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构建高效研学后教课堂

2020-01-18 08:37谢锦霞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艺术性研学课文

谢锦霞

摘 要:在构建研学后教的课堂中,如果教师提升了提问的艺术性,研学后教的课堂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增长才干,语文的综合素养更能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研学后教的课堂,以研学问题为引领,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黏合剂,在教学中发挥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如何设计具有艺术性的研学问题,让课堂学习有深度与广度?通过课题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善抓课题、善抓关键词句、善抓文本整合、善抓细节、善抓文本空白这五个方面设计研学问题,提升提问艺术,构建高效的研学后教语文课堂。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问艺术;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它并不是简单的问答过程,而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的显现过程。伽达默尔说:“提问的艺术在于能继续提出问题,这同时也是思维的艺术。”对一名教师来说,增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一是能增强提问的有效性,使整个提问过程呈现流畅、质朴的艺术美;二是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课堂结构。在构建研学后教的课堂中,如果教师提升了提问的艺术性,研学后教的课堂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活跃思维、增长才干。因此,在研学后教的课堂上,提问是否有艺术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而研学问题的设计就能很好地展现提问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善抓课题,设计研学问题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往往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好问题,要问在点睛处。根据课题设研学问题,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关注文本重点内容。例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之桥》一课,在学生对海峡两岸有了认识的基础上,可以紧扣课题,设计研学问题:文章为什么要用“生命之桥”这个沉重的词语把海峡两岸连接起来?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文本,能够尽快抓住有效线索,总结出“中国大陆的人们与台湾同胞之间血浓于水”这种亲人关系的关键信息,从而延伸到对海峡两岸人民之间是如何跨越这座生命之桥这个过程进行探索。学生在这一研学问题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不断探究,把海峡两岸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直接渗透到思想意识中,比教师直接讲明更有说服力。

二、善抓关键词句,设计研学问题

有不少课文里都会出现一些关键词句,在全文中起到统领全文,或揭示文本主题的作用。紧扣这样的词句设计研学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结构及写作特点。例如《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后,就可以抓住文本结尾段中的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风景”,围绕“独特、迷人”这两个关键词设计研学问题:“乡下人家有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图?试着找出来一起交流交流。”学生根据这一问题精读课文、探究文本,逐段找出乡下人家或独特,或迷人的景象,并用小标题把这些风景描写概括起来,既深入了解了课文的脉络,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善抓文本整合,设计研学问题

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语文课堂应该力求在整合上做文章。无论是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还是教学方式、效果反馈,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将其巧妙整合。例如《白鹅》和《大公鹅》这两篇文章是同一题材,都是表达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两篇的文本融合在一起,设计研学问题:丰子恺和叶·诺索夫笔下的鹅各是怎样的?两位作者在写法上又有什么异同?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到了同写一个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描写,能突出动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研学问题,可以把两篇文章同步学习,减少了许多细碎的、重复的、无效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比阅读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善抓细节,设计研学问题

课文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优秀的文章也是由一个个精彩的细节所支撑的。生动的词语、意味深长的句子、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常常能成为教师解读文本、展开教学的突破口。比如《灯光》一课,以“我”所看到的、听到的内容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讲述了郝副营长为革命胜利、人们能过上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作者对郝副营长的敬佩之情。文章所讲述的时代离学生生活较远,如何让学生能读懂文中的人文内涵,是任课教师解决教学任务的难点。笔者在备课时,关注到文章中多次出现“多好啊”这个词,于是笔者抓住这一细节,设计研学问题:“多好啊”这个词共在文中出现几次?每次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出现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研学问题,可以把课文历史的距离放下,以“多好啊”为突破口,让学生走进文本,找关键词,自主探究,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多好啊”背后的情感,从而感悟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对于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英雄们的高尚情操,学生在品味、赏析语言的实践中受到情感熏陶,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善抓文本空白,设计研学问题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实现较好的表达效果,或对某些内容不详尽描述,或留有多维思考的余地,这就为读者的想象留下了无穷的空间。在教学时,若能针对这样的空白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又能培养其探索意识,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桥》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涵深远,需要学生在短句的空白处加强思维的深度。于是笔者设计研学问题:联系上下文,评价一下,老汉这样做值得吗?如果老汉不这么做,洪水来临后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呢?为什么?在这个开放性的研学问题的推动下,学生都在文中的多处短句中找到了文中没有描写到的情节与心理描写,使将人物的形象在留白填空处得以升华与延伸。有学生说:“老汉这么做太伟大了,在疯狂的洪水面前,竟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真是一位好党员,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每个活着的村民心中。”也有学生说:“如果当时没有老汉在场指挥撤离,肯定全村覆没,最后肯定连老太太在内的所有村民都会被魔鬼般的洪水吞噬。”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再对零碎信息进行了融合,并通过高度概括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学生的信息加工与概括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宽,人生价值观得到了提升。这正是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有效提问所产生的课堂效果。

笔者经过多个课例反复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的研学问题能展现提问的艺术性。提升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可以给教学带来无尽的兴味,能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快乐,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邓胜兴,姚凤娟,王林.发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与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艺术性研学课文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背课文的小偷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