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 孔令燕 刘冬 俞楠泽 朱琳 龙笑 薛华丹 金征宇
本例回顾性分析一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crylamid hydrogel,PAAG,商品名奥美定,别名乌克兰英吉尔法勒)双乳隆胸术后出现乳腺癌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旨在增加PAAG 隆胸背景上诊断乳腺癌认识。
病例资料患者,女,45 岁,于 2001 年在民营美容机构行双乳注射隆胸术,注射物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双乳各注射约300 ml。术后否认局部红肿、硬结、发热、漏液等急性并发症。2017 年4 月,患者因自行触及右乳肿块,伴乳头周围多发溃疡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既往于2000 年顺产分娩出健康婴儿一名,哺乳6 个月,隆胸术后未继续进行哺乳。否认乳腺癌、前列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视诊:右乳增大,右乳外上象限局部凹陷,右乳头较对侧增大,乳晕色素沉着较对侧增多,右乳头下方乳晕内可见小溃疡,局部见黄色分泌物。触诊:右乳外侧象限质硬,未及明确结节、肿块。
磁共振扫描: 采用GE Discovery MR 750 3.0 T 磁共振行乳腺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FSE-IDEALT2WI Ax 脂肪抑制序列,TR 3838 ms,TE 83 ms,层厚 6 mm,层间距 6.5 mm,扫描层数 28。Vibrant-T1WI 增强序列,TR 3.788 mm,TE 1.674 mm,层厚 2 mm,层间距 2 mm,翻转角10°,扫描层数 88,扫描时像 9。延迟期进行 T1WI 矢状位重组。对比剂为Gd-DTPA,用量为15 单倍剂量(患者体重×0.2 ml),流率 2.0 ml/s。
MR 平扫(图1)见双乳乳后间隙内假体注射后改变,双乳腺体较稀疏,腺体组织类型:2 类;右乳腺体较对侧明显增多、结构紊乱,右乳腺体DWI 可见结节样高信号影,ADC 值稍减低。右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增强(图 2、3)见左乳背景少量强化,右乳背景大量强化,早期强化与蒙片剪影(图4)可见右乳内侧粗大动脉供应右乳前部腺体,右乳腺体及右乳头乳晕复合体增强后呈弥漫状明显强化,形态不规则,局部可见环形强化结节,动态增强曲线早期快速强化,延迟期流出型。MRI 诊断:双乳注射隆胸术后改变,假体与胸大肌关系密切,根据假体多序列信号特征,考虑奥美定假体可能性大;右乳腺体结构紊乱,弥漫状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曲线流出型,伴增粗供血动脉,结合DWI及 ADC 值,考虑恶性可能性大,建议手术,BI-RADS 4c类;右乳头乳晕复合体受累可能性大;右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
患者于局麻下行B 超引导下右乳肿物粗针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图5)右乳肿物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中分化)。免疫组化结果:ERα(中阳,80%),PR(中阳,60%),Her-2(3+),Ki-67(index20 %),CD10(- ),CgA(-),Syn(-),CK14(-),CK5/6(-),EGFR(+),P53(-),P63(-),ECadherin(+)。
电话随访:患者穿刺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进行6 个疗程新辅助化疗,2017 年12 月行右乳肿物改良根治术加右腋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继续赫赛汀治疗加局部放疗,目前复查影像学未见明显转移、复发征象。
讨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因为潜在致癌性,2006 年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禁止用于人体注射。多组观察性病例系列发现,PAAG 注射后慢性并发症多在 6~10年内发生[1-5]。
聚丙烯酰胺是可控分子量的聚合物,其通过丙烯酰胺单体的聚合形成,所述丙烯酰胺单体可以三种形式之一获得:固体(粉末或微珠),水溶液或反相乳液(在涂有表面活性剂并悬浮在矿物油中的水滴中)。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gel,PAAG)材料,自1997年开始投入市场,曾在中国、南美、东欧等地被大量用于隆胸手术。丙烯酰胺在哺乳动物的体外和体内测定中具有遗传毒性。两项大鼠实验发现丙烯酰胺是肿瘤引发剂[6,7]。大鼠研究中已经提出了针对肿瘤类型的丙烯酰胺作用机制,专家组相信这些结果可能提示丙烯酰胺对人类健康与安全有害。但是化妆品成分评估专家组(The 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CIR,美国)认为丙烯酰胺不是通常的遗传毒性致癌物,并有几种风险评估方法可能高估了人类癌症的风险[8]。
图1 MRI 平扫 a)T2WI 序列压脂、b)DWI 及 c)ADC 图。右乳外侧象限 T2 高信号肿物(箭),DWI 为高信号(箭),ADC 图可见病灶 ADC值减低(箭)。患者PAAG 假体位于双乳后间隙内,成半圆形,假体纤维包膜较完整 图2 a)病灶上部增强MRI、b)最大强化水平热图及c)病灶区动态增强曲线。病灶增强早期(横轴第2~3 期)呈快速强化,延迟期(横轴第5~9 期)为流出型曲线 图 3 a)乳头水平增强MRI 图、b)最大强化水平热图及c)病灶区动态增强曲线。病灶范围较广,延伸至乳头乳晕复合体后方,乳晕后方病灶增强早期(横轴第2~3 期)呈快速强化,延迟期(横轴第5~9 期)为流出型曲线 图4 早期强化与蒙片剪影图。双乳体积不对称,右乳可见粗大乳内动脉及其分支动脉供应前部腺体,右乳外侧病灶区域呈多发肿块样强化,累及右乳头乳晕复合体,病灶形态不规则 图5 右乳肿物穿刺活检标本病理。HE 染色10×20,(右乳肿物)浸润性癌(非特殊型,中分化)
2006 年一项关于PAAG 毒性的研究发现,该材料会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并促进其凋亡,可观察到PAAG 促进癌基因 c-myc 的 mRNA 表达[9]。但是据笔者所知 ,目前仅有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乳腺癌的个案报道[10-16],尚缺乏大量样本的队列研究,以及针对这部分患者的影像学随诊方案。既往PAAG 整形手术患者应该个性化随诊、复查,以提高早诊、早治比例,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在数字乳腺X 线图像中,PAAG 乳腺假体与生理盐水假体密度相似,不易区分。通常能看到假体的边界,但是会受到腺体和脂肪比例的影响,表现无特异性[17,18]。
在无症状患者中,超声检查中的异常发现可能不易解释[17,18]。在有明确病史的前提下,超声可用于检查聚丙烯胺水凝胶假体术后并发症,包括包块形成、 假体渗漏、破裂、炎性改变等[19,20]。
MRI 不但可评估假体形态学情况[21-23],也可评估假体并发症如腺体炎性变、癌变的情况[24]。相较于超声的重要优势是能进行整体、直观评估,能进行相对准确的假体定量分析[21,25],为假体取出术患者制 定相关 手术计划[26-28]。相对于超声,MRI 的诊断符合率更高[17,18]。术前双 乳注射整形后腺体结构紊乱,假体对超声及数字乳腺X 线图像影响大,定位、定量评估相对困难。PAAG 含水超过 95%,因此假体在T2WI 上与水信号强度相仿,成高信号,T2WI 序列对PAAG 假体形态、浸润评估效果最佳[29]。未破裂的 PAAG假体在T2WI 上为乳后间隙内半圆形均质高信号,周围可有线样低密度纤维包膜,但是经常会移位到胸大肌间甚至是胸骨前间隙。由于注射隆胸为盲法操作,临床常会遇到假体不对称、移位等情况。如果将假体注射到腺体层而不是乳后间隙内,假体通常会聚集成多个大小不等成T2WI高信号的囊状影。
MR 可诊断PAAG 注射后多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包括感染、脓肿或炎性反应,此时常用T2WI 及动态增强序列[24,26,30,31]。炎性病灶形态学有恶性征象时,需要功能序列进行良恶性的鉴别。MR 动态增强曲线,根据对比剂注入后兴趣区不同时间的增强程度勾勒的动态增强曲线,广泛应用于乳腺肿物及非肿块样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一般来说延迟期动态曲线流入型多为流入型曲线,平台型曲线可为良性或恶性,而流出型曲线更多是恶性病灶。而扩散序列也可提供更多良恶性的信息,恶性肿瘤细胞更为密集,DWI 会表现为更高信号,ADC 值减低[32-34],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和DWI 相结合,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符合率可达 86%[35],而肿块型 可达 92%[30]。
本例患者是在注射16 年后首次就诊,穿刺病理为浸润性乳腺癌。追问患者病史,患者并不清楚自己注射假体的潜在致癌性,直到出现乳房黄色分泌物才开始就诊。在本中心门诊就诊患者中,目前仍有既往行整形手术的患者,因为缺乏认识,从未行取出术。另外由于PAAG 材料的流动性和侵袭性[2,25,36,37],取出术并不能保证体内无PAAG残留。
综上,虽然PAAG 的危害已经广泛所知,但是由于材料浸润性以及手术不能彻底清除的特点,曾经行PAAG假体注射隆胸术的患者应坚持随诊,尽量做到早诊早治。MR 是目前评估注射假体后可疑病灶良恶性准确性最高的影像学检查。熟悉PAAG 假体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指导患者进行更有效的治疗及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