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0-01-18 02:22王兆君孙宗帝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王兆君 孙宗帝

[摘 要]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目前,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有关,也与课程教学主体不明确、教学考核机制不合理有关。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既要立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教学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相融合,教学方式由传授式向研讨式转变,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研究生课程评价机制等。

[关键词]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0)04-097-05

一、引言

管理类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群体,在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课程教学水平滞后,一些先进的理论、方法未能及时引入课程教学,很多管理类研究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后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时显得很茫然。管理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所写学位论文科技含量不高,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难以反映最新学术动态与前沿理论进展。因此,有必要加大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学者的主流观点是,首要的是培养研究生掌握做研究、做学问的方法,而对于专业知识、学科知识的掌握是次要的。例如,文菲尔德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认为研究生的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掌握等方面的训练[1]。Delamont、Peluchette等分析论证了集体指导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2-3]。Lanser分析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任务,认为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导师应该重点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的能力[4]。

国内学者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即通过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重点培养研究生科研方法与创新能力[5-7]。二是分析研究生论文创新和导师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规划论文选题、开题、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导师指导、结论获得等各个环节,确保满足创新要求[8-9]。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10-12]。四是营造浓厚的学术和科研氛围。科研氛围浓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展开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13-14]。

对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研究近几年逐渐增多。例如梁莱歆提出对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的学习过程、指导形式,加强校际、校企之间的合作[15]。敬采云分析了中国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缺陷,认为研究生的“论证能力”和“沟通能力”需要重点培养[16]。王建文等通过分析归纳现行中国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提出以模拟实验为核心,能随管理实践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与升级的教学模式[17]。

综上,国内外学者关于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大多从宏观与中观视角研究人才培养的模式、机制构建,深入某个学科领域内部的研究成果不多,而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层面,对管理类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因此,本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对管理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思考。

二、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阶段。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而为后面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近年来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虽然一直在进行,但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改革效果并不显著,阻碍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一是课程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涌现,然而管理学领域的热点、理论、方法和相关技术并没有及时融入我国现阶段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18]。同时,课程教材不能及时更新,且缺乏相关教辅资料,造成课程教学滞后于实际需要,难以满足企业管理实践的前瞻性需求。

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首先,硕士生与本科生课程重复,梯度不够,系统性差。在管理类研究生课程设置中,一些专业课程在内容与深度上没有与本科拉开档次,没有突出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要求。其次,课程结构并非根据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构建,而是通常根据学科教师的状况设置课程。再次,课程设置知识面比较狭窄。管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是建立在具体的生产技术和业务活动中的。因此,有效的管理并不能仅仅依靠管理专业本身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更广泛学科领域的知识。目前,我国的管理类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单元,知识面较窄,与相关学科知识渗透少,不能达到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目的,因而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实际工作。

2.教学方式不适应研究生层面的学习特点

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是从本科知识学习阶段向研究生科学研究阶段的过渡,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阶段。因此,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是知识传授与研究能力培养并行,或者说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过程[19]。然而目前的管理类研究生課程教学中仍沿袭本科的教学方式,难以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教学方式上,偏重教师讲授,不重视学生参与互动,对于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不够重视;以考导学式的应试教育,考核方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核方式单一。这种以单向灌输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

3.实践技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管理类研究生不仅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现实中,管理类研究生缺乏有效的实践技能训练,很少能够到具体用工单位了解实际的工作需要及要求,不能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连接起来。

应该承认,这些年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比较重视案例教学,然而在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时并没有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大部分老师通过课件将管理案例展现在荧幕上,拘泥于案例本身讲解,没有深入挖掘案例背景等,达不到启发思维、促使深层学习管理理论知识的目的。另外,研究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仅限于老师给出的主流答案,并没有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在案例的选择上,很多教师盲目追求国外的经典案例,没有考虑结合我国的国情,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难以实现培养研究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

在科研活动中,管理类研究生难以从全新的方向研究和探讨问题,重复性研究工作较多,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实际上,许多管理类研究生对于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科研工作能力没有达到实践工作的要求。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国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遇到诸多障碍。管理类研究生毕业后在社会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较弱的现象,他们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模式不熟悉,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存在茫然、较难适应的状况。

(二)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参加课程教学、科研课题、专题调研等一系列必要的教学与研究活动,获得本学科领域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0]。在实际的研究生教育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或者说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并未对研究生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许多高校对待研究生教育仍然沿袭以传输知识为主的本科生教育目标。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核心,课程教学也应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目标,改革的各项措施都应该为之服务。当前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对研究生教育重新定位,把培养目标聚焦于提升创新能力[21]。

2.课程教学的主体性不明确

教学的主体性不明确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意识缺失[22]。长期以来,研究生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而且教师在科研、社会服务等硬性考核指标压力下,忙于争取各类课题,迷失了教学主体性;从学的角度来看,研究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考试也基本是依照笔记和课本来背一些固定的概念、原理等。另外,教师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尽管有些教师也尝试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调动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由于课时数量的限制和未能有效地将其规范化,教学质量并不尽人意。

3.教学考核机制不合理

研究生教学考核是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评价,但是目前的考核机制不科学。从教的方面来说,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教师的职称晋升标准基本以科研业绩为主,所以教师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工作重重压力与严酷考评要求下,疲于应付,无暇对研究生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的方面来说,重知识,轻能力,急功近利的行为導致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学生一进入学校就被告知要完成学位论文和发表论文的要求方能毕业。因此,研究生在学期间其一切行动都直奔毕业要求而去,期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镀金”,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而没有设计自己独立的学业规划,混学分,拼凑论文,在被动的学习中失去主体性。因此,有些院校普遍出现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把自己当成“打工族”的现象,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灵活创造性受到压制。

三、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无论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问题的质疑与发现,都需要基本理论与方法作为基础[19]。理论创新要求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引导研究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管理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实践创新要求在研究生教学中,把重点放在研究方法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引导研究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程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

研究生阶段应该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教学,学习内容应该带有研究性、不确定性,需要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相关问题[23]。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但需要完成理论课程,更需要完成学位论文。各个高校的学位论文时间一般为一年或一年半,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一篇有科技含量的学位论文是比较困难的,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育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历练科研能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需要将课堂教学、科研能力相融合,由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式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转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进而促进研究生对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前,在管理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将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二者割裂。部分高校不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把重点放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认为只要通过科研训练,在运用的过程中缺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就行了。也有一部分高校认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阶段非常重要,把研究生课程安排得很满,造成研究生忙于沉重的课业,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课题研究,以致开题的论文不得不被束之高阁,继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匆忙拼凑,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低劣。

实际上,将课程教学和论文研究对立起来是有悖于研究生培养规律的。对研究生来说,课程学习阶段是掌握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则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应引导研究生在经过一定时间系统的理论课程学习后,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阶段,使其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历练相融并行。因此,导师需要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培养计划。

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除了引导研究生学好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该注意引导其提高科学研究兴趣与能力意识。例如可通过专题学术讲座,让研究生了解管理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讲解知识,另一方面注重指导研究生学习文献查阅、问题提出、数据处理等方法。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在研究生掌握一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生水平提出一些研究课题供其参考选择,独立研究,并及时开展主题报告活动,展示其研究成果,并就研究生成果组织师生评价活动。

(三)构建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基石。在实践领域,管理问题都是与非管理专业交织在一起的,不与具体专业融合的单纯管理,是无法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因此,管理类研究生课程不仅涵盖自身专业领域知识,还涉及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具有领域宽的特点。在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尽可能设计涉及实际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课程,以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设计课程结构,以满足培養面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能力研究生的需求[24]。

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增加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选课的需求。教师制定课程计划时,适度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占比,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增加管理科学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的内容。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未知,不断地创新。三是加大学术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占比。发达国家的研究生课程中都设有“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科学写作(Scientific Writing Course)”等课程,此外,还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些科研方法的讲座(Workshop)。这些辅助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与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是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加大案例教学的比重,还要设置校内教师和校外学者专家专题讲座课程。这类专题课程能够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进而找到合适的研究主题。

(四)教学方式由传授式向研讨式转变

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学主要是采取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25]。因此,管理类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要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地开展基于互动的研讨式教学方式。

在研讨式教学方式中,师生之间主要通过讨论和研究,把研究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引导、启发研究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和讨论,大力削减教师讲授时间和内容,分配给研究生适度的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总结所讲内容、查漏补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对研究生这堂课所学知识的梳理和对内容的补充,是研究生把握这堂课的关键。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性,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相关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可以建立在线教学讨论社区,安排在线案例讨论,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参与互动。

(五)构建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体系是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如前所述,研究生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以考试为核心的课程评估体系不能满足此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课程评价的重点应当是促进研究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非单纯判断研究生成绩的高低或者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内容除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还应包括自我引导的学习、问题的解决、小组合作的技能等内容。

因此,在考核方式上,需要由以期末课程考试为核心的结果考核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转变,适当增加过程考核的比例。在考核方法上,可以在传统纸质试卷、结课小论文的基础上,通过适度增加课堂研讨表现、课程作业、主题报告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在学期结课时,可以让每位学生展示本门课程的学习成果,并且由主讲教师或者相关教师打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深化理论知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四、结语

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目的是通过改革更好地拓宽学生视野,掌握理论知识、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科研工作打下基础。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有利于解决研究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要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在师资配备、教学制度、教学方式上进行科学的探讨和有效的论证,还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改革中付出巨大的精力。同时,如何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水平也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Holmwood J.The Winfield report and its implications[J].Network,1987(5):3-4.

Sara Delamont.Critical mass and doctoral research:reflection on the Harris Report[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7(3):319-331.

Peluchette.Professionals use of different mentor sources at various career stages:implications for career success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0(5):549-564.

Lanser E G.Reaping the benefits of mentorship[J].Healthcare Executives,2000(3):18-23.

王忠伟,陈鹤梅.论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4-17.

顾倩妮,王静.东方管理理论视角下“华商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9):119-120.

侯彦芬.面向知识经济时代  主动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2(2):20-22.

莫武兴,潘献奎.师生角色的转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2):200-203.

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6):53-56.

韩震,虞立红.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J].成才之路,2015(11):3.

王明波.博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5(1):11-12.

关硕,齐超,刘洪臣,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78-79.

李运庆.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養研究[J].成才之路,2017(8):1-2.

邱建东,薛静,崔峰.从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说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5(3):24-26.

梁莱歆.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2010(2):8-11.

敬采云.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39-40.

王建文,韩飞飞,葛磊.以模拟实验为导向的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62-64.

徐晓莉,司腾龙.基于就业视角对我国管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2(8):25-28.

章晓莉.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7):36-38.

范柏乃,姜展鹏,江蕾.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软科学,2007(5):80-85.

廖爱春.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深圳大学刑法学硕士培养实践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2010(1):135-138.

南志刚.基于“师-生双主体”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宁波大学文史专业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1-4.

卢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46):2-3.

季志.就业视域下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电子商务,2010(10):88-89.

赵玉田.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8):109-111.

[责任编辑    张桂霞]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C15039);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鲁学位<2017>1 号)

[收稿日期]2020-04-01

[作者简介]王兆君(1957-),男,山东潍坊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