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2020-01-19 01:48:01王红艳范富春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育人特色思政

王红艳,范富春

(1.淮阴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2.淮阴工学院 招投标办公室,江苏 淮安 223003)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他要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具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1]。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把思政课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把思政课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2]。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各高校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认真贯彻《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社会实践[3]。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除劳动教育必修课外,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4]。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目的相关性、育人内容关联性、育人路径互鉴性,因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贯彻,深入理解新时代的劳动观,体会劳动精神与劳动情怀[5]。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开拓实践教学视野、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保障,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创新

1.1 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开展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要适应时代形势,擅于利用各种好的平台资源。自“学习强国”平台上线以来,我国掀起了依托“学习强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该平台已经成为当前全体党员干部自我提升、自我充电的重要载体。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他们是大学生依托“学习强国”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者,许多普通大学生手机端也安装了该学习平台APP。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育人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优势,探索如何依托“学习强国”平台组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使该平台成为大学生自主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加油站”。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讨论专题内容、安排答题竞赛、开展相关考察、分享对“每日金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心得体会等。

1.2 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实践的思政元素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中打破二者各自为政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立德树人合力的形成。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由于专业课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缺乏专业底气,因而对该方面课程思政不敢涉足或浅尝辄止。而思政课实践教学原本就应合理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思政课教师如果能依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因地制宜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必然增强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基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方的现实需求,高校有必要搭建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平台,实习实践前,做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工作有对接,协同育人工作有规划、有目标;实习实践中,做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工作有配合,协同育人工作有载体、有过程;实习实践后,做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有总结,协同育人工作有反思、有记录。

1.3 打造学“习”社团做好“五进”举措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得力抓手,是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引领者,是积极健康新思想的传播者,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高校有必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善于引导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创建二者相契合的平台与机制,使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社团活动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要促进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团委共同打造学“习”社团,在社团原有活动宗旨和活动范围的基础上,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打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亮点活动或特色节目,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含金量。思政课教学部门与校团委携手帮助学“习”社团开展进社区、进纪念馆、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的“五进”服务,助推文明城市创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关爱留守老人儿童等。如思政课教学部门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社区合作,指导学“习”社团成员走进社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指导居民防疫方法及提供必要帮助等。

1.4 探索线上实践教学“云”模式

客观环境的变化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直接强劲动力。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推出“停课不停学”的在线理论课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反应迅速,将防疫抗疫工作中习近平讲话精神、“战疫精神”的鲜活事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使青年学生认清中国快速控制住疫情并支援他国背后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那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部分能不能以在线教学的方式开展呢?00后大学生本来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善于应用网络技术。高校思政课在做好线上理论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云”模式。首先,任务布置环节。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任务布置由师生在教室完成,这项工作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见面课或钉钉、腾讯课堂、QQ群屏幕分享以及视频会议的方式实现。其次,实践开展过程。当前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地已逐步复产复工,人们日常生活正在恢复。大学生居家阶段,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正是开展社会调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的良好机会。学生既可以在线直播实践过程,又可以随时与实践小组成员及指导老师沟通。最后,实践作品提交。实践作品无论是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或PPT,亦或微视频、微电影等,都以在线提交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打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云”参观。网上展馆是近年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高品质在线资源,如“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成就”网上展馆、“雨花台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家在江苏”网上展馆等。本次疫情阻击战中,人们关心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想多了解武汉、多了解湖北人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武汉“一城好人”网上展馆,湖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云”参观前的组织动员、“云”参观后的总结提升、参观心得交流等工作,是指导教师的工作重点。即使疫情结束后大学生正常返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云”模式也有必要推广应用,使其成为日常实践教学的重要模式。

1.5 架构 “三立足五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回答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面新时代执政党怎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而在校00后青年大学生成长于中国安定团结、蒸蒸日上的和平时期,如果教师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立足于历史的中国、当下的中国、未来的中国,青年学生是很难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立足于历史的中国、当下的中国、未来的中国,引导大学生清晰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才能激起大学生勇于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促使学生理解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所在,并思考逐梦的路径和个人的担当。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要结合所在高校的综合校情、所属地域、实践资源、学生特点、校园文化等统筹设计并贯彻落实。如结合综合校情,即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落实要与高校的性质、办学的特色、优势学科等紧密结合,如石油院校的“铁人精神”、体育院校的“女排精神”、医学院校的“战疫精神”等相关实践教学,就能够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紧密契合。只有扎根于以上“三立足”“五结合”,做到量体裁衣,才能接地气、高实效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2.1 以指标管理罗盘作为实践教学开展与考核直观依据

以指标管理罗盘作为实践教学开展与考核直观依据,较好解决了实践教学是否开展、是否按流程开展的问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往往随着社会重大事件、大学生关注热点和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如2020年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将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着手开展以“战疫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规则教育、道德教育、爱与感恩教育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及反复提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在本次疫情中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需要及时更新,但又要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依据,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契合,那么如何解决理论教学的稳定性与实践教学灵活性的矛盾呢?协同育人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如何主动对接、相互配合,保证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有效融合思政元素呢?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如何确保新教师尽快胜任实践教学的指导任务呢?构建制度化、显性直观的指标管理体系是解决上述多重矛盾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学部门有必要制作实践教学指标管理系列罗盘,具体而言分为总罗盘与分罗盘。总罗盘是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8个明确”“14个坚持”的核心内容构筑同心圆,标明涉及高校各门思政课的章节,备注该内容采用的实践教学形式以及拟开展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地点等。分罗盘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安排罗盘,罗盘上标注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板块内容及负责人、对接单位联系人、所需保障条件等,二是思政课程与具体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衔接罗盘,罗盘上标注实践教学融合点,实践教学时间地点、思政课教师需要准备的前期工作及实践教学具体形式和方法、对接工作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相关工作人员、注意事项等。根据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在罗盘上标注不同色卡,既能对已有工作开展情况直观反映,检验其有无落实,还能最大化降低新教师的习得成本,提高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工作对接的效率。

2.2 以成果展评交流为契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如何保证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实践成果展评交流,调动了师生双方面的积极性,较好解决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问题。实践教学成果展评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班级实践教学成果展评,二是学年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展评。实践教学成果展评,是对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检验,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营造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保证实践教学成果的品质及创新度。青年学生都有个体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为了打磨出更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实践小组成员会认真研讨选题,彼此配合协作,运用集体智慧攻坚克难。实践成果评比中选题背景介绍、成员如何分工合作,使用哪些调查手段方法、采用何种软件及如何后期加工等答辩环节,较大程度避免了搭便车、弄虚作假等情况。而组织学生观摩优秀实践成果,有益于打消部分同学完成实践作业的畏难情绪,在观摩点评他人实践成果的同时,获得选题和实践方法等间接经验及灵感,有利于降低自我摸索的时间成本,并自觉避免重复他人劳动,积极开拓选题思路和实践切入点,摸索更好的实践路径、调研手段和视频处理方法等,有利于实践教学成果的创新。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求教于自己的指导老师,也促进了指导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有必要将学生优秀实践教学成果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依据,既能够促使教师自觉多考察多思考多积累、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自觉提高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又有助于教师之间彼此切磋指导心得,交流借鉴他人好的实践教学组织及指导方法等。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身就要求与时代紧密结合、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优秀实践成果的评选交流活动中,指导实践教学过程遇到的困难、积累的经验、所得的感悟有助于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 结语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需要做好做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积极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落实保障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充分利用专业课程实践的思政元素、打造学“习”社团做好“五进”举措、探索线上实践教学“云”模式、架构 “三立足五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举措创新。以指标管理罗盘作为实践教学开展与考核直观依据,以成果展评交流为契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落实机制创新,则保证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高效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代的脚步不会停歇,党中央始终把促进青年更好成长和更快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工程来抓[6]。党中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也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育人特色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