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亮发 林师龙 郑柳萍 张贤金
摘要: 对中学化学教材实验进行微量化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微量化、一体化角度对“铜与浓硝酸反应”“硫在氧气中燃烧”“铵态氮肥与碱共热生成氨气”等三个产生有害气体的实验进行改进,减少了反应物的用量,同时将敞口实验装置改成密闭式体系,有效防止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既节约实验药品,又体现环保理念。
关键词: 浓硝酸性质; 硫的燃烧; 铵态氮肥的检验; 微量实验; 一体化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120064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微量化实验是指实验试剂用量比常规实验试剂用量少,但仍使用常规仪器进行的化学实验,克服了微型化实验中实验仪器过小、实验现象可见度低的弊端[1,2],具有污染少、时间短、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等优点。各版本中学化学教材中有部分实验装置是敞口体系,在操作中会产生有害气体。虽然很多学校的实验室都建有通风橱,但因其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多个班级同时教学,导致这类实验通常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试剂微量化实验可以使有害气体的产生量尽可能减少,且装置一体化能有效地处理尾气,从而防止实验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污染。本文以三个实验为例探讨在实际教学中从环保、安全和节约的角度进行微量化、一体化的实验改进和创新,不仅可以节约实验药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和安全意识。
1铜与浓硝酸反应
1.1问题背景
鲁科版高中教材《化学1》中“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是敞口设计的,在反应开始后,因铜片浸泡在浓硝酸中,控制反应停止的操作不太方便,使得反应生成的NO2难以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从而造成空气污染。
1.2设计思路
有关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改进已有报道[3],笔者将反应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有机整合,从减少反应物的量、防止生成的NO2逸散以及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角度对该实验进行研究改进,设计了更符合环保理念的实验装置。该装置能随时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防止
多余NO2的产生,集微量化和一体化等优点,使装置更简约,实验现象更明显,减少了环境污染,既适合课堂演示,又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仪器与药品: 50mL容量的小广口瓶、3mL容量小塑料杯、浓硝酸、1%的NaOH溶液、粗铜丝(装置如图1所示)
1.3实验操作步骤及关键点
(1) 先在小广口瓶中加入4mL 1%的NaOH溶液,用滴管取1mL浓硝酸加入小塑料杯中,用镊子将小塑料杯小心放进装有NaOH溶液的小广口瓶中。
(2) 将带有粗铜丝(铜丝下端绕成1圈螺旋状,不要多绕,防止反应太剧烈)软胶塞塞紧小广口瓶,粗铜丝下端伸到小塑料杯口,先不要与浓硝酸接触。
(3) 往下推动粗铜丝,使粗铜丝下端浸入小塑料杯浓硝酸里,可观察到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红棕色气体从小塑料杯口向外扩散,小塑料杯中的浓硝酸变为绿色。
(4) 红棕色气体产生后,立即往上提粗铜丝,使粗铜丝与小塑料杯的浓硝酸脱离,反应立即停止进行。
(5) 静置,可观察到小广口瓶中红棕色气体逐渐变淡,一段时间后红棕色气体全部消失。
1.4装置创新点
该装置采用微量化、一体化设计[4],反应和尾气处理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效防止NO2气体的逸散,减少空气污染;药品用量少,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因反应生成的NO2气体会较快被小广口瓶中的NaOH溶液吸收,不用再设计气球收集尾气等装置。
2硫在氧气中燃烧
2.1问题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教材《化学(上册)》中“氧气性质”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是: 用燃烧匙装少量硫粉,先在空气中点燃硫粉,硫粉燃烧后,将燃烧匙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仔细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时虽然已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但由于该實验是敞口进行的,导致实验产生的SO2逸散到教室中,对空气造成了污染。SO2是空气中有害气体之一,故该敞口设计不符合环保理念。学生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特别感兴趣,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只适合于教师演示实验,不适合用于学生分组实验。
2.2设计思路
虽然已有不少同仁对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进行改进,但笔者从反应物的用量和防止SO2逸散的角度对该实验进行改进,采用微量化和一体化思路设计实验装置,能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SO2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体现环保理念。该装置既适合教师演示实验,也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要求。
实验仪器与药品: 矿泉水瓶(500mL)、集气瓶(125mL)、培养皿(30mL)、用酒精喷灯加工成简易小燃烧匙的玻璃棒、硫粉、1%的NaOH溶液(装置如图2所示)
2.3实验操作步骤及关键点
(1) 取1个500mL的矿泉水瓶,从底部五分之一处切开,留上部分。
(2) 用排水法收集1瓶氧气,瓶底预留少量水,将集气瓶放在培养皿上,在培养皿中慢慢倒入10mL左右1%的NaOH稀溶液,注意不要让溶液溅出来。
(3) 先用酒精喷灯将玻璃棒一端加工成简易小燃烧匙,在加工成的简易小燃烧匙中放入约0.2g硫粉,用酒精灯点燃燃烧匙中的硫粉,待硫粉燃烧后,将带有软胶塞的玻璃棒伸入矿泉水瓶并塞紧瓶口,移走集气瓶玻璃片,将玻璃棒伸入集气瓶中,使带有玻璃棒的无底矿泉水瓶套在集气瓶外(见图2)。
(4) 观察到硫粉剧烈燃烧起来,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因整个反应在一个密闭的体系中进行,且采用微量化设计,生成的SO2被NaOH稀溶液吸收,不会逸散到矿泉水瓶外,避免对空气造成污染,体现了环保理念。
2.4装置创新点
该微量化实验将常规燃烧匙改成玻璃棒加工制成的简易、透明的燃烧匙,只需消耗0.2g左右的硫粉。用500mL规格的无底矿泉水瓶套在集气瓶外,且培养皿中的NaOH稀溶液又起到液封作用,使整个反应处在一个密闭的体系中,能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SO2逸散到空气中,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铵态氮肥与碱共热生成氨气
3.1问题背景
沪教版九年级教材《化学(上册)》中“铵态氮肥与碱共热生成氨气”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 用酒精灯加热(NH4)2SO4固体和NaOH溶液的混合物,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生成。但因其是敞口设计,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生成强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坐在前排的学生感受特别明显。
3.2设计思路
从减少氨气生成的量和防止氨气逸散的角度设计实验,采用微量化和一体化设计思路,使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符合环保理念,有效防止了氨气的逸散和污染。改进后的装置既适合于教师演示实验,又可满足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實验仪器与药品: 铁架台、双联试管(18mm×160mm)、注射器(1mL)、酒精灯、红色石蕊试纸、棉花、5%的NaOH溶液、(NH4)2SO4固体(装置如图3所示)
3.3实验操作步骤及关键点
(1) 用药匙小头的一端取0.2g左右的(NH4)2SO4固体装入双联试管中,将其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用1mL的注射器吸取0.25mL 5%的NaOH溶液。
(2) 在装有(NH4)2SO4固体的试管壁的中上部并排粘贴两张用水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以刚好润湿为宜,防止水太多造成试纸下滑),将带注射器的软胶塞塞紧试管,在另一边的空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浸润过的棉花团。
(3) 轻推注射器,使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滴入试管中,点燃酒精灯,先对装有(NH4)2SO4固体的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再加热。
(4) 当观察到试管底部有气泡产生,试管壁上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后及时移走酒精灯。说明(NH4)2SO4固体与NaOH溶液混合共热后放出氨气,从另一端试管中逸出的多余氨气被试管口湿润棉花团的水吸收,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3.4装置创新点
该装置采用微量化环保型设计,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能有效防止氨气的逸散,减少空气污染,实用性强,既适合课堂演示也可以用作学生分组实验。
综上所述,以上3个中学化学教材实验的微量化环保型改进案例,操作简单、现象明显,不仅可以节约化学药品,还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可作为常规化学实验的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凤琼. 初中化学微量化实验的研究[J]. 化学教学2010, (6): 54~56.
[2]李光珍. 五个高中化学实验的微量化改进[J]. 化学教学, 2014, (5): 55~57.
[3]马东, 张贤金. 硝酸性质实验的一体化设计[J]. 化学教学, 2017, (7): 60~63.
[4]姚亮发, 林师龙, 张贤金. 中学化学教材中敞口实验的一体化设计[J]. 化学教学, 2017, (10): 52~54.