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相亲时代,相亲角会消失吗

2020-01-19 02:56刘云赵娜胡琳王捷
时代邮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媒人婚恋交友

●刘云 赵娜 胡琳 王捷

“我本人站在这就是最好的简历。”在熙熙攘攘的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挤满了为子女操心的父母。一抹靓丽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时不时被一群父母围住问这问那。出生于1993年的小琪一一回应,谈笑自若,这显然不是她第一次来到相亲角。

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8年结婚率仅为7.2‰,创下了近10年来的新低。相亲角里的“主角们”,正是这个群体里的人。在这里,一大群父母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子女争取“幸福”。在这里,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来,为自己寻找“幸福”。而这里,只是一个个普通中国家庭代际沟通转变和自主追求幸福的一个缩影。

几十年来,青年婚恋问题从“私人领域”进入“公众视野”,择偶行为从遵循“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婚恋交友形式从“刻板单一”到“丰富多元”,青年一代的婚恋交友形式和婚恋观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

传统观念破局,相亲角相的是亲更是幸福

持续多年的相亲角,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景象。

郑州绿城广场西游园相亲角的王阿姨说:“孩子忙工作,我们就来帮忙看看,看上就聊聊,看不上也没关系。”父母希望相亲角能拓宽子女的交友渠道,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扩大的“朋友圈”中为孩子找到幸福的归宿。

相亲角最早出现在2004年北京的龙潭公园。15年过去了,这种交友形式因为突破了依赖于个人和家庭人际范围的关系网,又被复制到了上海、广州、深圳、郑州、重庆等多座城市。“作为寻找恋人的方式,相亲是一种正常的模式,没有必要过度标签化。”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看来,相亲角有其合理性。她认为,相亲角是传统婚恋观的一种延续,是传统观念在一个新空间的另一种形式的呈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人口的流动性差,人们的交往范围比较狭窄,择偶方式大多通过地域网络或亲朋网络,择偶对象大都是从邻居、同学、单位同事等日常接触的群体中选取。“父母的意见很重要,并且占有很大的决定权。”沈奕斐指出,这个时期,青年交友圈相对封闭,基本局限在私人领域,自主选择性也比较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变得广阔,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婚恋观从保守逐渐向开放转变。这些转变在相亲角里展现得尤为明显:父母将孩子的年龄、学历、户口、收入、工作等条件一一列出,以寻求最佳匹配。青年婚恋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我不反对父母到相亲角,我自己偶尔也会来这里。”小琪对父母到相亲角看得很开,她坦言理解父母的用心,“他们的出发点是为我好,有父母把关,应该还不错。”当小琪在相亲角看中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男生,便和为儿子征婚的家长交换了联系方式,“打算先见见,没有眼缘的话,就当多认识了一位朋友。”

像小琪一样,不少青年会接受相亲角这种“老土”的方式,甚至自己也会走进相亲角。在这里,有妥协、有融合,通过两代人的不断沟通,代际关系逐渐产生了一种平衡。“事实上,子女答应父母与相亲对象见面也是由其自己来决定的。”沈奕斐说。自主性更强的青年一代向往稳定的家庭关系,对自己的婚姻也有着新的思考和认识。

从媒人到媒介,中国式相亲进入新相亲时代

“中国式相亲”的兴起,离不开新中国7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现实土壤。

“求婚人丁乃钧,男,未婚,四十岁,身高一米七……月薪四十三元五角。请应求者来函联系并附一张近影。”1981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这则征婚启事,征婚人丁乃钧开启了我国报纸征婚的先河。一年后,中国的第一家公办婚介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挂牌成立。至1984年6月,该婚介所先后撮合了1400多对有情人,成功率达14.4%。

大量报纸征婚、婚姻介绍所出现时,正值我国改革开放进入重要转型期,它给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们可以公开关心自己的婚姻大事了。传统的媒人介绍已经无法满足当时大量单身者的需求。报纸杂志征婚、婚介所的兴起,恰逢其时。在中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作用的“媒人”摇身一变,成了报纸、机构这种新“媒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生活方式变得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更多新媒介:电视相亲节目、婚恋网站、婚恋移动应用……通过这些“新媒人”,择偶者可以广泛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相亲对象,相亲形式又有新突破,相亲步入了新相亲时代。

凭借曝光率高、针对性强等优势,电视相亲在婚恋交友形式中异军突起。《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席卷荧屏。相比于电视相亲这种看得见的关系扩展,互联网的普及,像一张看不到的网,在男女认识交往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2003年,世纪佳缘创办,互联网媒介从此走进大众视野。

“我要结婚了。”85后小能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条消息后,立刻收到了无数亲友的点赞祝福。3年前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和未婚妻的媒人竟然是一款网络交友APP。一次聚会上,他偶然得知同学通过某网络交友平台脱单结婚。“同学的经历给了我信心,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也注册了。”很快,小能就和条件相当、性格互补的90后女生婷婷建立了联系。

目前,网络交友在单身男女相亲方式中所占比例颇高。《中国青年报》对1972名单身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8%的受访单身青年在婚恋交友平台注册过。不过,一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指出:“电视相亲节目娱乐性强,婚恋网站的虚拟性给了一些不法之徒趁机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网络诈骗事件时有发生。”

“这种面对面看看的方式比较好。”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为女儿相亲的魏先生认为,由自己直接把关更靠谱。事实上,这些看似不同的婚恋交友形式正在相互交叉,通过“媒介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在郑州绿城广场西游园的相亲角,一张“公益服务”的宣传单道出玄机。“加群报名,免费参与年轻人面对面交流的相亲会。”父母们将相亲角搬到了网上,线上线下联动,为希望脱单的适龄男女提供更多机会。

“小小的世界”被放大到“大大的社会网络”,当下青年的婚恋交友形式已颠覆了传统婚姻结合模式,选择机会更多,流动性也更大。“媒人相亲的方式不管怎么变化,内涵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提供一种人与人之间认识了解交流的方式。”原新认为,“无论是哪种观念,或是通过哪种方式,找到一个适合的人,才是最好的。”

时代在变,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没变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择偶偏重于配偶的身份与出身,到了70年代偏重于人的品德和职业稳定性,80年代的人们择偶时经济因素比重加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物件成为婚姻“刚需”。如今呢?

“既然你没时间来娶我,今天我就主动来嫁给你。”女友向武警特战队员李高宽的浪漫求婚火爆网络。北大硕士研究生刘满、梁欣在校园里相遇、相知、相恋,毕业后放弃高薪工作双双投身农村基层,用别样的青春成就别样的爱情……此外,当下青年婚礼形式的选择范围扩大。旅行婚礼、集体婚礼、电子结婚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待婚礼的态度愈发追求个性化、简洁化,自由性更强。

婚恋交友形式的不断转型走向多元化,折射出人们婚恋观的变化,更深深打上了时代发展的烙印。如今,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愈加重视情感因素,婚姻质量成为重点。

从勇于在媒体上公开征婚到勇于提出情感诉求,从不同的城市到不同的省份甚至跨国恋,寻找伴侣的标准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人们的思维心态日益开放,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日益缩短,青年婚恋交友方式日益多样。

未来,相亲角会消失吗?“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场。”沈奕斐认为,在对待婚恋这件事上,没有找不到对象的人,主要看这个人的思维心态是否积极,“心态要放好,要求另一半的同时,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努力打破自身传统观念,努力克服外在因素的限制,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之路。“青年人敢于追求幸福,社会才有活力。青年人能够获得幸福,社会才会和谐。”在争取幸福的道路上,所有人都需要拼尽全力。

猜你喜欢
媒人婚恋交友
闲谈“交友”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媒人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专职媒人的变化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