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施路径探析

2020-01-19 01:48:01张万方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民族传统

张万方

(淮阴工学院 招生就业处,江苏 淮安 223003)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不断前行的力量之源,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之所在。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对民族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1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自信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决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必然有其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原因。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在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能够“不改其乐”,是因为他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苏轼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我们所熟知,这句话讲的是读书与气质的关系,多读书有学问,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气自华”源于“腹有诗书”的内在自信。这句诗的前一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两句联起来看,与“回也不改其乐”表达了一样的意思,物质上的贫困并不能阻碍精神上获得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自然流露出来。强调安贫乐道的精神自信,并不否认物质层面对人的自信心理的影响。毫无疑问,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与人们的精神面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精神上的满足而忽视人们在物质上的追求,必须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

我们要讨论的“文化自信”,不是基于个体自身所拥有的文化学识而产生的自信,而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植根于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理解而对其产生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是中华民族对其所创造的伟大文化的自信。整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所持有的态度,决定了文化的当下状态和未来发展,也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正是这些不同的文化使世界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景象。事实上,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少文化因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遭到遗弃,而在人类不断走向未来的过程中,现存文化正面临着大浪淘沙的考验。只有在认同并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营养,博取众长,推陈出新,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造和发展自己,既不狂妄自大、固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随波逐流,而是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地与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广泛地学习、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文化的营养,最终使自己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具显著特征的优秀文化形态。

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尊重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与尊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继承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就不会真正地尊重民族文化,也谈不上自觉地弘扬与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提出来的,他提出这个思想的背景是清兵入关。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1]。”“亡国”无非改朝换代而已,而亡天下则意味着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被野蛮落后的异族文化所取代,中华民族将从文明状态退回到落后的野蛮状态。正是这种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使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把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事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的营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断,与其兼收并蓄、善于吸纳各民族文化的营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论语》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庸》说:“柔远人则四方归之。”说的都是发挥文化的作用,以促进民族的交流。中华文化并不是单一民族创造的文化,而是多民族融通形成的文化,其先天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决定了它对异己文化的积极态度,总是善于汲取不同文化的营养以丰富和充实自己。佛教本起源于印度,一传入中国就被改造而中国化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使它不拒斥任何优秀文化,但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汲取其能够为我所用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营养,壮大自身的力量,使之成为我之有机构成。没有文化上的高度自信,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的学习和借鉴。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文化在创新中才能获得发展,没有创新的文化没有未来。《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化数千年不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是辩证统一的。其一,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文化没有创新能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这样的文化也难以使人产生自信。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使中华民族产生高度的自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其二,文化自信为文化创新提供了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文化自信不仅为文化创新提供不竭精神动力,也为文化创新提供思想资源和智力支持。其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接受和容纳新事物,并自觉为新事物的成长创造条件,从而激发文化的创新活力,推动文化持续不断发展。

2 在大学生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大学生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能够使青年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在其所接受的教育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多是知识性的,缺乏对中华文化根本精神的深刻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认真地学习传统文化,并进而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些青年学生受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把传统视为落后,把西方等于先进,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使中国不能融入西方社会。这种错误认识,固然与其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刻认识有关,而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坚定文化自信,丧失了基本的文化立场和理性判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没有文化自信,不但看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即使有人指出其价值也不愿予以肯定,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文化的基本判断能力,对传统文化如此,对任何其他文化也是如此。弘扬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青年学生的责任,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客观地认识传统文化及其价值。

第二,能够使青年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有了先进文化的指导,党领导人民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4]。”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用先进文化武装青年学生头脑,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立德树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青年大学生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对于民族、国家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惟信得深,才能学得深悟得透。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带着信念学,“必须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深厚感情,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5]。

第三,能够使青年学生更好地学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对象。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得益于其包容性,既能与其他文化和谐共处,又善于在交流互动中汲取其他文化的营养。要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必须以更宽广的胸怀拥抱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主动地汲取其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领时代之先,成非凡之业,必须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营养。向其他文化学习,要以我为主,不能本末倒置,惟他是从,失却自家根基。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用西方价值理念来改变我们的文化基因,让我们的青年学生成为实质上的“他们”。坚定文化自信是青年学生学习西方文化汲取其营养的重要保证,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持以我为主,既虚怀若谷、广泛学习,又保持警惕、防止渗透。

第四,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青年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创造欲最强,他们期望通过创新创造改变世界,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建功立业。但他们思想抵制力弱,容易受到错误价值理念的蛊惑而产生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影响其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没有远大的志向和深厚的情怀,就不会有伟大的创造。明代的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无不具有深厚的爱国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决定着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着我们的言论和行动[6]。”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既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在遇到困难时也没有继续前进的勇气,终将无所成就。“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5]。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立志为国为民,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有所作为,也才能释放出巨大的创新创造能量。

3 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既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要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要培养其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而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高校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应该担负起主体责任,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一,调整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思政课教师代表座谈时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既要让大学生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要让大学生知道,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7]。高校不仅要把已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好,还要围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史等设定课程模块,建立更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培养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

第二,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我们不仅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当代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社会主义不再只是一些思想原则或行动准则,而是道路、思想、制度和文化有机统一的强大国家[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书斋中,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直接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高校要善于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到农村去,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去,切实感受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结下的丰硕成果。不深入社会,不做调查就不会有深切的体会。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更能够培养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更能够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更加坚定其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营造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环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通过环境的创设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回廊曲径等环境设计,固然能够对青年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则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高校应充分挖掘各种校园文化资源,通过开展读书、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家讲堂、书法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情。活动要有鲜明的目的性,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为其创造做“演员”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受到锻练和影响。要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不仅能够学习、借鉴其他文化,汲取其营养,而且能够在文化比较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我们都要学习和借鉴,但必须是以我为主的学习,博采众长,消化吸引,而不是照搬照抄,把别人的东西直接输入头脑。西方一些国家从未放弃向我们的青年学生渗透其价值理念,一些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及其自由民主现状缺乏深刻了解而受其迷惑。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强文化交流,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的社会发展现状,惟有知其实,方不受其惑。积极主动开展文化交流,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各个国家的文化自有其特点和形成原因,每种文化有其优点也自然有其不足,在文化比较中,更能彰显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第五,发挥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中国古人看来,传道是为师者的第一职责。道是什么?道就是文化,就是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教师以传道为首要职责,本就内含着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国古人把文化的传承寄托在教师身上,要求教师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孔子以“学之不讲”为忧,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10]。”高校要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大学生辅导员的重要政治素质来培养,通过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学习、文化培训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素质,使其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情感认同。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民族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1:52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