战略与策略研究,如秦汾[7]、孙仕明[8]、张新生等[9];(5)国际陆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如席平[10]、彭尚力[11]、光昕等[12];(6)国际陆港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如刘冉昕[13];(7)国际陆港建设实践研究,如郑远红[14]、杨海霞[15];(8)国际陆港空间布局演化研究,如李云华等[16]。本文以交通枢纽城市徐州为例,分析徐州市国际陆港建设的铁路货运基础,探讨促进徐州市规划建设国际陆港的政策实施空间,以期得到对“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国际陆港建设有益的普遍性启示。
徐州“五省通衢”,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陆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种运输方式都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铁路运输,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比如,目前全路编组站共计40个,其中一类编组站和二类编组站各20个。徐州北站是一类编组站。当前,徐州市正抢抓被列入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重要机遇,积极加强物流设施投入,发展现代物流运输。
但是,徐州是四省交界地区,处于各省边缘,距离省会城市较远,行政性集聚各类要素的能力要远弱于省会城市,社会消费能力要比一般省会城市弱。徐州也毕竟是地处地市级城市的铁路交通运输枢纽,徐州建设国际陆港与当前国内建设较好的几个国际陆港所在城市铁路货运基础存在明显差距。当前国内建设较成熟较好的几个国际陆港是成都国际陆港、重庆国际陆港、武汉国际陆港、郑州国际陆港、西安国际陆港。这5个国际陆港都在省会级城市。这5个国际陆港所在城市都有建设国际陆港所需的核心优势。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9年调整)》中明确标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重庆、西安、沈阳、郑州为中国九大铁路枢纽发展重点。这5个城市都是“全国9大铁路枢纽”城市。再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9年调整)》中提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哈尔滨、沈阳、青岛、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大连、宁波、昆明、乌鲁木齐、兰州18个城市兴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这5个城市都是“全国18个集装箱中心站”城市。因此,徐州与当前几个较成熟陆港所在城市铁路货运基础存在明显差距。这方面的差距必须清楚和重视,以便规划和建设中取长补短。
此外,周边城市铁路建成和完善会削弱徐州铁路货运枢纽的地位。比如,郑州铁路枢纽“米”字型网络逐步完善,严重削弱徐州铁路货运枢纽地位。这显示出徐州建设国际陆港与当前国内建设较好的几个国际陆港的起步存在明显差距。
徐州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战略交汇点,在“互联互通”网络中居于重要的运输节点位置,具备国际陆港建设必需的铁路交通网络优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构想,使内陆港口的货物除了向东走往海港之外,又多了一条通过陆上交通网络向西走的出境道路,这个阶段以铁路为主线的运输通道又成为了关键要素。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城市的国际陆港近几年发展迅猛,陆续开通了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国俄罗斯班列、中国东南亚班列等。专线班列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不仅使陆港所在城市成为陆港物流节点,也有利于促进陆港所在城市发展成为陆港枢纽城市和贸易节点城市。在这一轮城市国际陆港建设大潮中,徐州也应重视规划建设国际陆港,以国际陆港建设带动对外开放水平,把徐州发展成为枢纽经济城市和贸易节点城市。
国际陆港当下又与“自贸区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际陆港巨大的政策红利和经济红利面前,不仅丝路经济带上的城市积极建设国际陆港,就连一些非丝路经济带上有物流优势的城市也开始发力,争相申报国际陆港。对内陆地区而言,国际陆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连接内陆地区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的桥梁,是对外贸易的窗口,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引擎,是物流系统整合优化的枢纽,是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的平台,更是国家和地方政策实施的载体,也是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抓手。从江苏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功能定位来看:苏州片区主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基础进行建设,将着力在开放创新融合上取得新突破,打造“全方位开放、国际化创新、高端化产业、现代化治理”四个高地;南京片区主要依托南京江北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基础进行建设,将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连云港片区主要依托连云港港区、连云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基础进行建设,将着力打造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重要支点。徐州市是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徐州国际陆港将是江苏西向开放的桥头堡,将助力南京自贸区自主创新先导区和苏州自贸区开放创新融合新高地建设,也将放大连云港自贸区“一带一路”交汇点全面开放功能,与其共同形成江苏向西开放的“双子”引擎。
我国陆港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极大地激发了陆港建设的热潮。从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国际陆港布局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一是沿陇海线东西向铁路大动脉,以郑州、西安、兰州为代表的中西部国际陆港,向东对接连云港、青岛、天津等港口群,向西借助新亚欧大陆桥通道连接中亚和欧洲;二是以重庆、成都、武汉等为代表的西南和华中地区,依托处于 “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交汇点的区位优势,通过统筹布局长江港口(水港)和铁路货运站(陆港),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无缝衔接。徐州是陇海线上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城市,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重要的互联互通节点城市,又是江苏省最西北部交通门户和经济中心。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提出了“六个一体化”,并首次提到“省内全域一体化”。加快苏北、苏中高铁和沿江地区城际铁路建设,缩短苏北市县与上海及苏南城市的时空距离,使苏北地区真正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江苏省在苏北和沿海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就是为各地打通全方位融入的通道,苏北和沿海地区要以更大的热情拥抱长三角、融入一体化。徐州在空间上是“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交汇地区,因此,可以把国际陆港作为纽带和重要载体,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有效对接,利用徐州国际陆港为长三角区域全面开放服务,为长三角地区企业与欧洲国家和中亚国家贸易服务。
国内主要城市陆港建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例,2008 年组建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领导小组”,坚持先建内陆港、再建开发区、最后建成东部新城的发展理念和“三六九”发展战略,形成了独特的内陆港建设模式,并创造性地将西安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了公、铁、海、空等多式联运的高效组合与便捷运转。郑州陆港建设中,由河南省政府口岸办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在国家口岸办的指导下,委托专业机构编制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吸纳口岸相关部门、运营单位和各类企业的意见,并聘请国内权威专家参与项目论证、建设和指导,做好国际陆港建设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化完善和评审工作,为国际陆港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和遵循。成都铁路港建设中,聘请了全球顶级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德国罗兰贝格公司和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了《成都铁路港建设总体规划》,并编制了《“蓉欧 +”国际货运班列战略规划》。西安、成都、重庆、郑州等地在国际陆港建设之初就由省政府牵头,建立了省市两级政府和发改、商务、财政、海关、检验检疫、税收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国际陆港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综合协调,统筹规划。郑州国际陆港建设之初,河南省和郑州市均成立了“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并经河南省政府同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省直部门之间制定了“规划直接上报、统计直接报送、项目直接申报、财政补助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价格收费直接报批、证照直接发放和直接报批、政策直接享有、信息直接获得”的直通车制度,理顺了管理体制,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从实践来看,各地对口岸办在港口建设和运营中的作用都高度重视,如上海市设市口岸服务办公室,属于市人民政府直属机构,副厅级;北京市设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采取市商务委挂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牌子,副厅级;天津市设口岸服务办公室,属于市政府直属机构,正厅级;广东省设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省商务厅加挂广东省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牌子,副厅级;宁夏回族自治区设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属于商务厅厅属单位,副厅级。各地通过强化口岸办的职能,有效发挥了口岸办协助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使发改、国土、商务、交通、园区、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港口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徐州规划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也应坚持上述做法,积极与省委省政府及国家部委沟通,真诚获得上级部门的广泛支持,并建立市级行政组织负责国际陆港的规划、建设、运营和协调。
郑州陆港建设运营企业是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简称陆港公司)。郑州陆港公司是2013年6月27日郑州经开区管委会和河南物资集团合作共同成立的公司,目前,郑欧班列历经六年左右运营,凭借货运总量高、境内和境外集疏分拨范围广等综合实力,在中欧班列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郑欧班列不仅缩短了河南与世界的距离,还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为河南省带来了发展新动能。国内主要国际陆港建设中,各地都立足本地实际,依托铁路枢纽或物流园区先行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功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国际港口。如郑州国际陆港最早是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立的,之后通过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不断扩展功能,统筹布局铁路口岸、公路港、保税功能园区、多式联运服务中心和金融、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中心,逐渐形成了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区。重庆陆港最早是依托西部物流园兴建的,利用航空口岸、水运口岸和铁路口岸,不断完善口岸进出口基本功能,拓展其他服务功能,通过入境落地签证权、72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肉类、水果指定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项目,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步伐,从而形成了集口岸、物流、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港区。国内主要城市陆港建设和运营大都是通过加强政府引导,积极招引企业参与国际陆港建设,并与省内外相关企业按比例共同出资组建国际陆港运营主体。如重庆西部物流园建设中,通过加强招商力度,引进了新加坡丰树跨境物流、澳大利亚嘉民物流、重庆大龙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惠买集团、韩国乐天家庭购物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等物流、商贸企业,丰富了国际陆港建设主体,拓展了融资渠道。国际陆港应该由国际铁路运输企业担当主导者。目前,国际陆港多由地方政府主导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国际运输规律。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运营也应确定明确的建设运营企业主体,立足徐州实际条件和基础,以全球视野引资引智,构筑宽阔厚实的融资运营平台。
根据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外陆港建设实际,国际陆港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产业:一是共生产业。是指由于国际陆港的存在而直接产生的行业,主要包括陆港建设、公路铁路运输业、仓储、装卸搬运、理货、设备租赁等行业。这些是陆港产业集群的基础产业,是陆港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二是依存产业。是指依赖共生产业而发展的产业,主要包括临港工业(能源加工、食品加工、机械加工、电子产品、现代医药、汽车工业、贵金属加工等)等制造业和加工业。依存产业的出现不仅延长了共生产业的价值链,而且提高了区域产业的集聚程度,使陆港由物流节点升级为集运输和工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区。三是关联产业。是指由共生产业和依存产业通过上游、下游及横向的产业联系而衍生出为陆港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关、商品检验检疫、口岸管理、工商管理、国际货代、金融保险、商业、旅游、咨询、教育、培训、科研、娱乐等行业。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要发挥历史上形成的铁路公路运输业传统优势,努力强化当前的能源制造、机械制造、食品制造等制造业优势,积极培育、引入和壮大服务业,力求较快形成国际陆港产业集群轮廓与雏形。
国际陆港的本质(核心、基础)功能是跨国货物运输,因此国际贸易是国际陆港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前提。郑州国际陆港实施“以运带贸、以贸促运、运贸互济”的策略,依托郑欧和郑中亚班列遍布欧洲和中亚等地区的业务网络,通过直采直购与欧洲、中亚等生产厂家和公司直接合作,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业务。“运贸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在增强班列自身造血功能同时,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建设惠及的地区和民众范围。目前郑欧班列运输货类呈现由前期的普通基础工业产品,逐步向机电设备、电子产品、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货物等货源结构性转变。值得关注的是陆港公司结合国内对进口食品的巨大需求,依托郑欧班列遍布欧洲的业务网络,通过源头直釆和冷链直运,与欧洲生产厂家直接合作,以自营和招商入驻并举,大力开展跨境贸易和电商业务,欧洲进口食品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为传统食品流通行业带来新的活力。郑欧进口商品主要来自新丝绸之路沿线及货源辐射国,由郑州国际陆港公司全权运营,实现了郑欧进口商品的采购、运输、仓储、销售的全链条管理。在对市场的探索中,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成功推出了众多自有品牌,这一大批优质进口商品品牌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直采直运直营,原装原汁原味”是郑州国际陆港公司坚守的商品理念,“真、快、鲜”是郑欧进口商品的三大优势。2015年12月郑州国际陆港公司独家精心打造了B2B2C电商平台“班列购”,可进行一般贸易和跨境贸易。“班列购”平台上不仅有郑州国际陆港公司直采直运直营的郑欧进口商品,还吸纳了一批优质进口商家入驻。除此之外,郑欧进口商品已经入驻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并即将开设天猫旗舰店,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可以在线上选购郑欧进口商品。2016年初,陆港公司开启了郑欧进口商品代理的合作模式,目前已实现全国范围覆盖。同时,郑欧进口商品已入驻国内各个大型商超,深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2018年10月,郑欧进口商品专营店业务全面展开,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积极反馈。优质的商品,福利性的加盟政策使得全国各地的众多客户积极寻求合作。徐州国际陆港建设运营也应实施“运贸一体化”模式,积极强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商贸集聚传统优势,努力拓展扩大外贸规模、争创国际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培育新的各类要素集聚优势。把徐州国际陆港作为江苏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徐州建设成为江苏中欧(中亚、中俄、中东盟等)班列汇集点。努力实现“聚徐州,通全球”的美好愿景,使徐州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贸易节点,为淮海经济区、江苏省自贸试验区及长三角地区全面对外开放服务。
尽管各港运方式之间存在着竞争,但是各港运方式间也具有互补关系。各港运方式之间联动合作,能够做大整体货运市场,增大各港运方式运营规模,提高各港运方式运营效率。比如,西安国际港务区分别与天津港、连云港港、青岛港、上海港、深圳港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形成了特有的中国内陆港模式。西安内陆港模式的基础是通过技术手段将港口功能叠加,形成公、铁、海、空无缝对接,其保障是港港联动,通过主动与沿海港口和沿边口岸的合作,构筑联通全国,沟通世界的大物流格局,加快通关速度,深度参与开放型经济,进而促进内陆商贸发展和开放程度。郑州国际陆港建成后,依托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国际多式联运中心,通过强化与沿海港口、边境口岸的联盟合作与联检通关,打通跨境跨区交通线路,优化国际国内货运网络,实现货物快速集疏,打造国际集装箱过境中转中心。郑州国际陆港作为与郑州航空港一体联动、相互补充的陆上交通枢纽,为郑州提供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郑州纳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供坚实基础。郑州国际陆港强化陆空运输方式的高效对接,努力推进公路、铁路、航空运输方式的协作及协调发展,以实现多式联运的综合高效运营。对于货值较高的贵重货物的运输,构建了以航空为引领,以公铁集疏为衔接的陆空联运方式。对于国际贸易及国内长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构建了以中欧(郑州)班列为主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最近又陆续开通了经连云港、天津、青岛等沿海港口出海的铁海联运,以及刚刚开通的桂郑欧班列,与“海上丝绸之路”紧密衔接起来,作为国际多式联运体系的有益补充,形成铁海、公铁、陆空多种联运方式的综合协调发展,加快和完善了郑州物流中心国际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和淮安航空港三港联动所形成的“三脚锚”架构是苏北全面对外开放的战略支撑面,是苏北对外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也是江苏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区域竞争新高地,因此,江苏省要像重视苏南对外开放载体建设一样支持徐州国际陆港建设。徐州要深化与西安、郑州、武汉、重庆等重点国际陆港节点城市合作,建立联营联运机制,构建国际陆港网络。徐州建设国际陆港要建立与青岛港、连云港港、上海港、宁波港等大港口的合作关系,推进出海通道建设,拓展陆港与海港合作空间。徐州建设国际陆港还要加强与郑州国际空港和淮安国际空港合作,拓展陆港与空港合作空间。
通过研究徐州市规划建设国际陆港的铁路货运基础和政策实施空间,对我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国际陆港建设有如下主要启示:(1)“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国际陆港应具有交通枢纽基础,尤其是要有陆路交通枢纽基础,一般铁路和公路基础设施较好、网络较发达。(2)“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国际陆港应具有人口密度、人口总量和人口流量基础,较高密集度的人口密度、较大规模的人口总量和较多的人口流量是消费需求的来源,是物流基础的来源。(3)“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国际陆港应具有较广阔、较大规模、较成熟的市场基础,这样的市场才会有较大规模的产品市场需求,才会有较高的市场运行效率。(4)“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国际陆港应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二次产业占比要达到一定比例,产业总量规模要比较大,产业业态要丰富和多样化,产品技术含量要达到较高层次。(5)“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国际陆港要具有集疏运交通基础条件,应具备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运输方式联通的能力,国际陆港要与国际航空港和国际海港相连接,要与铁路网络、高等级公路网络、国际航空网络、远洋海运网络等相互支撑。(6)“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国际陆港应具有合理的企业运营主体,陆港企业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但是应以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投资主体应实现多元化,既要有国有资本,又要有民间资本;既要有运输企业,又要有场地仓储企业;既要有陆港核心企业,又要有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